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
【作者】 徐艳玲
【机构】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生本”二字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即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教学活动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人格,为学生营造展现自我、自由表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生本课堂本质上是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的整合,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秉持生本理念,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提供了推动力。生本课堂的构建,需要老师对生本理念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同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状,采用有效、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本课堂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一种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十分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因此在课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地球自转、公转的教学中,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解释“自转就是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公转指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一知识点,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所以才有了昼夜的交替;正是因为地球的公转,才有了四季的交替”这一现象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师仅凭语言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而通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种“眼见为实”的直观和形象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自转”“公转”,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和公转?带着心中的疑问主动去探索答案,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在《中国的水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我国的降水分布情况,出示长江、黄河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流量曲线表示夏天和秋天降水量多,冬天和春天的降水量少。然后再向学生提问,降水量的不均匀会给水资源的利用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老师一个人的讲解。引导学生读图的过程,其实就是落实生本理念,打造生本课堂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远比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价值。
二、丰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久以来,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也是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当老师发现教学形式有些让学生厌烦的时候,就应该转变教学思路,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课堂活动来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北方地区》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了北京、东北、黄土高原这三个地区的自然特点和农业发展情况。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收集与这些地区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行讨论、总结北方地区的特点,最后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和提炼,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后复习和巩固则是内化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相结合,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作业,作业可以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线上作业,也可以把微视频上传到QQ空间、百度云等网络平台,供学生随时下载观看。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向学生推送新鲜、有趣的地理知识,让教学活动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加入新闻时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高中是学生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的初始时期,高中生普遍缺乏地理知识和常识,这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即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兴趣,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学习,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地理思维而导致的。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打下良好、坚实的地理基础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老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意识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发生地震、台风、雪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时,老师可以把事件的最新报道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与地理知识的关联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地形和地势》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兴趣小组,动手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强化课外实际探索,提升学科实践能力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背负着学业上的巨大压力,长时间的压力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针对某一项教学主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理课堂中,为构建生本课堂、渗透核心素养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我们在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到环境的变化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课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周围的地理面貌和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并通过各种资料的查阅,加深学生对于环境变迁对生活影响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最后进行汇报。该过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的背后所形成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他们以后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本课堂的构建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路。也许最初的执行和落实存在困难,但笔者相信,只要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探索多元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为全面、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英杰.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9).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本课堂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一种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十分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因此在课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地球自转、公转的教学中,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解释“自转就是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公转指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一知识点,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所以才有了昼夜的交替;正是因为地球的公转,才有了四季的交替”这一现象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师仅凭语言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而通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种“眼见为实”的直观和形象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自转”“公转”,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和公转?带着心中的疑问主动去探索答案,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在《中国的水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我国的降水分布情况,出示长江、黄河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流量曲线表示夏天和秋天降水量多,冬天和春天的降水量少。然后再向学生提问,降水量的不均匀会给水资源的利用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老师一个人的讲解。引导学生读图的过程,其实就是落实生本理念,打造生本课堂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远比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价值。
二、丰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久以来,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也是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当老师发现教学形式有些让学生厌烦的时候,就应该转变教学思路,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课堂活动来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北方地区》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了北京、东北、黄土高原这三个地区的自然特点和农业发展情况。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收集与这些地区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行讨论、总结北方地区的特点,最后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和提炼,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后复习和巩固则是内化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相结合,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作业,作业可以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线上作业,也可以把微视频上传到QQ空间、百度云等网络平台,供学生随时下载观看。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向学生推送新鲜、有趣的地理知识,让教学活动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加入新闻时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高中是学生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的初始时期,高中生普遍缺乏地理知识和常识,这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即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兴趣,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学习,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地理思维而导致的。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打下良好、坚实的地理基础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老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意识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发生地震、台风、雪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时,老师可以把事件的最新报道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与地理知识的关联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地形和地势》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兴趣小组,动手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强化课外实际探索,提升学科实践能力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背负着学业上的巨大压力,长时间的压力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针对某一项教学主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理课堂中,为构建生本课堂、渗透核心素养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我们在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到环境的变化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课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周围的地理面貌和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并通过各种资料的查阅,加深学生对于环境变迁对生活影响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最后进行汇报。该过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的背后所形成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他们以后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本课堂的构建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路。也许最初的执行和落实存在困难,但笔者相信,只要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探索多元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为全面、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英杰.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