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非标题性器乐作品的欣赏教学

【作者】 章红艺

【机构】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正文】  新课标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对于美育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特点,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作品数量以形象鲜明,情感彰显的标题性音乐为主,追求音响美和形式美,表达作者主观意图的非标题性音乐为辅。但是这为数不多的非标题音乐因为少了明确的形象依托更是对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考验。
  本文结合赏析《幽默曲》的听课上课体会,来谈谈非标题性音乐作品欣赏的策略。
  一、挖掘要素,拉近音乐距离之美
  在解析音乐文本时应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引发一种对音乐的敏感。这是一条进入音乐作品的最佳途径,各种专业知识仅仅是方法,而培养学生敏感而丰富的感受力才是重中之重。哪句旋律打动人心,哪个节奏催人奋进,哪种音色如泣如诉……蕴藏着作曲家的初始意愿,更是我们学习体验音乐艺术的最大动机。
  幽默曲(Humoresque):是流行于19世纪的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精致的器乐曲。它也是器乐独奏曲的体裁。
  本文例举的《幽默曲》是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此曲更类似于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诙谐”的成分在内。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运用连续的附点节奏,旋律由低到高再回落的走向贯穿全曲。
  在教师细致聆听全面捕捉音乐要素之后,根据音乐特点和学生音乐认知水平,确定恒拍、节奏、乐句、速度、强弱为教学展开的切入点,于是跟随音乐大师体会纯音乐的课堂拉开了序幕:
  1.开门见山,节奏导入
  教师选择较慢的“长笛与乐队”版本便于学生初次随音乐感受节奏型OXXX,走稳节奏感受恒拍。并请大家配合音乐演奏时关注音乐本身,控制好演奏的速度与力度,不要喧宾夺主。
  2.循序渐进,细听感悟
  在学生初步感受了节拍、速度及情绪的基础上,无疑要拨开云雾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音乐的细节美。而音乐主题的赏析就是最好的文本细节。
  师:主题旋律的节奏听起来有什么特点?我们用嘴巴来“演奏”这个很有特点的节奏(请学生模仿用ti ke ta ke念出连续的附点节奏)
  师:这么多的ti ke ta ke连起来,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真不好唱,老师把每一个ti ke ta ke分给每个小组,你们听一听哪几个小组的ti ke ta ke比较高?(教师哼唱主题,请学生听辨旋律走向,以“坐、站”等身体姿态来提示学生旋律的大致变化,帮助学生学唱主题。)
  看似简短的两个片段实则透出教师细致解读音乐文本的深厚功力。巧妙的抓住“节奏”媒介走入速度、力度、乐句、旋律走向以及主题。这样从点到线,由线及面,从简入繁,由易至难的渗透,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音乐的叙述方式,体验了音乐最原本的模样,轻松而高效。
  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对非标题音乐作品进行这样的细听感悟,挖掘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从而确定教学点。当你充分了解了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典型节奏、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乐器音色的融合、创作背景及风格特征等,拥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教学点,你才能有的放矢。告别笼统、告别单一、告别枯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非标题音乐的神秘殿堂,一睹芳容。
  二、开启活动,体验音乐形式之美 
  音乐是时间、声音的艺术,它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本质的特征决定了音乐学习必须在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得以实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欣赏非标题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中的形式美,更需要通过有效丰富的音乐活动来体验。例如下面的一个课例:《幽默曲》
  1.导入:(活动)
  节奏练习O X X X
  2.第一次全曲聆听:(活动)
  主题一用拍手O X X X演奏,第二主题教师板书节奏型,再现第一主题教师加入O X O X 学生模仿,第三主题教师完整板书节奏型,第一主题再次再现学生视谱演奏,第二次主题再现教师揭示课题。
  3.第二次完整聆听:(活动)
  随主题一配合演奏第一种节奏型,主题一重复前换一种演奏方式,主题一重复时用拍肩方式演奏,第四小节用把球推给学生表现乐句长短。
  4.第三次完整聆听:(活动)
  在教师指引下用两种节奏型分别表现主题一乐句的两两重复,主题二出现时指挥学生随乐句节拍离开座位,主题一再现时用“拳 点 点 点”来演奏节奏型。
  5.第四次完整聆听:(活动) 
  学生安静聆听,用手势指示出现的不同主题。
  6. 第五次完整聆听:(活动)
  聆听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时用“手指顶球旋转”模拟旋律特点,并传递互动,学生用“分组起立、坐下”感受乐句   
  7.第六次完整聆听:(活动)
  主题一出现时轻声哼唱,主题二出现时画旋律线条……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没错这是在这节非标题性音乐课中教师进行的六次完整欣赏。教师是如何让这六次完整聆听变得趣味盎然的呢?是音乐活动,丰富有序的音乐活动。例如在主题一的欣赏体验中,教师就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法:教师带领着拍节奏、学生自己视谱演奏,变化节奏型演奏,加入球等学具辅助体验,律动,声势,哼唱……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速度、节拍、乐句、主题,还能用视觉捕捉到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从而清晰深刻的体验音乐的形式之美,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品尝音乐的美妙滋味。
  我们要在教学中达到审美体验的高要求,必须结合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观察需要教师展示过程,反应需要学生参与过程,而过程必须通过活动来呈现。所以一堂有“情”有“意”的音乐课,唯有开启丰富有序的音乐活动,才能到达“音乐教育强调感性先于理性的体验,坚持以儿童自身的体验贯穿音乐学习始终”的理想彼岸!
  三、丰富视听,愉悦音乐情感之美
  “音乐是内心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针对着世界观”,非标题性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作曲家的心情也许更加主观和私密。也正是这种“心情”支撑着音乐,让音乐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使这类作品每每被奉为经典,流传至今。如何带领学生叩开音乐殿堂的大门,让学生学的水到渠成,情感的火花自然而然的迸发呢?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发达的视听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演奏形式的《幽默曲》,比如长笛与乐队、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大提琴独奏等等。不同版本可以充分关注不同的听觉亮点,保持听觉新鲜度。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复聆听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来的。”所以在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美感从何而来去往何处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再次激发学生的欣赏,在不一样的重复中让经典回旋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贝多芬曾说过:“出自心灵,但愿亦能到达心灵”。非标题音乐虽然少了明确的音乐形象与画面,但它却多了一份需要探索的神秘,多了一份在音乐中的纯粹美遇。让学生接受一次音乐洗礼,让学生与音乐、与作曲家心意相通、两情相悦。我相信这样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关注音乐本身,调动学生身心去体验的音乐课堂,不仅能得到音乐音响形式美的体验,也能感受到音乐情感、美感的体验。教材中的冰山一角——“非标题性音乐”必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对此类作品进行教学研究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揣摩、去实践。此文是我们探索路上的第一步。这也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路!
  参考文献:
  [1]《大夏书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王崧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
  [2]《走向“体验”的音乐教学》 周琦    宁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