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撞出绚丽火花
【作者】 陈卫光
【机构】 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
【正文】 【摘 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是落实“文化自信”有效途径。统编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立体和全面的建构,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书写到口语表达;从文明礼仪到阅读写作,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中国味”,引导学生形成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价值观。
【关键词】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立体和全面的建构,传统的文学、历史、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等在教材的选文和其他板块均有体现和渗透。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和时代的需要。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如何使用这套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书写到口语表达,从文明礼仪到阅读写作,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中国味”,引导学生形成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价值观,真正履行我们的使命,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的策略如下:
一、利用语言文字素材积累和运用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保存和传递汉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方式。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字具体表现为书法、成语、对联和民谚俗语等。
为了让学生规范端正地进行书写,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文后面的“读读写写”栏目中,安排了丁永康先生撰写的硬笔书法范字,在有关课文中穿插了启功和赵孟頫等人的书法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勤练字、练好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养成。如每日一练比赛、班级书法竞赛、学校书法竞赛。对书写习惯差的学生耐心指导,严格要求。确确实实让更多的学生能写一手好字。成语散见于教材的各个角落,课下注释和课后练习集中呈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记忆其意蕴,让学生开展成语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力求在作文中多用成语,用好成语。民谚俗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短小、风趣形象的语言形式。教材中入选的民谚俗语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民谚俗语的选编,可以让学生真切体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口头表达的质朴无华。教材中还选编了一定量的对联。如《我的语文生活》中安排了一组名联欣赏:“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宅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题联)。这些生动有趣的民谚俗语和对仗工整、蕴含丰富的对联,充分体现出汉文字的奥妙和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这些积累,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都能给予积极的感染,让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国味。这些内容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不加重视,就放弃了很好的教学载体。
二、利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传统文学作品,涵盖了古代的诗词、散文、小说、戏曲、寓言、神话传说等体裁。
教材选编的古代诗词有完整的古诗词篇目、现代文中化用古典诗词和课后习题、写作、综合性学习或名著导读等板块零散出现。有《诗经》中的篇目,有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有《木兰诗》……这些古代诗词。时间跨度大;体裁多样;题材异彩纷呈。通过这些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诵读欣赏品味我国古代灿若明珠的文学艺术,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还能激发想象,丰富文学积淀,树立文化自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代散文和小说,有《史记》《资治通鉴》《左转》《论语》《孟子》《庄子》《礼记》这些典籍中的篇目;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经典散文;有《智取生辰纲》《刘姥姥进大观园》《三顾茅庐》等小说。教材在综合性学习、课文注释及名著导读中,也出现了很多古代散文的名句和知识以及对古代小说的介绍与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地渗透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让学生得到古典文学底蕴的滋养。
教材选篇中还涵盖了很多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如《孙权劝学》《诫子书》《木兰诗》和《周亚夫军细柳》等。七上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设计了伯牙绝弦的故事;八上《背影》中有对潘岳作《闲居赋》来由的陈说等等,教师利用这些名家名作和作品中的历史名人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品析,深入理解,指导学生诵读作品,学习古人精妙的文学创作艺术,领会作品主题体现的价值观,学习先贤们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坚韧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最有创意,学生最喜欢的的学习活动。统编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极为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七下的《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编者在教材中编写了“孝亲敬老月”活动计划、“孝亲敬老月”活动海报、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和网络上流传的一组孝心漫画等四则资料,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并参照教材中提示的活动方案,组织策划一次“孝亲敬老”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触动学生心底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并引导学生将孝敬双亲之心,扩大到敬爱所有的老人,从而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高尚品德。教材中这些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因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让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综合性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有创造性地理解道德伦理,并真正用其来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构建精神。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有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是落实“文化自信”有效途径。让校园成为传统文化孕育的摇篮,让课堂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圣地,让教师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歌者”,让传统文化之种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生根、长芽,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整个中华大地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林立青.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语文天地,2019(06):75-77.
[2]官秀平.初中语文教师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之传统文化教育[J].教书育人,2020(03):51-53.
[3]周颖.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名师在线,2020(05):60-62.
【关键词】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立体和全面的建构,传统的文学、历史、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等在教材的选文和其他板块均有体现和渗透。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和时代的需要。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如何使用这套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书写到口语表达,从文明礼仪到阅读写作,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中国味”,引导学生形成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价值观,真正履行我们的使命,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的策略如下:
一、利用语言文字素材积累和运用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保存和传递汉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方式。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字具体表现为书法、成语、对联和民谚俗语等。
为了让学生规范端正地进行书写,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文后面的“读读写写”栏目中,安排了丁永康先生撰写的硬笔书法范字,在有关课文中穿插了启功和赵孟頫等人的书法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勤练字、练好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养成。如每日一练比赛、班级书法竞赛、学校书法竞赛。对书写习惯差的学生耐心指导,严格要求。确确实实让更多的学生能写一手好字。成语散见于教材的各个角落,课下注释和课后练习集中呈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记忆其意蕴,让学生开展成语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力求在作文中多用成语,用好成语。民谚俗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短小、风趣形象的语言形式。教材中入选的民谚俗语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民谚俗语的选编,可以让学生真切体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口头表达的质朴无华。教材中还选编了一定量的对联。如《我的语文生活》中安排了一组名联欣赏:“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宅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题联)。这些生动有趣的民谚俗语和对仗工整、蕴含丰富的对联,充分体现出汉文字的奥妙和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这些积累,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都能给予积极的感染,让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国味。这些内容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不加重视,就放弃了很好的教学载体。
二、利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传统文学作品,涵盖了古代的诗词、散文、小说、戏曲、寓言、神话传说等体裁。
教材选编的古代诗词有完整的古诗词篇目、现代文中化用古典诗词和课后习题、写作、综合性学习或名著导读等板块零散出现。有《诗经》中的篇目,有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有《木兰诗》……这些古代诗词。时间跨度大;体裁多样;题材异彩纷呈。通过这些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诵读欣赏品味我国古代灿若明珠的文学艺术,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还能激发想象,丰富文学积淀,树立文化自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代散文和小说,有《史记》《资治通鉴》《左转》《论语》《孟子》《庄子》《礼记》这些典籍中的篇目;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经典散文;有《智取生辰纲》《刘姥姥进大观园》《三顾茅庐》等小说。教材在综合性学习、课文注释及名著导读中,也出现了很多古代散文的名句和知识以及对古代小说的介绍与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地渗透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让学生得到古典文学底蕴的滋养。
教材选篇中还涵盖了很多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如《孙权劝学》《诫子书》《木兰诗》和《周亚夫军细柳》等。七上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设计了伯牙绝弦的故事;八上《背影》中有对潘岳作《闲居赋》来由的陈说等等,教师利用这些名家名作和作品中的历史名人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品析,深入理解,指导学生诵读作品,学习古人精妙的文学创作艺术,领会作品主题体现的价值观,学习先贤们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坚韧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最有创意,学生最喜欢的的学习活动。统编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极为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七下的《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编者在教材中编写了“孝亲敬老月”活动计划、“孝亲敬老月”活动海报、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和网络上流传的一组孝心漫画等四则资料,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并参照教材中提示的活动方案,组织策划一次“孝亲敬老”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触动学生心底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并引导学生将孝敬双亲之心,扩大到敬爱所有的老人,从而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高尚品德。教材中这些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因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让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综合性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有创造性地理解道德伦理,并真正用其来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构建精神。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有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是落实“文化自信”有效途径。让校园成为传统文化孕育的摇篮,让课堂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圣地,让教师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歌者”,让传统文化之种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生根、长芽,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整个中华大地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林立青.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语文天地,2019(06):75-77.
[2]官秀平.初中语文教师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之传统文化教育[J].教书育人,2020(03):51-53.
[3]周颖.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名师在线,2020(0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