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导课”的几种方法
【作者】 冯淑敏 彭志平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正文】 “开场白”,亦称“导课”。这里所讲的“导课”指的就是“开场白”。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课”,可以调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内在求知动机。
和五年级语文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时,大家都认为这个方面应该总结总结,梳理出我们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自己一些常用的导课方法。大家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能自如运用一些常见的“导课”方法。我们很是赞同老师们的说法,于是做了这个方面的工作,仅供大家参考。
一、背景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课前对背景或有关资料的搜集,借学生在全班交流之机,巧妙引导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孔子拜师》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悔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三年级的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甚少。教学本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从家长那里了解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始,学生间交流自己对孔子、老子的了解。
生1:我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说过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生2:我从高年级大哥哥那里了解到: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生非常多。
生3:我上网查到了:山东曲埠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都与孔子有关。“三孔”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录。
生4:我家有一本《道德经》,我从书上知道:老子创作了《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生5:我从网上还知道: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是“太上老君”。
……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大家对孔子、老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都是闻名世界的思想家,知识渊博,后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孔子、老子的课文,那就是《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从这篇课文,我们又将对他们有哪些了解呢?
……
学生通过动手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又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孔子、老子的兴趣。从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远非本文所限,岂不快哉?
二、据题导入法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俗称“题眼”。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析、理解、推测,提出问题,相机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个题目,放手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1.泸定桥在哪儿?它是一座什么样的桥?2.为什么要夺泸定桥?怎样夺的?结果怎么样?3.为什么在“夺”字的前面还要加个“飞”字?
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正是课文的中心内容。通过对“飞”与“夺”字的质疑,学生能理清课文思路,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了一个好的“埋伏”。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步入学习过程。
这种方法,直接从课题入手,直奔课文的中心内容,简洁明快,多运用于一些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比如《爬山虎的脚》、《小音乐家扬科》等。
三、迁移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珍珠泉》一文,教师可根据与该课内容相近或有联系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温故原来学习的《五彩池》一课,进而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具体实录如下:
师:《五彩池》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
(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小手如林,个个跃跃欲试。也是的,这么简单的问题,又刚学不久,怎么能不举手呢?)
生:《五彩池》一课主要写五彩池的美丽和成因。
生:《五彩池》一课主要写五彩池神奇美妙及形成的原因。
……
师:是呀,同学们,五彩池的确是非常美丽迷人的,她的神奇美丽至今不时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祖国像这么美的地方数不胜数。今天呀,老师带大家再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玩赏玩赏。也可能这个地方没有五彩池的神奇,没有五彩池的靓丽,但她的确也很美,这个地方就是珍珠泉。
教师利用两课内容相近或有联系的特点,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下一课的学习,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唐打虎》与《武松打老虎》,《小珊迪》与《小音乐家扬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再如:学习《琥珀》一文,教师可根据课型结构相近的特点,把引导学生“温故”和“知新”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原来学习的《黄河象》一课: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最后介绍黄河象的发掘。然后根据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琥珀》一课的学习。
至于同一作者的作品学习导入,可在先引导学生回忆原来学习的这个作者的哪些作品以后,顺势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迁移导入法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创境导入法
所谓的创境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题目或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氛围”,并通过这种“情境”或“氛围”,适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捞月亮》一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捞”字,然后从讲台上随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捞”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这也不能说是“捞”,只能叫着“拾”或“捡”。于是教师问:到底怎么才叫“捞”呢?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时才在“捞”字的后面写上“月亮”,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了。
学生为什么能趣味盎然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就是因为教师在导课中创设了良好的发现问题的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积极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谜语导入法
利用谜语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例如:学习《荔枝》一文,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对猜谜语特别感兴趣。今儿老师出几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看谁猜的又准又快。
学生一听猜谜语,劲头可高了。老师还没有出示谜语,班上就“热闹”了,一个个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
你想想,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导入新课的学习,课堂上该是思维的涟漪串串、“灵光”闪闪,气氛定会不一般吧。
六、多媒体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导课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其“声、光、电”及其音像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调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可巧借多媒体,在慷慨激昂简述日寇侵我河山,残杀我同胞,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我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同时,播放配有悲壮乐曲并混杂有枪声、炮声的录音,教师可模仿我某连连长的神态、声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间隙,模仿战士点名整队。点了五个名,没有回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这样的情境中导入新课,就会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战场境地,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直接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通过一定的的手段和形式,激起学生对听课产生良好的情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听课动机。
再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课前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配有第一段课文内容录音的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动画片,让学生置身于“蓝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的情景之中,初感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进而产生全面了解闰土的渴望。
这种方法,多运用于典雅优美的小诗,情景交融的散文和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等。如《咏柳》、《菊花》、《延安,我把你追寻》、《十里长街送总理》、《月光曲》、《第一场雪》等。
七、调查访问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在学生间展开调查访问,然后乘势导入对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有位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导课实录如下: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课前调查访问,哪位同学自己钓过鱼?或跟爸爸一起去钓过鱼?
(看到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特别是男同学,这位教师继续调查访问)
师:能谈谈钓到鱼那会儿的心情吗?
生:嗨,甭提有多高兴了!
生:当时我看到爸爸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怀里像揣了个小白兔,又紧张又高兴。
师:嗯,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请大胆发言!
生:看着爸爸钓的足有五斤重的大鱼,天生爱吃鱼的我,想着那香喷喷的鱼端上来,馋得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生:当然了,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吃起来就是特别香。
授课教师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是呀,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钓鱼的课文……”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并为体会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等埋下了“伏笔”。
八、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亲自做实验,并借助这个实验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好三个广口瓶,每个瓶口放有三条各系有一个螺丝帽的线绳。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上台做实验,并让做实验的同学谈谈自己的试验感受,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中小女孩美好的思想品质。
教学实录如下:
师(手举广口瓶):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做一个实验。分三组请九位同学上台同时进行,看他们能不能快速把小螺丝帽从瓶中取出来!
学生兴奋举手,满眼渴望地参加实验。
……
实验后,学生谈感受。
生1:我预习了课文,给他俩布置了任务——依次拉出,不争抢。所以我们最快。
生2:绳子缠在一起了,都出不来。
生3:绳子缠在一起了,我先把绳子分开,再依次拉出,成功了,也拖时了。
老师顺势直奔课文主题:课文中的孩子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呢?他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学生通过做实验或观实验就能准确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并通过读、悟就能很好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类似的课文还有《乌鸦喝水》、《做风筝》等。
当然,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
和五年级语文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时,大家都认为这个方面应该总结总结,梳理出我们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自己一些常用的导课方法。大家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能自如运用一些常见的“导课”方法。我们很是赞同老师们的说法,于是做了这个方面的工作,仅供大家参考。
一、背景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课前对背景或有关资料的搜集,借学生在全班交流之机,巧妙引导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孔子拜师》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悔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三年级的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甚少。教学本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从家长那里了解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始,学生间交流自己对孔子、老子的了解。
生1:我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说过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生2:我从高年级大哥哥那里了解到: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生非常多。
生3:我上网查到了:山东曲埠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都与孔子有关。“三孔”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录。
生4:我家有一本《道德经》,我从书上知道:老子创作了《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生5:我从网上还知道: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是“太上老君”。
……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大家对孔子、老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都是闻名世界的思想家,知识渊博,后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孔子、老子的课文,那就是《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从这篇课文,我们又将对他们有哪些了解呢?
……
学生通过动手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又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孔子、老子的兴趣。从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远非本文所限,岂不快哉?
二、据题导入法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俗称“题眼”。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析、理解、推测,提出问题,相机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个题目,放手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1.泸定桥在哪儿?它是一座什么样的桥?2.为什么要夺泸定桥?怎样夺的?结果怎么样?3.为什么在“夺”字的前面还要加个“飞”字?
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正是课文的中心内容。通过对“飞”与“夺”字的质疑,学生能理清课文思路,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了一个好的“埋伏”。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步入学习过程。
这种方法,直接从课题入手,直奔课文的中心内容,简洁明快,多运用于一些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比如《爬山虎的脚》、《小音乐家扬科》等。
三、迁移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珍珠泉》一文,教师可根据与该课内容相近或有联系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温故原来学习的《五彩池》一课,进而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具体实录如下:
师:《五彩池》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
(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小手如林,个个跃跃欲试。也是的,这么简单的问题,又刚学不久,怎么能不举手呢?)
生:《五彩池》一课主要写五彩池的美丽和成因。
生:《五彩池》一课主要写五彩池神奇美妙及形成的原因。
……
师:是呀,同学们,五彩池的确是非常美丽迷人的,她的神奇美丽至今不时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祖国像这么美的地方数不胜数。今天呀,老师带大家再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玩赏玩赏。也可能这个地方没有五彩池的神奇,没有五彩池的靓丽,但她的确也很美,这个地方就是珍珠泉。
教师利用两课内容相近或有联系的特点,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下一课的学习,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唐打虎》与《武松打老虎》,《小珊迪》与《小音乐家扬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再如:学习《琥珀》一文,教师可根据课型结构相近的特点,把引导学生“温故”和“知新”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原来学习的《黄河象》一课: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最后介绍黄河象的发掘。然后根据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琥珀》一课的学习。
至于同一作者的作品学习导入,可在先引导学生回忆原来学习的这个作者的哪些作品以后,顺势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迁移导入法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创境导入法
所谓的创境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题目或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氛围”,并通过这种“情境”或“氛围”,适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捞月亮》一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捞”字,然后从讲台上随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捞”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这也不能说是“捞”,只能叫着“拾”或“捡”。于是教师问:到底怎么才叫“捞”呢?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时才在“捞”字的后面写上“月亮”,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了。
学生为什么能趣味盎然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就是因为教师在导课中创设了良好的发现问题的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积极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谜语导入法
利用谜语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例如:学习《荔枝》一文,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对猜谜语特别感兴趣。今儿老师出几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看谁猜的又准又快。
学生一听猜谜语,劲头可高了。老师还没有出示谜语,班上就“热闹”了,一个个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
你想想,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导入新课的学习,课堂上该是思维的涟漪串串、“灵光”闪闪,气氛定会不一般吧。
六、多媒体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导课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其“声、光、电”及其音像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调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可巧借多媒体,在慷慨激昂简述日寇侵我河山,残杀我同胞,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我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同时,播放配有悲壮乐曲并混杂有枪声、炮声的录音,教师可模仿我某连连长的神态、声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间隙,模仿战士点名整队。点了五个名,没有回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这样的情境中导入新课,就会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战场境地,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直接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通过一定的的手段和形式,激起学生对听课产生良好的情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听课动机。
再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课前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配有第一段课文内容录音的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动画片,让学生置身于“蓝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的情景之中,初感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进而产生全面了解闰土的渴望。
这种方法,多运用于典雅优美的小诗,情景交融的散文和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等。如《咏柳》、《菊花》、《延安,我把你追寻》、《十里长街送总理》、《月光曲》、《第一场雪》等。
七、调查访问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在学生间展开调查访问,然后乘势导入对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有位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导课实录如下: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课前调查访问,哪位同学自己钓过鱼?或跟爸爸一起去钓过鱼?
(看到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特别是男同学,这位教师继续调查访问)
师:能谈谈钓到鱼那会儿的心情吗?
生:嗨,甭提有多高兴了!
生:当时我看到爸爸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怀里像揣了个小白兔,又紧张又高兴。
师:嗯,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请大胆发言!
生:看着爸爸钓的足有五斤重的大鱼,天生爱吃鱼的我,想着那香喷喷的鱼端上来,馋得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生:当然了,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吃起来就是特别香。
授课教师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是呀,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钓鱼的课文……”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并为体会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等埋下了“伏笔”。
八、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亲自做实验,并借助这个实验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好三个广口瓶,每个瓶口放有三条各系有一个螺丝帽的线绳。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上台做实验,并让做实验的同学谈谈自己的试验感受,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中小女孩美好的思想品质。
教学实录如下:
师(手举广口瓶):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做一个实验。分三组请九位同学上台同时进行,看他们能不能快速把小螺丝帽从瓶中取出来!
学生兴奋举手,满眼渴望地参加实验。
……
实验后,学生谈感受。
生1:我预习了课文,给他俩布置了任务——依次拉出,不争抢。所以我们最快。
生2:绳子缠在一起了,都出不来。
生3:绳子缠在一起了,我先把绳子分开,再依次拉出,成功了,也拖时了。
老师顺势直奔课文主题:课文中的孩子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呢?他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学生通过做实验或观实验就能准确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并通过读、悟就能很好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类似的课文还有《乌鸦喝水》、《做风筝》等。
当然,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