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牧启玉
【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中学
【正文】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学好古诗词无论对学生个人成长,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越来越多的优秀古诗词被纳入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教学愈发得到重视。但以笔者的了解和观察,客观地说,目前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总体上看还不够成熟,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丰富和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化的缺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古诗词学习效果不理想。
一、问题表现
(一)教学模式仍为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感低
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追赶进度,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讲授为主,教学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流程展开,通常采用读准字音、了解词意、解读意象、品味情感、理解主题的环节进行,这样环节刻板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诗词学习缺乏内驱动力。
(二)教学目的仍为获取知识技巧,情感关注度低
为更好的应对考试,获取知识和技巧仍是古诗词教学中主要评价指标。教师通常会进行字词串讲,肢解诗词,逐句翻译,背诵默写等较为机械的方式,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诗词,提高教学效率。但这也往往导致了学生局限于就诗论诗的简单感悟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诵读和体会,学生情感和思想的培养没有得到关注,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思考建议
(一)发挥诵读重要作用
古诗词具有声韵和谐之美,古时候人们常常将诗词配上曲调唱出来,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诵读是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可以增进学生对古诗词韵律节奏的把握,也能拉近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诗词所描绘的世界,走进诗人心里,对诗词的情感美有更深刻的体会。
1.教师要范读带读。在接触一首陌生诗词时,教师范读和带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让学生较快的对诗词的情感、氛围、意蕴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再通过教师的逐句带读,并作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对所读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2.学生要反复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随着诵读的深入而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过零丁洋》一诗时,学生在初读(特别是在读了前三联)后,可能会被诗人自身坎坷的遭遇和国家风雨飘摇的命运所感染,产生一种沉痛悲凉的情绪。可能不会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所震撼。这时教师可以作简单的诵读指导和内容点拨,再让学生自由品读,或采取指名诵读、集体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
(二)巧用媒介辅助作用
近年来多媒体在中学课堂已经得到了基本普及,如果教师能够用好这一新兴媒介,通过音乐、图片等形式给学生更多直观感受,将会对诗词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
1.以声促学。通过播放专业人士诵读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在聆听或观看的过程中,逐步进入诗词意境,品味诗词情感。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以声促学的方法,提前在网上查找该诗的诵读音频,在课上播放。伴随着磅礴大气的诵读,学生仿佛看见了大海的壮阔景象,一位居高临海、踌躇满志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名家的诵读可以通过合适的语音语调和恰到好处的语气转换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诗人的情绪情感,也能让学生学到一些诵读技巧和方法。
2.以图促学。图片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冲击和感受,一副恰到好处的图片将对理解古诗词大有帮助。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词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加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藤、树等九种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有了这些直观的感受后,进一步启发:词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何种情感?这种运用问题的直观引导法有助于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缓解诗词学习的枯燥乏味,鼓励学生主动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图片内容与诗词内容观察对照中感悟体验诗词的情感意蕴。
3.以乐促学。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匹配的音乐,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入诗词描绘的意境,增进对诗词的理解。例如,《蒹葭》一诗意境优美,表现了悠长绵远的思念之情。为了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情感,教师可以播放如《风居住的街道》这样旋律优美、缠绵动人的乐曲,带领大家慢慢放平心态,走进诗歌。乐曲流水般的旋律,仿佛将学生带到了河岸边,他们眼中浮现出了大片的芦苇、晨露、小洲、沙滩等景物,作者所怀念的心上人的形象也渐渐清晰,对诗歌的情感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三)尊重想象主体作用
古诗词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意境。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具有留白的特点,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触摸到它。教师需要用意境留白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在联想和想象中填补空白,达到在诗词中畅游品味的境界。
1.描绘画面。教师可以运用描绘画面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学生在对诗词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绘想象中画面,教师在描述的过程中加以必要的点拨和指导,确保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尽情发挥想象。此外,教师要关注情感的伸张,学生不但要描绘出意境的特点,而且要表达出情感和思想。例如,《泊秦淮》中通过“烟”“水”“月”“沙”四个意象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又运用“酒家”“商女”两个意象勾勒出一派繁华热闹之景。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诗中画面,同时关注描绘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引导学生去想象描述作者在写作时的姿势、神态、表情,体味作者面对歌声靡靡,豪绅权贵贪图享乐时,对他们“不知亡国恨”的无限愤慨之情,准确把握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想象画面和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可以对意境展开多样化、创新性的描绘,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古诗词个性化解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文字扩写。古诗词教学不应局限在就诗论诗中,文字扩写成为一种个性化理解思考诗词的有效方法。在学生扩写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写作指出一定方向,勾画相应脉络,指导适用方法,如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加入关于诗词的传说、借助历史材料进行增删等等,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多角度铺叙、具体化描写进行文字扩写。比如,对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进行扩写,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诗词内容,确定三点要素,时间——深秋夜晚、人物——亡国君主李煜、地点——汴京一座深院小楼。再向学生讲述该词的创作背景:身为南唐后主的作者亡家败国,肉袒出降,忍屈负辱过着囚徒生活,全词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在理解意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整幅画面和具体意象的特点,把握诗词意境,理解诗人情感,合理加以想象、串联,扩写成文。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加强诗词理解,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问题表现
(一)教学模式仍为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感低
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追赶进度,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讲授为主,教学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流程展开,通常采用读准字音、了解词意、解读意象、品味情感、理解主题的环节进行,这样环节刻板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诗词学习缺乏内驱动力。
(二)教学目的仍为获取知识技巧,情感关注度低
为更好的应对考试,获取知识和技巧仍是古诗词教学中主要评价指标。教师通常会进行字词串讲,肢解诗词,逐句翻译,背诵默写等较为机械的方式,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诗词,提高教学效率。但这也往往导致了学生局限于就诗论诗的简单感悟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诵读和体会,学生情感和思想的培养没有得到关注,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思考建议
(一)发挥诵读重要作用
古诗词具有声韵和谐之美,古时候人们常常将诗词配上曲调唱出来,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诵读是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可以增进学生对古诗词韵律节奏的把握,也能拉近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诗词所描绘的世界,走进诗人心里,对诗词的情感美有更深刻的体会。
1.教师要范读带读。在接触一首陌生诗词时,教师范读和带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让学生较快的对诗词的情感、氛围、意蕴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再通过教师的逐句带读,并作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对所读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2.学生要反复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随着诵读的深入而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过零丁洋》一诗时,学生在初读(特别是在读了前三联)后,可能会被诗人自身坎坷的遭遇和国家风雨飘摇的命运所感染,产生一种沉痛悲凉的情绪。可能不会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所震撼。这时教师可以作简单的诵读指导和内容点拨,再让学生自由品读,或采取指名诵读、集体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
(二)巧用媒介辅助作用
近年来多媒体在中学课堂已经得到了基本普及,如果教师能够用好这一新兴媒介,通过音乐、图片等形式给学生更多直观感受,将会对诗词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
1.以声促学。通过播放专业人士诵读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在聆听或观看的过程中,逐步进入诗词意境,品味诗词情感。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以声促学的方法,提前在网上查找该诗的诵读音频,在课上播放。伴随着磅礴大气的诵读,学生仿佛看见了大海的壮阔景象,一位居高临海、踌躇满志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名家的诵读可以通过合适的语音语调和恰到好处的语气转换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诗人的情绪情感,也能让学生学到一些诵读技巧和方法。
2.以图促学。图片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冲击和感受,一副恰到好处的图片将对理解古诗词大有帮助。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词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加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藤、树等九种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有了这些直观的感受后,进一步启发:词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何种情感?这种运用问题的直观引导法有助于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缓解诗词学习的枯燥乏味,鼓励学生主动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图片内容与诗词内容观察对照中感悟体验诗词的情感意蕴。
3.以乐促学。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匹配的音乐,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入诗词描绘的意境,增进对诗词的理解。例如,《蒹葭》一诗意境优美,表现了悠长绵远的思念之情。为了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情感,教师可以播放如《风居住的街道》这样旋律优美、缠绵动人的乐曲,带领大家慢慢放平心态,走进诗歌。乐曲流水般的旋律,仿佛将学生带到了河岸边,他们眼中浮现出了大片的芦苇、晨露、小洲、沙滩等景物,作者所怀念的心上人的形象也渐渐清晰,对诗歌的情感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三)尊重想象主体作用
古诗词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意境。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具有留白的特点,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触摸到它。教师需要用意境留白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在联想和想象中填补空白,达到在诗词中畅游品味的境界。
1.描绘画面。教师可以运用描绘画面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学生在对诗词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绘想象中画面,教师在描述的过程中加以必要的点拨和指导,确保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尽情发挥想象。此外,教师要关注情感的伸张,学生不但要描绘出意境的特点,而且要表达出情感和思想。例如,《泊秦淮》中通过“烟”“水”“月”“沙”四个意象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又运用“酒家”“商女”两个意象勾勒出一派繁华热闹之景。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诗中画面,同时关注描绘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引导学生去想象描述作者在写作时的姿势、神态、表情,体味作者面对歌声靡靡,豪绅权贵贪图享乐时,对他们“不知亡国恨”的无限愤慨之情,准确把握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想象画面和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可以对意境展开多样化、创新性的描绘,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古诗词个性化解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文字扩写。古诗词教学不应局限在就诗论诗中,文字扩写成为一种个性化理解思考诗词的有效方法。在学生扩写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写作指出一定方向,勾画相应脉络,指导适用方法,如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加入关于诗词的传说、借助历史材料进行增删等等,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多角度铺叙、具体化描写进行文字扩写。比如,对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进行扩写,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诗词内容,确定三点要素,时间——深秋夜晚、人物——亡国君主李煜、地点——汴京一座深院小楼。再向学生讲述该词的创作背景:身为南唐后主的作者亡家败国,肉袒出降,忍屈负辱过着囚徒生活,全词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在理解意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整幅画面和具体意象的特点,把握诗词意境,理解诗人情感,合理加以想象、串联,扩写成文。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加强诗词理解,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