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杨盛艳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河北乡英努乎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阅读越来越彰显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现实是小学生年龄小,阅读书籍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把课外阅读看做是一种任务或是一种负担,缺乏阅读兴趣,大部分孩子需要在老师或者家长的督促下才会能完成阅读任务,严重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兴趣;方法;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已读书,读自己的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那么应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兴趣,丰富形式,贵在保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在某种意义上讲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更大。反之,就会导致学生在该门学科中学习动力的缺贬和动力水平降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首先,我会根据学生的差异定期不定期推荐书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如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名著等感兴趣,女生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男生对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有兴趣。?
其次,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和年段,开展“讲故事”、“猜谜语”、“读书心得交流会”、“知识竞赛”、“朗读比赛”、开设书评宣传板、开设家长课堂,开展“亲子共读”等读书经验交流活动,给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更有兴趣持续阅读。如定期每月举办一次读书会,会上读者交流读书体会。
当然,根据小学生心理,做事大部分是三分钟热情,在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后,贵在将这种热情保持下去。所以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如每天登记阅读页数,月末根据摘抄和阅读量评比阅读之星,给予一定的奖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爱上阅读,保持阅读热情。
二、讲究方法,课内奠基,课外深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读书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是对文章进行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文,包括文体、作者、说明等。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主线,了解文章梗概,把握主旨。而精读则是对全文的研究。精读时注意要结合语境,全面理解;要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要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此外还有跳读、浏览、默读等。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这些方法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然后逐步延伸都课外阅读中深化。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教师在课堂上重点抓住了王熙凤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精读,品味人物性格特点,那课外教师可依推荐《红楼梦》,让学生用这种阅读方法继续阅读,感悟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课内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巩固。最后,开展一次“走进名著人物”读书沙龙活动,激发学生将阅读进行到底。
三、营造氛围,家校结合,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和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使图书馆切实为学生服务,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可与图书管理员沟通,定期分班级开放学校图书室,鼓励学生借阅图书,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如每一周至少到图书室看(借阅)一次书。其次,用好班级图书角,选出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一系列读书制度,然后让学生定期把自己读过的图书拿到班级进行置换阅读。另外,还可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样,小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然后就兴致勃勃地阅读。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广大学生的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只要我们注意激发阅读兴趣,注意指导阅读方法,并重视阅读效果,持之以恒,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陶静.关于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心得与体会
[2]张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3]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
【关键词】 兴趣;方法;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已读书,读自己的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那么应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兴趣,丰富形式,贵在保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的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在某种意义上讲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更大。反之,就会导致学生在该门学科中学习动力的缺贬和动力水平降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首先,我会根据学生的差异定期不定期推荐书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如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名著等感兴趣,女生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男生对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有兴趣。?
其次,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和年段,开展“讲故事”、“猜谜语”、“读书心得交流会”、“知识竞赛”、“朗读比赛”、开设书评宣传板、开设家长课堂,开展“亲子共读”等读书经验交流活动,给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更有兴趣持续阅读。如定期每月举办一次读书会,会上读者交流读书体会。
当然,根据小学生心理,做事大部分是三分钟热情,在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后,贵在将这种热情保持下去。所以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如每天登记阅读页数,月末根据摘抄和阅读量评比阅读之星,给予一定的奖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爱上阅读,保持阅读热情。
二、讲究方法,课内奠基,课外深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读书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是对文章进行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文,包括文体、作者、说明等。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主线,了解文章梗概,把握主旨。而精读则是对全文的研究。精读时注意要结合语境,全面理解;要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要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此外还有跳读、浏览、默读等。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这些方法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然后逐步延伸都课外阅读中深化。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教师在课堂上重点抓住了王熙凤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精读,品味人物性格特点,那课外教师可依推荐《红楼梦》,让学生用这种阅读方法继续阅读,感悟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课内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巩固。最后,开展一次“走进名著人物”读书沙龙活动,激发学生将阅读进行到底。
三、营造氛围,家校结合,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和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使图书馆切实为学生服务,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可与图书管理员沟通,定期分班级开放学校图书室,鼓励学生借阅图书,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如每一周至少到图书室看(借阅)一次书。其次,用好班级图书角,选出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一系列读书制度,然后让学生定期把自己读过的图书拿到班级进行置换阅读。另外,还可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样,小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然后就兴致勃勃地阅读。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广大学生的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只要我们注意激发阅读兴趣,注意指导阅读方法,并重视阅读效果,持之以恒,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陶静.关于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心得与体会
[2]张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3]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