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尝试
【作者】 王小琴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塘格木镇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在此同时,又有动口和动脑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是新课改的主旨,也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乐,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 教师认识;针对性;探究欲望;启发引导;说写能力
实践不断地证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越俎代庖,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索然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小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勇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加强教师自身认识,不断提升内在潜质
小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与教师的自身认识高度一致,教师必须予以清晰的认识。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调查访问、资料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不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它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特征。
探究学习能使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智力得到有效地开发,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掘。
二、注重学生实际,强调教育的针对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想顺利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得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探究学习训练,使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学习的习惯得到逐步培养。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低年级应从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兴趣入手,适当安排简单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简单的方法去探究、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兴趣的目的,为中高年级探究式学习打基础;中年级重点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拓展探究时空,激发探究欲望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老师们大多重视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问题由老师安排;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探究的内容基本上在课文中;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若想真正的实施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具活力,就要开放探究内容,学生既探究教材中的问题。又探究教材之外的问题;既探究老师预设的问题,又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还要开放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学生既可以把课内的问题带到课外去探究,也可以把自己课外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内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去尝试探究。比如搜集背景知识、信息,初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探究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上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应当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力训练。有利于课文重点、难点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
四、注重问题设计,正确启发引导
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探究之始。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问题的探究。语文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学生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变性。只重视教师预设问题的探究,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不仅会打击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且会使语文课堂学习丧失生命活力。因此,在让学生探究老师预设问题的同时,应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生命活力所在。
五、反复锤炼学生,加强“说”“写”能力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自由空间,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抄、读、记等,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看、说、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关键词】 教师认识;针对性;探究欲望;启发引导;说写能力
实践不断地证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越俎代庖,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索然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小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勇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加强教师自身认识,不断提升内在潜质
小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与教师的自身认识高度一致,教师必须予以清晰的认识。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调查访问、资料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不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它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特征。
探究学习能使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智力得到有效地开发,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掘。
二、注重学生实际,强调教育的针对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想顺利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得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探究学习训练,使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学习的习惯得到逐步培养。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低年级应从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兴趣入手,适当安排简单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简单的方法去探究、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兴趣的目的,为中高年级探究式学习打基础;中年级重点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拓展探究时空,激发探究欲望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老师们大多重视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问题由老师安排;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探究的内容基本上在课文中;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若想真正的实施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具活力,就要开放探究内容,学生既探究教材中的问题。又探究教材之外的问题;既探究老师预设的问题,又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还要开放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学生既可以把课内的问题带到课外去探究,也可以把自己课外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内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去尝试探究。比如搜集背景知识、信息,初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探究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上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应当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力训练。有利于课文重点、难点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
四、注重问题设计,正确启发引导
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探究之始。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问题的探究。语文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学生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变性。只重视教师预设问题的探究,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不仅会打击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且会使语文课堂学习丧失生命活力。因此,在让学生探究老师预设问题的同时,应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生命活力所在。
五、反复锤炼学生,加强“说”“写”能力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自由空间,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抄、读、记等,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看、说、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