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
【作者】 刘文坚
【机构】 广西容县自良镇古济村塘表分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随意性较大,教学有效性低的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
另外,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实施,教师教学观念得到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已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的过程,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校内或外出听课,也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意性较大,教学效率较低,占用了其它学科时间或用课外时间补课,牺牲学生少学习其它学科和休息时间;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师生都表演得很精彩,看上去学生全面参与气氛活跃,其实教学效果并不怎样,它注重的是“花样”,注重的是教师的表演,而学生的发现新知识、探究新知识的真实体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低。
结合以上两点,笔者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运用画面展示,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创设的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进学习情境中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四分之一。”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八分之一也得给我六分之一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八分之一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四分之一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
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想知道怎么回事吗?”
“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
另外,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我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3.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重难点突破、分散的有效性
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这些重难点一般都是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把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动画、醒目的画面、强烈的对比等手段形象化。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动画、具有反复性的特点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重点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用动画演示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经过反复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的关系,最终认识到两者是相等的。再通过动画对比,让学生感知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公式。经过直观的动画演示,这一重难点不仅有效、轻易得到了突破,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习题练习的有效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动静结合,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象形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
另外,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实施,教师教学观念得到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已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的过程,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校内或外出听课,也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意性较大,教学效率较低,占用了其它学科时间或用课外时间补课,牺牲学生少学习其它学科和休息时间;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师生都表演得很精彩,看上去学生全面参与气氛活跃,其实教学效果并不怎样,它注重的是“花样”,注重的是教师的表演,而学生的发现新知识、探究新知识的真实体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低。
结合以上两点,笔者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运用画面展示,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创设的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进学习情境中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四分之一。”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八分之一也得给我六分之一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八分之一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四分之一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
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想知道怎么回事吗?”
“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
另外,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我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3.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重难点突破、分散的有效性
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这些重难点一般都是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把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动画、醒目的画面、强烈的对比等手段形象化。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动画、具有反复性的特点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重点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用动画演示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经过反复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的关系,最终认识到两者是相等的。再通过动画对比,让学生感知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公式。经过直观的动画演示,这一重难点不仅有效、轻易得到了突破,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习题练习的有效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动静结合,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象形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