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用好历史故事优化历史教学

【作者】 宋仕林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学科教师都在努力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推动不同学科的健康发展。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如何在历史课程中实现创新也是历史老师一直面临的难题。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已不是什么创新,但如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有机的结合为一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本文就此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故事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是在初中阶段正式接触历史课程,发部分学生对该学科怀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实际教学内容却与学生的理解存在差距。从历史知识来看,其本身就具备相应的故事性特征。如何在枯燥的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课堂学习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都以死记硬背为主,由于缺乏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容易出现理解困难,在事件、事件、人物方面出现混淆。最终的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和老师都觉着比较辛苦。学习初中历史课程,其根本在于学习中国的民族发展史,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际教学过程则演变成为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下如何恰当的引入历史故事,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基本原则   
  将历史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需保证相关故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历史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切忌武断的用自己的想法去度量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选取故事前需考虑教学内容,并遵循学生的爱好与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易学、易理解的历史故事,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选取相关故事还需服务于教学主题,学生可通过历史故事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所选用的历史故事还需力保其真实性。若所用历史故事与史料相悖,则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历史故事的基本策略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阶段,秦朝为战国七雄割据画上句号。同时秦朝中后期的残暴统治也为后续的楚汉争霸及汉朝的“粉墨登场”埋下伏笔。该历史时期有很多传唱千古的历史故事,这些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一)发挥历史故事的导入作用   
  教师选用的历史应具有短小精悍的他基本特征。所用历史故事需有很强的趣味性,或故事内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通过这种历史故事完成课程导入,可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借助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时间,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们借助历史故事可“近距离”的审视历史背景和历史历史事件,例如: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讲述该故事时可借助众多历史故事将历史知识铺展开来。故事1:孟姜女哭长城(今秦皇岛附近)。起因为要以繁重,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故事2:指鹿为马。时间来到秦二世执政阶段,因为其统治愈发残暴,人们的希望相继破灭。故事3: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属于阶级矛盾激化后的必然产物。故事4:破釜沉舟。该战役是项羽的成名之战,是秦朝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故事5:约法三章。该阶段是秦朝彻底倾覆的时间,也是获取民意的重要手段。故事6:暗度陈仓(今宝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占得先机。故事7:楚河汉界(今荥阳一带)。可借助大家司空见惯的象棋棋盘作为楔子(荥阳至今仍被称作象棋之都)。该故事反应出项羽楚汉之争中开始处于劣势。故事8: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该故事映射出项羽势力的彻底颠覆。上述8个故事,有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有的则是传说故事或司空见惯的日常娱乐工具。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大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在实际授课中,大家乐于学习且学习效果和学习氛围会超出预期。   
  (二)教学思路  
  在分析整合该部分教学内容时,通过上述8个历史故事可将教材有机的串联为一体。实际课堂上应突出学生这一教学主体,通过历史故事的介入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深入和牢固,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该部分教材可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内容。其一,秦暴政。借助“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反映出那个年代的凄惨背景。长城、骊山、秦始皇陵等不仅劳民伤财,还成为压在百姓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借助“指鹿为马”这一成语故事,揭示出秦二世更为残暴的一面,百姓对秦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其二,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是残暴统治的必然结果,通过历史故事将时间、地点、过程等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们就揭竿而起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假设出若干问题供大家讨论,如:亲民的统治形式,陈胜、吴广在途中若没遇到暴雨,这些会诱发农民起义吗?最后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历史规律。其三,约法三章。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占据主导性的作用。此时刘邦推出约法三章的作用和意义何在?刘邦率众先攻入咸阳,此时标志着秦朝的彻底灭亡。这些和约法三章之间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刘邦的为人怎样?通过客观的剖析,能逐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其四,楚汉之争。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相关历史题材,使之提升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课堂上,借助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历史故事,揭示出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学生们借助历史史实从项羽、刘邦争端开始,过渡至矛盾升级,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四面楚歌)。在讨论环节,针对二人的领导策略对于战争走向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各抒己见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传统历史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在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结合听故事、讲故事、讨论问题,可有效的调整课堂氛围,进而提升整体授课效果。但该方法需考虑到历史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契合性,以及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推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