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品细节,悟真情——以《项脊轩志》细节品读教学为例

【作者】 常 锦

【机构】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校



【正文】  一、教学流程
  (一)朗诵导入,营造浓厚情感氛围
  播放朱自清先生《背影》父亲买柑橘片段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体味细节描写“状难写之意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的魅力。同时讲解细节描写的内涵与作用。此外,引导学生默读文言文,找出能够打动自己的语言细节。
  设计意图:以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买柑橘片段的朗诵音频为引入,使学生通过饱含深情、独具艺术价值的有声语言体会朱自清先生描写该片段的用意与其所表达的感情,使学生初步领略到细节描写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品味《项脊轩志》语言细节的积极性。
  (二)导拨释疑,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给出示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请学生仅从翻译角度理解该句话的含义。随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话的内涵与写作的用意:前文讲到作者与妻子共同度过了一段温馨、美满的时光,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但斯人已去,徒留这枇杷树更添悲凉,饱含作者浓浓的感情与深沉的悲伤。
  出示本节课议题:“‘轩’之描写语言变化”,将学生分为五人小组,再次品读本篇文言文,从中选取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并加以鉴赏与分析,注重选择内容与议题的契合程度。
  设计意图:以案例分析降低学生学习与理解难度,采用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深入品味语言细节、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在动因。
  (三)议题揭示,从细节中品味情感
  1、从“轩”的环境变化品作者读书之喜悲
  《项脊轩志》除了体现出作者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外,还体现作者对家道中落之悲慨,作者虽然未直接体现,但从其对项脊轩环境变化细节刻画中可从中品味出作者对家族衰败之悲伤、肩负使命之沉重。
  为使学生敏锐捕捉作者隐含的情感,笔者组织学生采用对比方式再次品读文章,从宏观环境描写前后对比、轩中周边环境对比、篱墙对比、祖母期盼至对比等多个方面品作者读书之悲喜。
  设计意图:在“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杂质兰桂竹木于庭”雅致的项脊轩环境中,年少时的归有光读书与求学仅为充实自己;而在“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的喧嚣与杂扰、祖母的期盼中,归有光逐渐明白自身肩负着家族复兴的沉重使命,其读书不再如从前一般惬意与单纯。作者将此种读书之喜悲的情感变化寄托于项脊轩环境变化描写中,通过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轩”的称谓变化品作者心境之浮尘
  请学生再次品读本篇文言文,总结作者对于项脊轩称谓的变化:阁子—室—轩—室—阁子。结合不同称谓对应的阶段体悟作者心境的变化。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时作者只是对项脊轩的客观陈述,并未融入过多地主观情感因素。
  当作者对项脊轩的称呼由阁子转变为室时,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房间记录了其与祖母的共同回忆,包含作者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当作者称项脊轩为“轩”时,饱含了作者对这一生活与读书场所的独特情感。年少时作者度过单纯自在、快乐充实的读书时光,婚后的作者也与妻子相处和谐,即使家道中落,作者的笔触依然明快与豁达。但妻子去世后,作者对轩的称谓变为室,这一相对随意的称呼表露出作者的悲痛之情。最后,作者卧床久病阶段对室的称谓转变为阁。从轩之称谓变化可以体味出,轩中是作者生活美好的时光,轩也因人有了更为亲切的称谓。向室与阁的转变也体现出作者心境的萧然。
  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作者对同一生活场所的不同心境,体会作者寓情于物的语言细节处理方式,按照轩之称谓的演变重新梳理作者的生平,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妻子、祖母与母亲的情感。
  设计意图:以轩之称谓的变化为引入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心境的沉浮,摒弃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抓住语言细节联系自身生活细细品味,并结合作者的生平挖掘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与内涵,更能引发学生的深思与情感共鸣。
  (四)自主交流,联系生活感知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感知细节描写的重要价值,选取生活中一件小事或某一场景简要阐释自身的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与情感,注重观察生活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身对生活的认知与感受,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巩固提升
  请学生在积累本上写下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悟,题材及内容不限,可以为诗歌、记叙文或议论文等,借鉴文言文中作者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挖掘生活中事件的内涵与深刻情感。
  设计意图:由对文言文语言细节的品味,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后到细节描写的运用与真情实感的表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观点、语言描写技能,继而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获得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项脊轩志》借述一轩格局之变化,寄寓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及妻子的怀念之情、对自身家事变迁的悲慨、对身世浮沉的感叹。本次课教学不仅仅使学生领悟到作者怀念亲人的感情,还使学生从语言细节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内心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挖掘语言细节、领悟作者意图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二、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并非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但其蕴含着理性的哲思与感性的启迪,要想使学生从品味文章语言细节中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既需要把握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又需要消除传统文言文教学手段僵化、课堂氛围压抑的弊端。为此,本篇文言文教学采用了议题式教学方法,以“品语言细节,悟真情实感”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轩’之描写语言变化”为议题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该篇文言文中轩之环境与轩之称谓的语言变化,从中体会出作者对祖母、母亲及妻子的还念之情、作者读书的悲喜之情、作者心境的浮尘,继而培养学生从语言细节捕捉文本精神与内涵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为理科班,学生综合素质较好,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强。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质疑,在课堂上喜欢通过自主探究构建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为主,以教师的导拨释疑为辅,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班级内学生理性思维较强,语言细节分析能力较强,但是情感体会与感悟能力较为薄弱,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篇目在学科课程中的教学要求
  认知目标: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准确理解“轩”之环境与称谓变化所反映的作者读书之喜悲与心境之浮尘。
  能力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并加以鉴赏与分析,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联系生活实际从细微之处品味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