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
【作者】 林世珍
【机构】 广西兴业县沙塘镇安善小学
【正文】 【摘 要】 我们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针对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专家的教学思想,认真备课。努力在教学环节设立和落实上创出特色,进一步抓好任务型教学,突出教学的特色和完善教学评价的措施,只要做到这些,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变得高效。
【关键词】 认真备课;创出特色;完善评价
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解放,则教育生产力解放;课堂生动,则教育文化生动。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症结在课堂,课改的切入口也在课堂。有太多的教育问题需要回到课堂寻找答案,为此我写了此文,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还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这样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之不存,成绩焉附?因此,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还学生课堂以主体地位,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高效学习。
二、课堂诵读的必要性
古语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读都是极为重视的。诵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诵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诵读能有效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其中的朗读这种方式,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多读能培养语感,对精美文章的反复诵读会自然而然的增强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如对一些表达有歧义的句子,或是专业术语较多的长句,理解起来会更快更准。这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实写照。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尝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例如,讲形声字的知识,形声字的八种结构形式,教师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完形”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倡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文章如《读者》《时文选读》中许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创造合理的教学场景
语文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里面的文章各异,有不同时代背景的文化。有的文章因为时代背景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差异很大,学生们在理解上就会有偏差。在语文课本中有精彩的故事内容,有优美的散文、诗词,还有深奥的文言文等等,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教学特点,把它改编成合理的教学场景,我们可以通过表演,绘画等形式把他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够方便学生每年理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印象。例如在《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时,生活在高楼从中的学生对胡同这一事物不是很理解,不太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文化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找到以前关于胡同的老照片和相关的一些视频资料在课上向学生们展示,学生们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直观的了解胡同文化,对本篇文章的学习也就有了很好的理解,明白了作者对那些消失的老胡同那种深深的情节。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对语文产生感情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状态,老师在讲台上吐沫横飞,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这样会使教师没有好的心情投入教学中,学生们也达不到好的学习状态。我们要打破课本与教材的死板教学模式,以学生特点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众所周知,语文课本上有很多优美的散文、散文,这些内容一句教材的要求是要求背诵,有的学生由于懒惰心理总是记不住,可是他们又很爱这些文章,喜欢里面的内容情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了诗文朗诵比赛,同学们都可以参加,内容就是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散文,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在准备阶段有时间就进行文章的背诵,找出自己背诵的最好的文章,我们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在学校的礼堂进行,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强的参与能力。我们的比赛进行的很成功,学生们从中爱上了诗词。这样就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富,学生们也有兴趣投入这样的学习中。除了诗词的朗诵比赛,我们还以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汉字的听写比赛,在考试中汉字的字词,读音是考试的一部分内容,学生们这一部分的得分是不高的,原因就是这一部分比较繁琐,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的学生怕麻烦不爱学习之一部分,考试的时候就是纯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举办了关于汉字的字词、读音的比赛,让学生们爱上字词,爱上语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有了很高兴趣,我们也把死板沉寂的语文课堂转变为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有关注学生,对学生“了然于胸”,教学方能“随心所欲”。只有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才能使有限的课堂,逐渐走向精彩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唐衍芬.构建化学高效课堂之我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2]许兴震.让问题意识伴随学生成长[J].基础教育参考.2007(02)
【关键词】 认真备课;创出特色;完善评价
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解放,则教育生产力解放;课堂生动,则教育文化生动。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症结在课堂,课改的切入口也在课堂。有太多的教育问题需要回到课堂寻找答案,为此我写了此文,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还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这样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之不存,成绩焉附?因此,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还学生课堂以主体地位,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高效学习。
二、课堂诵读的必要性
古语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读都是极为重视的。诵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诵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诵读能有效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其中的朗读这种方式,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多读能培养语感,对精美文章的反复诵读会自然而然的增强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如对一些表达有歧义的句子,或是专业术语较多的长句,理解起来会更快更准。这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实写照。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尝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例如,讲形声字的知识,形声字的八种结构形式,教师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完形”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倡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文章如《读者》《时文选读》中许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创造合理的教学场景
语文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里面的文章各异,有不同时代背景的文化。有的文章因为时代背景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差异很大,学生们在理解上就会有偏差。在语文课本中有精彩的故事内容,有优美的散文、诗词,还有深奥的文言文等等,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教学特点,把它改编成合理的教学场景,我们可以通过表演,绘画等形式把他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够方便学生每年理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印象。例如在《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时,生活在高楼从中的学生对胡同这一事物不是很理解,不太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文化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找到以前关于胡同的老照片和相关的一些视频资料在课上向学生们展示,学生们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直观的了解胡同文化,对本篇文章的学习也就有了很好的理解,明白了作者对那些消失的老胡同那种深深的情节。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对语文产生感情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状态,老师在讲台上吐沫横飞,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这样会使教师没有好的心情投入教学中,学生们也达不到好的学习状态。我们要打破课本与教材的死板教学模式,以学生特点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众所周知,语文课本上有很多优美的散文、散文,这些内容一句教材的要求是要求背诵,有的学生由于懒惰心理总是记不住,可是他们又很爱这些文章,喜欢里面的内容情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了诗文朗诵比赛,同学们都可以参加,内容就是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散文,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在准备阶段有时间就进行文章的背诵,找出自己背诵的最好的文章,我们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在学校的礼堂进行,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强的参与能力。我们的比赛进行的很成功,学生们从中爱上了诗词。这样就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富,学生们也有兴趣投入这样的学习中。除了诗词的朗诵比赛,我们还以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汉字的听写比赛,在考试中汉字的字词,读音是考试的一部分内容,学生们这一部分的得分是不高的,原因就是这一部分比较繁琐,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的学生怕麻烦不爱学习之一部分,考试的时候就是纯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举办了关于汉字的字词、读音的比赛,让学生们爱上字词,爱上语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有了很高兴趣,我们也把死板沉寂的语文课堂转变为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有关注学生,对学生“了然于胸”,教学方能“随心所欲”。只有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才能使有限的课堂,逐渐走向精彩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唐衍芬.构建化学高效课堂之我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2]许兴震.让问题意识伴随学生成长[J].基础教育参考.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