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15.白杨礼赞
【作者】 马金英
【机构】 第六师六运湖农场学校初中语文
【正文】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 理解课文围绕“不平凡”组织材料的构思。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围绕“不平凡”组织材料的构思。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层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诗引入课文,使学生更快进入情境。诗句是课文补白部分,有助于学生关注课本信息。)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与大家分享一下,请同学们跟老师齐读。
课件出示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师:这是茅盾先生写的赞美白杨的一首诗。在写这首诗之前,茅盾其实还写过一篇散文赞美白杨树,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白杨礼赞》。
出示课题:白杨礼赞
二、 解题;作者简介;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有助于学生利用题目解读课文。)
1、“礼赞”是什么意思?
明确: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
3、字音检测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字音。
大毡子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虬枝 婆娑 楠木 秀颀 刹那
参天 倔强 诸如 初融 晕圈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纵横决荡
三、 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能迅速抓住核心内容,通过关键词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
1、 快速浏览课文,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学生自读、勾画;课件出示;齐读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 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文眼“不平凡”,明确“不平凡”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行文线索。
板书:不平凡
过渡:既然作者赞颂的是白杨的“不平凡”,那我们就在文中找一找,看究竟不平凡在哪里?
四、细读课文,感知“不平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诵读和分析中准确把握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领会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到内在气质三方面展现其不平凡的写作思路,领会课文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句段写作技巧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中的烘托、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
(一)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能否发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2、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感受?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引导学生逐步明确:
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提醒读书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无边无垠。这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为白杨树勾画出了背景。对白杨树的出现起烘托作用。 (随机板书:烘托)
作者的感受“雄壮”“、“伟大”、“单调”,引发了作者“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情绪变化,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造势、铺垫。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过渡:不平凡的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那这是一种怎样的树呢?文中哪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描绘?(设计意图:引入第五段的学习)
(二)外部形态的不平凡
1、齐读第五段。
2、白杨树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白杨树进行了描绘?白杨树具有怎样的性格?
引导学生回答并出示课件:
小结:第五段从外部形态角度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板书:外部形态)
3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从生长环境到外部形态,作者是如何过渡的?(设计意图:引出过渡段 —第四段)
(2)文中还有哪一段也在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又是如何过渡的?(引出过渡段——第六段)
(3)男女生分别读第四段、第六段,比较异同。 (设计意图:体会过渡段是如何从承上启下的。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明确:两段句式相似,作用相同。由“那”到“这”,从“实在”到“决不是”词语的变化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变化,随着对白杨认识的加深,对它的赞美之情也逐步加深,感情愈发强烈。
(三)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1、指生读第七段。
2、问:找一找,看这一段哪里体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设题意图:引入对文段的理解。)
3、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作者并没有直接赞美白杨树,而是先抑下一笔,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连用八个褒义词热情赞美白杨树,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有波澜,更加生动。(联系学过的《列夫·托尔斯泰》加深认识) 随机板书:欲扬先抑
4 通过白杨树茅盾先生联想到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象征手法的使用特点,即通过联想将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之间建立起联系。)
学生回答、明确:北方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通过勾画重点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团结、力求上进”等词语理解白杨树与象征体、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更直观感受作者是如何一层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5、师小结:这一段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方面凸显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从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到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再到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思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至此,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树形象站在了我们面前。 (随机板书:内在气质 象征)
6、男女生分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体会礼赞之情。
7、了解象征手法(出示课件)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师结合本课的本体和象征体进行解读,加强认识。)
四、 明确主旨,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写作背景的认识,明确本文的象征意义。通过填空式小结,完成对本文的情节梳理和主旨的概括。)
师:课文第七段通过一组排比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中还有哪一段直接点明了象征意义?(设题意图:引读第八段)
1、 朗读第八段,画出直接点明象征意义的句子,明确这是主旨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即象征北方的军民,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 问:作者为什么看到白杨树会想到北方的军民及抗争精神呢?(设题意图:引出写作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3、 朗读第九段,想一想为什么在结尾提到楠木?(设题意图:领会对比的写法)
引导学生明确:结尾提到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意在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随机板书:对比)
4、总结全文 (设题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请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的 (生长的自然环境),第四自然段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和 (性格),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段把白杨树和(北方军民)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第九段以斥责(楠木)赞美白杨树结尾。
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 (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 (外形特征) ,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 (北方军民),歌颂他们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诗句;完成课后背诵任务;拓展阅读,增加阅读量。)
1 、积累描写树的诗句三句以上。
2、 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 、推荐阅读《美丽的白桦林》、 《西风胡杨》。
板书设计
1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 理解课文围绕“不平凡”组织材料的构思。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围绕“不平凡”组织材料的构思。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层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诗引入课文,使学生更快进入情境。诗句是课文补白部分,有助于学生关注课本信息。)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与大家分享一下,请同学们跟老师齐读。
课件出示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师:这是茅盾先生写的赞美白杨的一首诗。在写这首诗之前,茅盾其实还写过一篇散文赞美白杨树,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白杨礼赞》。
出示课题:白杨礼赞
二、 解题;作者简介;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有助于学生利用题目解读课文。)
1、“礼赞”是什么意思?
明确: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
3、字音检测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字音。
大毡子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虬枝 婆娑 楠木 秀颀 刹那
参天 倔强 诸如 初融 晕圈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纵横决荡
三、 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能迅速抓住核心内容,通过关键词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
1、 快速浏览课文,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学生自读、勾画;课件出示;齐读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 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文眼“不平凡”,明确“不平凡”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行文线索。
板书:不平凡
过渡:既然作者赞颂的是白杨的“不平凡”,那我们就在文中找一找,看究竟不平凡在哪里?
四、细读课文,感知“不平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诵读和分析中准确把握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领会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到内在气质三方面展现其不平凡的写作思路,领会课文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句段写作技巧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中的烘托、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
(一)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能否发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2、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感受?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引导学生逐步明确:
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提醒读书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无边无垠。这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为白杨树勾画出了背景。对白杨树的出现起烘托作用。 (随机板书:烘托)
作者的感受“雄壮”“、“伟大”、“单调”,引发了作者“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情绪变化,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造势、铺垫。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过渡:不平凡的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那这是一种怎样的树呢?文中哪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描绘?(设计意图:引入第五段的学习)
(二)外部形态的不平凡
1、齐读第五段。
2、白杨树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白杨树进行了描绘?白杨树具有怎样的性格?
引导学生回答并出示课件:
小结:第五段从外部形态角度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板书:外部形态)
3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从生长环境到外部形态,作者是如何过渡的?(设计意图:引出过渡段 —第四段)
(2)文中还有哪一段也在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又是如何过渡的?(引出过渡段——第六段)
(3)男女生分别读第四段、第六段,比较异同。 (设计意图:体会过渡段是如何从承上启下的。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明确:两段句式相似,作用相同。由“那”到“这”,从“实在”到“决不是”词语的变化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变化,随着对白杨认识的加深,对它的赞美之情也逐步加深,感情愈发强烈。
(三)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1、指生读第七段。
2、问:找一找,看这一段哪里体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设题意图:引入对文段的理解。)
3、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作者并没有直接赞美白杨树,而是先抑下一笔,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连用八个褒义词热情赞美白杨树,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有波澜,更加生动。(联系学过的《列夫·托尔斯泰》加深认识) 随机板书:欲扬先抑
4 通过白杨树茅盾先生联想到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象征手法的使用特点,即通过联想将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之间建立起联系。)
学生回答、明确:北方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通过勾画重点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团结、力求上进”等词语理解白杨树与象征体、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更直观感受作者是如何一层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5、师小结:这一段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方面凸显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从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到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再到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思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至此,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树形象站在了我们面前。 (随机板书:内在气质 象征)
6、男女生分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体会礼赞之情。
7、了解象征手法(出示课件)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师结合本课的本体和象征体进行解读,加强认识。)
四、 明确主旨,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写作背景的认识,明确本文的象征意义。通过填空式小结,完成对本文的情节梳理和主旨的概括。)
师:课文第七段通过一组排比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中还有哪一段直接点明了象征意义?(设题意图:引读第八段)
1、 朗读第八段,画出直接点明象征意义的句子,明确这是主旨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即象征北方的军民,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 问:作者为什么看到白杨树会想到北方的军民及抗争精神呢?(设题意图:引出写作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3、 朗读第九段,想一想为什么在结尾提到楠木?(设题意图:领会对比的写法)
引导学生明确:结尾提到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意在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随机板书:对比)
4、总结全文 (设题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请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的 (生长的自然环境),第四自然段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和 (性格),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段把白杨树和(北方军民)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第九段以斥责(楠木)赞美白杨树结尾。
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 (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 (外形特征) ,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 (北方军民),歌颂他们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诗句;完成课后背诵任务;拓展阅读,增加阅读量。)
1 、积累描写树的诗句三句以上。
2、 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 、推荐阅读《美丽的白桦林》、 《西风胡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