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

【作者】 陶雪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更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发展语言。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表达方式。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科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打开心结,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在实践中,我们细究发现,有的学生不敢于表达,主要有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由于个性差异和生活环境影响,有的学生胆怯害羞、性格内向,不敢在大庭广众下发言。例如,有的学生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条理不清,语言不完整、表达不规范的;有的学生则干脆站立低头不语。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本身,几千年来,尊师重教形成了老师的“权威”,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不敢交流;同时老师在教学上过于求标准答案、对学生错误零容忍、只关照“优等生”等现象,加深了师生间的隔阂,致使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老师在课堂内外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努力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敢于表达的自信。在课堂的导入、新知识的探索、反馈评讲、巩固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做到亲近学生,尽可能地实现师生间的“零距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懒说”的内在情绪和“怕说”的心理障碍。同时平常要教育孩子要学会聆听,答对了表扬,答错了补充,并感谢答错的孩子,因为他的答错,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长此以往,大家都敢发表看法了。
  二、加强过程引导,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无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数学语言表达通知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数学语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落实到实践中,我们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语言。例如,在教学“32个同学做手工,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个同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这道题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先告诉了我们什么?再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求什么?算什么?只要说清了这几句话,学生就能从应用题的背景语言中找出条件和问题,抓住理解应用题的关键。接着再让学生口述解题的思路;要求每组有几个同学,就是把32个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这是把“数学语言”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根据“要分的总数写在前面作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后面作除数”,引出“32÷4”,转化为“数学式子”,使学生会把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两个“转化”,让学生有根有据有序地分析、推理,通过口述解题思路,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数量关系式等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则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搭建操作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
  小学生不仅爱活动,更乐意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具有“做中学”“玩中学”的教学理念。而作为数学教学一部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同样需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去发展语言,锻炼语言能力。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搭建操作平台,更需要教师将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几个教学难点化解了,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概念,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教学,示范讲解教学,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快,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操作,不是单一的手动或脑动,而是学生动手、动眼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新课标就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在学生还处在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我们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注意多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感知和内部智力的转化,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36-8”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36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6减8不够减,我可以打开一捆小棒再减,从36里拿出16,16减8得8,20再加8得28。”而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6里先拿出10根,10减8得2,26再加2得28。”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效果良好。在搭建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教学直观化,让学生在满足思维特征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好动好玩的需求。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思想上要注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应在培养中有耐心,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家成,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2年。
  [2]万丹玮,浅析小学生语言表达教育[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