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作者】 多欧和吉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河秀逸夫学校
【正文】 【摘 要】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反思;习惯培养
反思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好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深思。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遭遇过类似情形:每当告诉学生某道题错了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很快把自己的答案擦掉,或者是重新再做,或者是等待老师告诉他怎样做,尤其是在判断对错的习题练习中,一旦接收到来自于教师怀疑的信息后,从不会问“为什么?”“错在哪儿?”等问题,而是毫不犹豫地更改答案。还有的学生在进行单项练习时完全没有问题,知识、方法掌握得都非常到位,但一到做综合练习就茫然无绪,错误百出。学生对熟悉的、练习过的题型得心应手,对没有练习过的陌生题型就无从下手。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是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判断与评价,没有反思,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最初的学习水平,无法实现跨越与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反思的机会,培养反思能力,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有效策略
1、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进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理由,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搭建反思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课堂教学一结束,老师就马上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而教师则忙于学生中间,指导“接受较差”的学生,这样学生很少有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更应该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今天课堂上主要老师讲了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我学会和掌握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对老师讲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内容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在课堂马上举手提问,师生集体进行商讨解决。通过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课堂空间的安排,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不要害怕耽误教学进度,可以多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反思或者培养他们反思的意识,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问题解决”进行反思
“问题解决”是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而是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猜想、判断、推理、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最终获得问题解决有效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帮助小学生加强知识与能力的双沟通。
如在讲“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对问题进行反思:先想一想两个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任意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又能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面积应该如何计算?由此是不是能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知识串连成一条由简入难、前后连贯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探究、反思过程中,回顾旧知,获得新知。
4、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看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种种错误,如在混合运算中常常忘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应用题中屡犯屡错的答案中的“单位”漏掉不写的问题等。这些错误的确会让教师感到头痛。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通过这些“错误资源”,教师很容易就能看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加以合理利用,提高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如讲“分数加减法”时,在计算完简单的分数加法后,有一个学生非常得意地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分数加法的简便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另外一组算式“1/2+1/4=”,并让该同学按照他刚才的“简便方法”去计算,亲自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然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看看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行得通。该同学和大家一起认真思考反复验证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个方法不是错误的,而是缺少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分母互为质数的情况下适用。这种通过引导让学生完成反思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5、利用“自我评价”进行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目的就是引导小学生适时进行总结,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形成反思结论。如在学“比例”时,有一道要求用比例来解的应用题:某一企业2012 年2月份前4天用电2.8万度,照此计算,那该企业2月份共用多少万度电?在学生计算之前,我先提醒学生2010年2月只有28天。结果有同学列出算式:2.8/4=28/X。我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反思,并针对反思写出结论,学生认真审题思考后,写出如下结论:算式列错了,因为算式左边是用电的度数和天数的比,正比例解题应该是右边和左边一样,但是我右边却写的是天数和用电的度数的比!下次应该注意!这种通过自我评价进行反思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了“劈破旁门见月明”的喜悦。
总之,通过合理组织课堂的复习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以及课后的错题总结,让学生对自的旧知识、活动表现、新知识、错题等进行反思,对出现的理由及时进行纠正,经历自主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泽庆:数学问题情境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侍步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反思;习惯培养
反思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好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深思。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遭遇过类似情形:每当告诉学生某道题错了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很快把自己的答案擦掉,或者是重新再做,或者是等待老师告诉他怎样做,尤其是在判断对错的习题练习中,一旦接收到来自于教师怀疑的信息后,从不会问“为什么?”“错在哪儿?”等问题,而是毫不犹豫地更改答案。还有的学生在进行单项练习时完全没有问题,知识、方法掌握得都非常到位,但一到做综合练习就茫然无绪,错误百出。学生对熟悉的、练习过的题型得心应手,对没有练习过的陌生题型就无从下手。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是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判断与评价,没有反思,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最初的学习水平,无法实现跨越与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反思的机会,培养反思能力,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有效策略
1、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进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理由,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搭建反思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课堂教学一结束,老师就马上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而教师则忙于学生中间,指导“接受较差”的学生,这样学生很少有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更应该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今天课堂上主要老师讲了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我学会和掌握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对老师讲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内容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在课堂马上举手提问,师生集体进行商讨解决。通过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课堂空间的安排,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不要害怕耽误教学进度,可以多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反思或者培养他们反思的意识,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问题解决”进行反思
“问题解决”是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而是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猜想、判断、推理、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最终获得问题解决有效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帮助小学生加强知识与能力的双沟通。
如在讲“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对问题进行反思:先想一想两个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任意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又能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面积应该如何计算?由此是不是能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知识串连成一条由简入难、前后连贯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探究、反思过程中,回顾旧知,获得新知。
4、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看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种种错误,如在混合运算中常常忘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应用题中屡犯屡错的答案中的“单位”漏掉不写的问题等。这些错误的确会让教师感到头痛。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通过这些“错误资源”,教师很容易就能看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加以合理利用,提高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如讲“分数加减法”时,在计算完简单的分数加法后,有一个学生非常得意地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分数加法的简便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另外一组算式“1/2+1/4=”,并让该同学按照他刚才的“简便方法”去计算,亲自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然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看看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行得通。该同学和大家一起认真思考反复验证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个方法不是错误的,而是缺少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分母互为质数的情况下适用。这种通过引导让学生完成反思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5、利用“自我评价”进行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目的就是引导小学生适时进行总结,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形成反思结论。如在学“比例”时,有一道要求用比例来解的应用题:某一企业2012 年2月份前4天用电2.8万度,照此计算,那该企业2月份共用多少万度电?在学生计算之前,我先提醒学生2010年2月只有28天。结果有同学列出算式:2.8/4=28/X。我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反思,并针对反思写出结论,学生认真审题思考后,写出如下结论:算式列错了,因为算式左边是用电的度数和天数的比,正比例解题应该是右边和左边一样,但是我右边却写的是天数和用电的度数的比!下次应该注意!这种通过自我评价进行反思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了“劈破旁门见月明”的喜悦。
总之,通过合理组织课堂的复习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以及课后的错题总结,让学生对自的旧知识、活动表现、新知识、错题等进行反思,对出现的理由及时进行纠正,经历自主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泽庆:数学问题情境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侍步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