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孩子们“上好学”:名校办学的时代取向——“双心理念”下班级隐性课程开发与实施
【作者】 张哲勇
【机构】 广东北江中学
【正文】 【摘 要】 广东北江中学一直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与时俱进,引领全省校风建设,开创劳动教育先河,打造“六名”教育特色品牌,推陈出新校本课程,取得一张张德育工作的亮丽名片。新时代,百姓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中国教育有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新使命。开心、活心,是中小学生“上好学”的重要标准。中小学班主任宜以开心、活心为出发点,依托班级隐性课程,回应并服务于“上好学”。
【关键词】 广东北江中学;德育、;上好学;开心;活心;班级隐性课程
立德树人,德育为本。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粤北乃至广东都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无疑有过辉煌发展,而尤以德育工作卓尔不群。
一、引领德育风尚:粤北名校开创办学之路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秉承“公诚廉毅”的校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校风建设为突破口,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不断推进以“做文明北中人”为宗旨德育工作。
(一)校风建设独占鳌头
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率先进行校风建设,并取得了卓越成效。1981年,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到我校视察,充分肯定且高度评价了我校的校风建设,并为我校“全实严勤”的校风词亲笔题词。省委办公厅〔1981〕61号文特别指出:“韶关北江中学注意培养优良校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年9月6日《南方日报》发表了报道我校校风建设的《全·实·严·勤》的文章,并专门写了“编者按”。也由此,在全省掀起了校风建设的高潮。
我校校风建设长抓不懈,效果明显,助推我校成功成为全国文明校园和全国文明单位。
(二)学生校园值周劳动教育首开先河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和方法,率先实施学生校园值周劳动教育制度,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值周班劳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也感受到了校园一草一木皆需我护的责任和担当。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随着校本课程建设的推行,我们的值周劳动教育不仅是值周,也不仅是劳动,我们将它进行扩充,增加了生命健康教育、青春教育和廉洁教育,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形式落实STEM教育理念;我们进行了深化,将劳动建设成为课程,如烹调课、礼仪课等。
(三)“六名”教育成为特色品牌
为应对“入世”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应对流行文化、恶俗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六名”教育活动,即读名著(10部)、看名片(影视)(60部)、唱名歌(20首)、赏名画(100幅)、学名人名言(100条)。
“六名”教育内容丰富独特,做法推陈出新,效果明显喜人,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青年报》曾作报道,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还入选《全国学校文化与育人环境建设经验集锦》。
“六名”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特色品牌。
(四)校本课程引领德育新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校除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颇具特色的实践类、竞赛类、兴趣类、健康类和学生业余党校、社团活动六类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学生兴趣,尊重学生选择,发展学生特长。它们充满人文关怀,既开拓了我校主体教育的渠道,又丰富了人本教育的形式。因此反哺以明显的育人作用:有的在实操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有的在智育中考量人的斗志和抗挫毅力,有的在拓展中濡养端正的鉴别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有的则在健体、活动中养成健康的生活趣味、形成健全心智、造就高尚情操。
我校因此被评为新课程改革国家样本校。
二、迈向“上好学”:粤北名校探索办学之困
我校德育工作从传承“公诚廉毅”校训始,历经弘扬“全实严勤”校风、活动育人、以文化人、课程育人等几个特征明显而又亮点纷呈阶段,可以说,比较出色地完成了让百姓“有学上”的重要任务。
时代大潮汹涌澎湃,教育发展一日千里。十九大报告中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教育领域,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百姓需求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也就赋予了中国教育和千万教育人新的使命。
面对这一使命,我们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学校教育就必须关注人,即学生。近两年,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生命,满足百姓“上好学”的需求,我校不断进行课堂和课程改革,发挥示范性高中的表率作用。一是推动课堂变革。建设班级学生成长共同体,把原来行政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改变学生座位的摆放方式等。二是推动课程建设。在坚持十年前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更进一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特长和人生生涯规划来选修课程;在全市率先开展高二年级数学、英语学科试点部分学时分层走班;全面实施校本选修课计划,批准开设七大类80门课程;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科竞赛辅导队伍,并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梯队培训体系;推动学生社团组建,打造微社团,推进社团活动,搭建文化节、文艺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平台,形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
然而,百姓的教育需要无限定,我们的教育服务无止境。有一篇文章认为,美国教育的内容、目标与使命对各个社会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底层应试教育,中层素质教育,顶层精英教育。这里不讨论美国教育本身,也不必就讨论中国的阶层讨论教育,仅就家长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特质而言,在中国,这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且我们的学校是不分阶层的,因此,我们是否应该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服务,才能满足百姓“上好学”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学校的国家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教学大都在应对高考或着眼于素质,如此,我们学校教育无疑较为缺乏精英教育,毕竟,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就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来设计。况且,就素质培养来说,课程教学与校本活动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需求。
作为粤北基础教育的龙头,我们学校的生源优秀,学生素质高,超过60%的学生要进入重点高校就读。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对学校提供的新产品有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的要求。学生的素质不是要普及,而是要扩展、提升,学生在追求升学、素质的基础上还有领导力培养的要求。一边是学生、家长的丰富需求,一边是学校发展的不充分,协调解决这组矛盾,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作为粤北基础教育的标杆,广东省名校,面对教育新时代,如何保证芳名永流传?作为办学超过87年、广东省首批重点高中,如何让“老字号”品牌绽放新光彩?
三、班级“双心”隐性课程:粤北名校选择突围之路
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教育综合改革”集体采访,谈及教育改革的三“心”,即小学要开心,中学要活心,大学要静心。“三心”正是评判“上好学”的重要标准和教育目标。
为了实现“小学开心、中学活心和大学静心”,整个教育系统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下一步,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陈部长提到的“全面施工、内部装修”。
关于这个内部装修,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体系上,怎么通过可以允许学生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我们知道,课程体系从开发者有角度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正是如此,如同许多教师一样,我们班主任也会认为,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国家、政府,顶多也是学校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说,也是科任教师的事情,做班主任工作谈何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殊不知,课程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班主任工作年对应的主要就是隐性课程,姑且称之为班级隐性课程。它是指学生在班级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班级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①中小学班主任宜以开心、活心为出发点,依托班级隐性课程,回应并服务于“上好学”。
从现实情况来看,不管义务教育如何均衡化、高考改革如何优化、国家课程体系如何完善,短期内,实现“上好学”也总还需要其它更多的支撑,而中小学生还将面临一定的学习压力,班级隐性课程就有了存在的必要,而班级“双心”隐性课程也就更加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班主任工作职责来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我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二要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不断提高进步的目标;善于发现和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始终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四要充分开发社区、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和道德养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如此,班级隐性课程,尤其是“双心”隐性课程就是成了班主任履职的必须和重要抓手。
从隐性课程的特点来看,隐性课程具有“感知”性,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具有“创造性”,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可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集中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弥补性”,可补偿学生因在显性课程里失利的不平衡心理,挖掘出群体教育教学中发现不了的个体的潜能或特长,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开另一扇窗;具有“持久性”,它带给学生的是远比显性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更持久,甚至是伴随一生的财富。②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③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潜意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教育的大课堂。其实,班级也是一所学校,一所缩小了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大课堂,班级隐性课程是这所学校里、这个大课堂里最重要的存在,它还具有天然的“开心”“活心”功能,可以为“上好学”起到很好的补充、完善,甚至是完美作用。
从理论上说,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同样,教育环境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之间交互作用。如果有意识地将教育环境纳入隐性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规划与引导,可以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④另外,根据克伯屈学习理论,显性课程学习中很可能出现附加学习与主学习、副学习相矛盾甚至是相对立的情形,而隐性课程则因为实施的较大弹性和教育目的的间接性、内隐性,其附加学习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更美好的感受、更积极的体验;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具有好奇、乐观等在内的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我校的现实条件看,我校班主任队伍职称、年龄梯队合理;有一批省市名班主任,有省级班主任工作室;学校办学理念开放活泼,营造了重视班主任工作的良好氛围;家校沟通渠道畅通,学校活动丰富已经得到家长认同。
因此,我校班主任要牢记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的高度使命感,增强班级隐性课程的开发意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以课程意识来对待班级的一切,包括人、物和活动(包括班会),提升自己的品行,锤炼学生的人格,构筑班级的灵魂;营造温馨和谐、友善发展的班级人际氛围,形成悦己纳人、互勉共进的人际关系;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扬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构建或推进以活动、环境为中心的交际性教学法;赋予教室及教室里每一物以文化意义和德育价值,发动学生选择、创造物,创设物的名称、组合,建构物与人、物与物的关系;开发基于学生个人的展示性、关怀性、发展性主题班会,打造融合团体、联系社会与家庭与培养或展现个体能力相结合的班级活动。
参考文献:
[1]《浅谈学校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http://www.docin.com/p-682669032.html
[2]《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研究》,苟朝莉,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学与管理》,2014年3月20日
[3]《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http://www.docin.com/p-675984269.html
[4]《基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隐性课程开发》,刘电芝、疏德明,《教育探索》,2009年第03期
【关键词】 广东北江中学;德育、;上好学;开心;活心;班级隐性课程
立德树人,德育为本。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粤北乃至广东都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无疑有过辉煌发展,而尤以德育工作卓尔不群。
一、引领德育风尚:粤北名校开创办学之路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秉承“公诚廉毅”的校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校风建设为突破口,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不断推进以“做文明北中人”为宗旨德育工作。
(一)校风建设独占鳌头
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率先进行校风建设,并取得了卓越成效。1981年,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到我校视察,充分肯定且高度评价了我校的校风建设,并为我校“全实严勤”的校风词亲笔题词。省委办公厅〔1981〕61号文特别指出:“韶关北江中学注意培养优良校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年9月6日《南方日报》发表了报道我校校风建设的《全·实·严·勤》的文章,并专门写了“编者按”。也由此,在全省掀起了校风建设的高潮。
我校校风建设长抓不懈,效果明显,助推我校成功成为全国文明校园和全国文明单位。
(二)学生校园值周劳动教育首开先河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和方法,率先实施学生校园值周劳动教育制度,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值周班劳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也感受到了校园一草一木皆需我护的责任和担当。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随着校本课程建设的推行,我们的值周劳动教育不仅是值周,也不仅是劳动,我们将它进行扩充,增加了生命健康教育、青春教育和廉洁教育,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形式落实STEM教育理念;我们进行了深化,将劳动建设成为课程,如烹调课、礼仪课等。
(三)“六名”教育成为特色品牌
为应对“入世”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应对流行文化、恶俗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六名”教育活动,即读名著(10部)、看名片(影视)(60部)、唱名歌(20首)、赏名画(100幅)、学名人名言(100条)。
“六名”教育内容丰富独特,做法推陈出新,效果明显喜人,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青年报》曾作报道,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还入选《全国学校文化与育人环境建设经验集锦》。
“六名”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特色品牌。
(四)校本课程引领德育新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校除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颇具特色的实践类、竞赛类、兴趣类、健康类和学生业余党校、社团活动六类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学生兴趣,尊重学生选择,发展学生特长。它们充满人文关怀,既开拓了我校主体教育的渠道,又丰富了人本教育的形式。因此反哺以明显的育人作用:有的在实操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有的在智育中考量人的斗志和抗挫毅力,有的在拓展中濡养端正的鉴别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有的则在健体、活动中养成健康的生活趣味、形成健全心智、造就高尚情操。
我校因此被评为新课程改革国家样本校。
二、迈向“上好学”:粤北名校探索办学之困
我校德育工作从传承“公诚廉毅”校训始,历经弘扬“全实严勤”校风、活动育人、以文化人、课程育人等几个特征明显而又亮点纷呈阶段,可以说,比较出色地完成了让百姓“有学上”的重要任务。
时代大潮汹涌澎湃,教育发展一日千里。十九大报告中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教育领域,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百姓需求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也就赋予了中国教育和千万教育人新的使命。
面对这一使命,我们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学校教育就必须关注人,即学生。近两年,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生命,满足百姓“上好学”的需求,我校不断进行课堂和课程改革,发挥示范性高中的表率作用。一是推动课堂变革。建设班级学生成长共同体,把原来行政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改变学生座位的摆放方式等。二是推动课程建设。在坚持十年前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更进一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特长和人生生涯规划来选修课程;在全市率先开展高二年级数学、英语学科试点部分学时分层走班;全面实施校本选修课计划,批准开设七大类80门课程;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科竞赛辅导队伍,并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梯队培训体系;推动学生社团组建,打造微社团,推进社团活动,搭建文化节、文艺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平台,形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
然而,百姓的教育需要无限定,我们的教育服务无止境。有一篇文章认为,美国教育的内容、目标与使命对各个社会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底层应试教育,中层素质教育,顶层精英教育。这里不讨论美国教育本身,也不必就讨论中国的阶层讨论教育,仅就家长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特质而言,在中国,这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且我们的学校是不分阶层的,因此,我们是否应该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服务,才能满足百姓“上好学”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学校的国家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教学大都在应对高考或着眼于素质,如此,我们学校教育无疑较为缺乏精英教育,毕竟,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就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来设计。况且,就素质培养来说,课程教学与校本活动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需求。
作为粤北基础教育的龙头,我们学校的生源优秀,学生素质高,超过60%的学生要进入重点高校就读。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对学校提供的新产品有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的要求。学生的素质不是要普及,而是要扩展、提升,学生在追求升学、素质的基础上还有领导力培养的要求。一边是学生、家长的丰富需求,一边是学校发展的不充分,协调解决这组矛盾,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作为粤北基础教育的标杆,广东省名校,面对教育新时代,如何保证芳名永流传?作为办学超过87年、广东省首批重点高中,如何让“老字号”品牌绽放新光彩?
三、班级“双心”隐性课程:粤北名校选择突围之路
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教育综合改革”集体采访,谈及教育改革的三“心”,即小学要开心,中学要活心,大学要静心。“三心”正是评判“上好学”的重要标准和教育目标。
为了实现“小学开心、中学活心和大学静心”,整个教育系统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下一步,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陈部长提到的“全面施工、内部装修”。
关于这个内部装修,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体系上,怎么通过可以允许学生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我们知道,课程体系从开发者有角度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正是如此,如同许多教师一样,我们班主任也会认为,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国家、政府,顶多也是学校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说,也是科任教师的事情,做班主任工作谈何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殊不知,课程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班主任工作年对应的主要就是隐性课程,姑且称之为班级隐性课程。它是指学生在班级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班级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①中小学班主任宜以开心、活心为出发点,依托班级隐性课程,回应并服务于“上好学”。
从现实情况来看,不管义务教育如何均衡化、高考改革如何优化、国家课程体系如何完善,短期内,实现“上好学”也总还需要其它更多的支撑,而中小学生还将面临一定的学习压力,班级隐性课程就有了存在的必要,而班级“双心”隐性课程也就更加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班主任工作职责来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我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二要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不断提高进步的目标;善于发现和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始终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四要充分开发社区、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和道德养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如此,班级隐性课程,尤其是“双心”隐性课程就是成了班主任履职的必须和重要抓手。
从隐性课程的特点来看,隐性课程具有“感知”性,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具有“创造性”,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可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集中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弥补性”,可补偿学生因在显性课程里失利的不平衡心理,挖掘出群体教育教学中发现不了的个体的潜能或特长,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开另一扇窗;具有“持久性”,它带给学生的是远比显性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更持久,甚至是伴随一生的财富。②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③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潜意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教育的大课堂。其实,班级也是一所学校,一所缩小了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大课堂,班级隐性课程是这所学校里、这个大课堂里最重要的存在,它还具有天然的“开心”“活心”功能,可以为“上好学”起到很好的补充、完善,甚至是完美作用。
从理论上说,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同样,教育环境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之间交互作用。如果有意识地将教育环境纳入隐性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规划与引导,可以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④另外,根据克伯屈学习理论,显性课程学习中很可能出现附加学习与主学习、副学习相矛盾甚至是相对立的情形,而隐性课程则因为实施的较大弹性和教育目的的间接性、内隐性,其附加学习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更美好的感受、更积极的体验;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具有好奇、乐观等在内的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我校的现实条件看,我校班主任队伍职称、年龄梯队合理;有一批省市名班主任,有省级班主任工作室;学校办学理念开放活泼,营造了重视班主任工作的良好氛围;家校沟通渠道畅通,学校活动丰富已经得到家长认同。
因此,我校班主任要牢记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的高度使命感,增强班级隐性课程的开发意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以课程意识来对待班级的一切,包括人、物和活动(包括班会),提升自己的品行,锤炼学生的人格,构筑班级的灵魂;营造温馨和谐、友善发展的班级人际氛围,形成悦己纳人、互勉共进的人际关系;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扬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构建或推进以活动、环境为中心的交际性教学法;赋予教室及教室里每一物以文化意义和德育价值,发动学生选择、创造物,创设物的名称、组合,建构物与人、物与物的关系;开发基于学生个人的展示性、关怀性、发展性主题班会,打造融合团体、联系社会与家庭与培养或展现个体能力相结合的班级活动。
参考文献:
[1]《浅谈学校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http://www.docin.com/p-682669032.html
[2]《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研究》,苟朝莉,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学与管理》,2014年3月20日
[3]《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http://www.docin.com/p-675984269.html
[4]《基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隐性课程开发》,刘电芝、疏德明,《教育探索》,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