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之我见
【作者】 杨勤国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兴胜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当前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名词。一线教师,只有在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从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的视角,聚焦课堂,反思以往课堂教学的弊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及课堂特点做深入的思考和改变。
【关键词】 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语文课堂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一转眼踏上教学岗位已23载,在飞飞扬扬的粉笔落尘中,我已然从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染霜的中年教师。从1997年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们那一代年轻教师就被时代的洪流和课改的浪潮推搡着,马不停蹄地奔跑在一轮轮新课改的路上。
一、迷茫之中遇见你
因为年轻,当课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我们卷入教学生涯的第一次课改时,我们带着满脸的茫然和无尽的困惑匆忙上路。没有时间细细思量,没有时间从容尝试,慌乱中就被推上了前线,去打这场遭遇战和攻坚战。
我们如同一个睡眼惺忪的小战士,跟着前辈们在课改的阵痛里摸爬滚打,在课改的河流里摸着石头过河。有时我们摸到的是教育陈规陋习的坚石,有时我们摸到的是教学观念陈旧的瓦砾,有时我们摸到的是沉在河底的需要自我突破和创新教学方法的荆棘……我们在课改的河流里蹒跚学步,慢慢走出课改的心灵困境。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将学生培养的目标进行聚焦,细化到学科素养,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自此,课程改革的号角又一次吹响。这一次课改的声势来得实在太猛了,如一声惊雷震动了梦中人。我突然间感到自己之前所做的许多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再次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置疑,语文核心素养在对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语文人的指向上是准确而明晰的。我庆幸,我在迷茫之中再遇课改,遇见“语文之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之由来
作为西南边陲一个偏僻小县城的语文教师来说,接触和吸收课改前沿新理念的时间和速度总是和一线城市的老师们差几个节拍,在理解的深度上也显有差距。要想透彻理解核心素养,得深入厘清核心素养的由来:
我们的时代在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必须有与其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具备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中国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国家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教育必须直面的课题。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内涵品味、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反映了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适应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全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和发展?这当然得依托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实现。就语文学科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实现途径。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明确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质,是对现有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发展和超越。
三、语文核心素养之内涵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作了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3.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这四个方面它们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
四、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呈现这样的特点:
1.研究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落实,我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开放现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个人和小组合作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学生在更自由发展的空间中和锻炼自己,主动而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课堂,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以落地生根。
2.动态的课堂
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和规划,写成教案,上课时照本宣科,有时甚至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预设好了,课堂缺少了灵活机动的应变,把学生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相脱离。但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既需要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更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特点,既要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更要有综合的素质和应变能力。
3.大众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潜能的人。我们应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只把注意力辐射于少数尖子生。后进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他们被尊重、被包容、被赏识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即使是智力很一般的学生,他们的瞬间表现有时也会让人大吃一惊。因此, 我们的课堂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能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并都获得体验。让课堂成为大众的课堂而非精英的课堂。
4.回归生活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脱离了生活,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语文,读身边的语文,用语文服务生活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孩子在课堂学语文,离开课堂也在学语文。只有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生活血肉相连,让语文学习学以致用、回归生活,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学习,使得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漫长的探索,这必将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我庆幸,作为一名中年教师,能赶上这样一次有深刻变革意义的课改!
参考文献:
[1]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J].素养教育研究院,2016-10-31
[2]林蓉华.聚焦课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J].新课程,2019(32)
【关键词】 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语文课堂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一转眼踏上教学岗位已23载,在飞飞扬扬的粉笔落尘中,我已然从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染霜的中年教师。从1997年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们那一代年轻教师就被时代的洪流和课改的浪潮推搡着,马不停蹄地奔跑在一轮轮新课改的路上。
一、迷茫之中遇见你
因为年轻,当课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我们卷入教学生涯的第一次课改时,我们带着满脸的茫然和无尽的困惑匆忙上路。没有时间细细思量,没有时间从容尝试,慌乱中就被推上了前线,去打这场遭遇战和攻坚战。
我们如同一个睡眼惺忪的小战士,跟着前辈们在课改的阵痛里摸爬滚打,在课改的河流里摸着石头过河。有时我们摸到的是教育陈规陋习的坚石,有时我们摸到的是教学观念陈旧的瓦砾,有时我们摸到的是沉在河底的需要自我突破和创新教学方法的荆棘……我们在课改的河流里蹒跚学步,慢慢走出课改的心灵困境。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将学生培养的目标进行聚焦,细化到学科素养,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自此,课程改革的号角又一次吹响。这一次课改的声势来得实在太猛了,如一声惊雷震动了梦中人。我突然间感到自己之前所做的许多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再次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置疑,语文核心素养在对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语文人的指向上是准确而明晰的。我庆幸,我在迷茫之中再遇课改,遇见“语文之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之由来
作为西南边陲一个偏僻小县城的语文教师来说,接触和吸收课改前沿新理念的时间和速度总是和一线城市的老师们差几个节拍,在理解的深度上也显有差距。要想透彻理解核心素养,得深入厘清核心素养的由来:
我们的时代在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必须有与其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具备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中国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国家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教育必须直面的课题。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内涵品味、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反映了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适应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全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和发展?这当然得依托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实现。就语文学科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实现途径。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明确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质,是对现有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发展和超越。
三、语文核心素养之内涵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作了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3.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这四个方面它们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
四、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呈现这样的特点:
1.研究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落实,我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开放现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个人和小组合作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学生在更自由发展的空间中和锻炼自己,主动而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课堂,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以落地生根。
2.动态的课堂
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和规划,写成教案,上课时照本宣科,有时甚至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预设好了,课堂缺少了灵活机动的应变,把学生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相脱离。但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既需要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更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特点,既要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更要有综合的素质和应变能力。
3.大众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潜能的人。我们应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只把注意力辐射于少数尖子生。后进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他们被尊重、被包容、被赏识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即使是智力很一般的学生,他们的瞬间表现有时也会让人大吃一惊。因此, 我们的课堂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能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并都获得体验。让课堂成为大众的课堂而非精英的课堂。
4.回归生活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脱离了生活,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语文,读身边的语文,用语文服务生活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孩子在课堂学语文,离开课堂也在学语文。只有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生活血肉相连,让语文学习学以致用、回归生活,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学习,使得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漫长的探索,这必将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我庆幸,作为一名中年教师,能赶上这样一次有深刻变革意义的课改!
参考文献:
[1]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J].素养教育研究院,2016-10-31
[2]林蓉华.聚焦课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J].新课程,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