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以《人口》教学为例
【作者】 林燕芳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五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改的教学氛围下,我们在积极探究适应学生,学生更易接受和吸收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八年级上册《人口》的第一课时为例,探究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课堂教学探究欲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合作探究;整合资源
一、依据切身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有效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体验与疑惑出发,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教学内容。
对于《人口》这节课,在课堂预习准备阶段,让学生收集自家三代的家庭组成及发展现状及家庭生活质量较好的家庭构成及受教育情况。课堂导入时,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及该学生对人口的感知和理解。利用学生的调查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学生带着探究本源的求学心,从人口的发展趋势、我国人口众多的影响完成自主学习并尝试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及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如此设计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课前调查的理解及深思,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在之后的拓展部分,结合新教材中的活动题及调查中两个不同家庭的成员构成情况和家庭经济的对比,学生运用自学学习成果来分析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国策施行的原因及意义。及时迁移学习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方法理解和思考我国实行二胎的计划生育国策的原因和意义。体会人口国策对个人及家庭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人口观。
二、学生间合作研究,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鼓励合作学习研究,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同时亦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意识。它把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使研究获取更大的成效。在《人口》第一课时这一节课中,本人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具体模式见图1:
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认识我国南北和东西跨度大的影响及海陆兼备的影响等人文地理的分析方法,基本具备了分析某种人文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影响的能力。因此在安排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教授运用示意图和活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合作的能力。学生在深刻体会地理学习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到团体沟通协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
三、整合多种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的教学评估关键是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上。因此在全面分析课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脉络,从而结合学生的研究成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新课标对《人口》的要求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根据该条教学目标,教师课堂上适时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人口资料并展现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以此来加深对我国人口趋势的理解。再结合学生的调查数据,教师分享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学生反思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及必要性,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婚育观。
依托教材,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本人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把我国的人口国策放在了课堂的第一部分,在结合人口国策的知识让学生自我讲解分析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等。这样结合我国的实事来导入人口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解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为未来的更好发展发奋学习新知识、新理念。
四、合理运用板书,引导学习思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板书的设计应注重适应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总体框架。
本节课采用了主板书和副板书的双重板书形式。副板书主要由学生利用调查及资料展示个人观点及结论,并板书。主板书则是引导学生完成合作研究,分析出我国人口国策的变化及对国民的影响,并与教师一起归纳总结人口的影响及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并给予适当的设想:在未来同学们当家做主的情况下我国的人口国情。
板书设计采用框架式板书,既体现知识的结构又体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且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婚育观。
地理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感受及生活经历等,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从而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地理,体验地理生活化。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本人应增长个人的知识积累,并有效的整合教学资源,设计高效的教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探究欲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合作探究;整合资源
一、依据切身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有效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体验与疑惑出发,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教学内容。
对于《人口》这节课,在课堂预习准备阶段,让学生收集自家三代的家庭组成及发展现状及家庭生活质量较好的家庭构成及受教育情况。课堂导入时,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及该学生对人口的感知和理解。利用学生的调查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学生带着探究本源的求学心,从人口的发展趋势、我国人口众多的影响完成自主学习并尝试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及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如此设计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课前调查的理解及深思,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在之后的拓展部分,结合新教材中的活动题及调查中两个不同家庭的成员构成情况和家庭经济的对比,学生运用自学学习成果来分析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国策施行的原因及意义。及时迁移学习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方法理解和思考我国实行二胎的计划生育国策的原因和意义。体会人口国策对个人及家庭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人口观。
二、学生间合作研究,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鼓励合作学习研究,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同时亦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意识。它把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使研究获取更大的成效。在《人口》第一课时这一节课中,本人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具体模式见图1:
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认识我国南北和东西跨度大的影响及海陆兼备的影响等人文地理的分析方法,基本具备了分析某种人文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影响的能力。因此在安排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教授运用示意图和活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合作的能力。学生在深刻体会地理学习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到团体沟通协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
三、整合多种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的教学评估关键是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上。因此在全面分析课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脉络,从而结合学生的研究成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新课标对《人口》的要求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根据该条教学目标,教师课堂上适时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人口资料并展现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以此来加深对我国人口趋势的理解。再结合学生的调查数据,教师分享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学生反思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及必要性,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婚育观。
依托教材,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本人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把我国的人口国策放在了课堂的第一部分,在结合人口国策的知识让学生自我讲解分析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等。这样结合我国的实事来导入人口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解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为未来的更好发展发奋学习新知识、新理念。
四、合理运用板书,引导学习思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板书的设计应注重适应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总体框架。
本节课采用了主板书和副板书的双重板书形式。副板书主要由学生利用调查及资料展示个人观点及结论,并板书。主板书则是引导学生完成合作研究,分析出我国人口国策的变化及对国民的影响,并与教师一起归纳总结人口的影响及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并给予适当的设想:在未来同学们当家做主的情况下我国的人口国情。
板书设计采用框架式板书,既体现知识的结构又体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且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婚育观。
地理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感受及生活经历等,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从而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地理,体验地理生活化。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本人应增长个人的知识积累,并有效的整合教学资源,设计高效的教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