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历史问题意识
【作者】 梁秀娥
【机构】 山西省大同市六中集团校
【正文】 【摘 要】 在新教育理念下,学生学习历史不是以记忆历史年代、事件为目标,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提升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着手对学生的问题素养进行培养,使之在历史学习中不仅是接收信息,而且有意识、有能力主动思考。历史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师引、学生思”方向转化。
【关键词】 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检验学生是否学好历史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传统理念下,哪位学生记忆得历史细节多且准确,即为学优;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只有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对社会实践进行理性分析,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才算是学好了历史——在这个新的教育目标下,传统的传输式教学就不能满足需求了。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对历史进行独立、主动、有效的思考才能达到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素养,有对历史积极探究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一、影响历史问题素养培养的因素
1. 教育观的落后
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长期习惯于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虽然也意识到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行培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新的教育观却得不到落实。其实,就算是“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也需要进行革新了——现在的历史考试更开放灵活,对学生思辨能力考核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单纯背过了历史信息,是不能取得优秀成绩的。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论是从学生素养建设的角度上,还是从学业成绩上,都是需要改变的。
2. 教学方法失当
就问题素养的培养来说,它和知识的掌握规律不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生成规律。教师是不能通过强制性举措来达到目标的——比如,“现在请你们对这个历史事件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判断”——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推一下,学生动一下,表面上看是给了学生提问的时间、思考的空间,但其实学生还是在被动学习,缺少辨析历史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重新梳理教学的策略方法,针对问题素养的生成规律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比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历史的好奇心,培养其对历史进行评议的勇气等等。
二、初中历史问题素养的培养方法
1. 创设情境巧妙引导思维
问题素养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表面行为。我们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才提出问题,这不叫素养,而是一种被动行为。当学生离开教师的时候,他们仍然不会提出问题,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所以,我们不是直接要求学生提问,而是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学生,使他们产生提问的冲动。比如在教“北京人的發现”时,我在课前请两位同学排演了一个小情景剧,在课堂上表演给同学看:一位同学模仿历史学家,举着个“头盖骨”(模型),说,“从这个头盖骨可以知道,北京人骨骼粗壮,个子比现代人矮……”,另一位同学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这时,马上就有不少同学意识到,这个情景剧有漏洞,“仅从一个头盖骨怎么能判断出这么多信息?专家怎么判断这个头盖骨的年代的?”一系列问题就在脑子中出现了。而如果是教师直接向学生讲,因为学生对教师天然的“权威”认同,就不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
2. 开放学习氛围鼓励提问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习惯被学生打断。认为自己讲课的时候,学生只能安安静静地听,不能发言。等教师讲完了,让学生提问或交流的时候,学生才能表达。这也就出现了问题——有时候,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灵机一动出现了疑问,但又不敢提出来。等教师讲完之后,脑子里的疑问早跑得无影无踪、找不到了。所以,基于培养学生问题素养的需求,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刻板的教学,允许学生打断教学及时提出问题。
3. 改变单向思维鼓励探究
问题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分析问题——只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问题,让教师来解答,这还不算是完整的素养。需要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还能掌握解剖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能发现历史问题并予以解答——这样的素养,才是学生需要的,具有发展性的。传统的教学,当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后,一般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或由教师来解答。这种学习思维的路径是单向的,既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又不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一些开放的途径和方法来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教师。比如,在学“夏商周”这段历史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从商灭夏到周灭商的历史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朝代更替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不直接给学生讲“夏桀、商纣两个君主残暴、与民为敌的共性”,而是让学生们通过交流、探讨来提炼出这个历史观。
以上,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对初中生历史问题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问题素养的培养是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客观需求。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革新教法,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开放学习氛围和鼓励探究交流等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文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好家长,2018(59):121.
[2]力桂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8(7):218.
[3]林花.擦出思维的火花——浅谈初中历史提问技巧[J].考试周刊,2013(66).
[4]喻燕燕.初中历史提问教学之中打造高效课堂[J].中外交流,2017(50).
【关键词】 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检验学生是否学好历史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传统理念下,哪位学生记忆得历史细节多且准确,即为学优;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只有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对社会实践进行理性分析,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才算是学好了历史——在这个新的教育目标下,传统的传输式教学就不能满足需求了。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对历史进行独立、主动、有效的思考才能达到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素养,有对历史积极探究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一、影响历史问题素养培养的因素
1. 教育观的落后
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长期习惯于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虽然也意识到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行培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新的教育观却得不到落实。其实,就算是“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也需要进行革新了——现在的历史考试更开放灵活,对学生思辨能力考核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单纯背过了历史信息,是不能取得优秀成绩的。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论是从学生素养建设的角度上,还是从学业成绩上,都是需要改变的。
2. 教学方法失当
就问题素养的培养来说,它和知识的掌握规律不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生成规律。教师是不能通过强制性举措来达到目标的——比如,“现在请你们对这个历史事件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判断”——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推一下,学生动一下,表面上看是给了学生提问的时间、思考的空间,但其实学生还是在被动学习,缺少辨析历史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重新梳理教学的策略方法,针对问题素养的生成规律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比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历史的好奇心,培养其对历史进行评议的勇气等等。
二、初中历史问题素养的培养方法
1. 创设情境巧妙引导思维
问题素养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表面行为。我们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才提出问题,这不叫素养,而是一种被动行为。当学生离开教师的时候,他们仍然不会提出问题,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所以,我们不是直接要求学生提问,而是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学生,使他们产生提问的冲动。比如在教“北京人的發现”时,我在课前请两位同学排演了一个小情景剧,在课堂上表演给同学看:一位同学模仿历史学家,举着个“头盖骨”(模型),说,“从这个头盖骨可以知道,北京人骨骼粗壮,个子比现代人矮……”,另一位同学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这时,马上就有不少同学意识到,这个情景剧有漏洞,“仅从一个头盖骨怎么能判断出这么多信息?专家怎么判断这个头盖骨的年代的?”一系列问题就在脑子中出现了。而如果是教师直接向学生讲,因为学生对教师天然的“权威”认同,就不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
2. 开放学习氛围鼓励提问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习惯被学生打断。认为自己讲课的时候,学生只能安安静静地听,不能发言。等教师讲完了,让学生提问或交流的时候,学生才能表达。这也就出现了问题——有时候,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灵机一动出现了疑问,但又不敢提出来。等教师讲完之后,脑子里的疑问早跑得无影无踪、找不到了。所以,基于培养学生问题素养的需求,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刻板的教学,允许学生打断教学及时提出问题。
3. 改变单向思维鼓励探究
问题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分析问题——只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问题,让教师来解答,这还不算是完整的素养。需要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还能掌握解剖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能发现历史问题并予以解答——这样的素养,才是学生需要的,具有发展性的。传统的教学,当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后,一般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或由教师来解答。这种学习思维的路径是单向的,既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又不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一些开放的途径和方法来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教师。比如,在学“夏商周”这段历史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从商灭夏到周灭商的历史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朝代更替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不直接给学生讲“夏桀、商纣两个君主残暴、与民为敌的共性”,而是让学生们通过交流、探讨来提炼出这个历史观。
以上,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对初中生历史问题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问题素养的培养是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客观需求。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革新教法,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开放学习氛围和鼓励探究交流等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文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好家长,2018(59):121.
[2]力桂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8(7):218.
[3]林花.擦出思维的火花——浅谈初中历史提问技巧[J].考试周刊,2013(66).
[4]喻燕燕.初中历史提问教学之中打造高效课堂[J].中外交流,20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