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形符”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梁暄敏
【机构】 广西北流市大伦镇六岑小学
【正文】 【摘 要】 教材配图、教学具、色彩等教学主“形符”作为教学语言表达的有力支撑与补充,直观性强,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和思考,提升教学理解水平。鉴于形符在教学现实中“无、假、硬、碎、泛”等困境,重新审视形符的三大类型与四项主要教学功能,研究总结出四种形符应用的教学策略,以期强化形符的意识,系统、整体地提升教学应用水平与课堂实效。
【关键词】 形符;类型;功能;教学策略
形符,作为教学语言表达的有力支撑与补充,主要指教材配图、板书(板画)、模型、教学具(小棒、计数器等)、表格、挂图、色彩。它们一般通过视觉调节由纯语言讲授带来的单调感和疲劳感,并且直观性强,能够增强语言说服力,促进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并迅速掌握所学的内容。
一、“形符”的类型
小学阶段的“形符”,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一)静态原生型的“图文”形符
主要指教材或习题中事先配套的插图、表格等,特别是例题教学的主题情境图。这些原有配图能够有效地辅助学生完成对条件的分析、关系的寻找、问题的解决。许多时候以图文结合形式静态呈现。
(二)动态体验型的“操作”形符
如小棒(一至三年级应用较多)、小正方形(三至五年级应用较多)、小正方体(如观察物体、长正方体体积等)、计数器和算盘、钉子板..这些学具都便于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现场操作与合作交流,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有效生成与教学达成。
(三)过程创生型的“资源”形符
一是指在几何问题或一些问题解决的数量分析时所画的示意图。如三年级的“靠一面墙围长方形离笆的长度”,通过“画图一标数一解答”的步骤,借助画示意图大大提升的问题解决的效率。二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过程性资源,通过老师的收集用串联或并联等方式呈现,组织推进教学。三是板书,具有教学过程的“书”画性,直到课尾形成相应的结构。
二、“形符”的功能
灵活选择与应用“形符”,往往能降低教学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成为一节课的精彩之处。
(一)创设直观具象与助力抽象表达
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抽象与表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认知的扩张,到了第二学段时就可以适当地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并让图形与必要的文字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架起直观与抽象之间的桥梁,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
(二)梳理知识结构与增强人文内涵
现行教材中有较多在练习中的插图涉及科普知识图片,学生从中可以积累到相关鸟类、建筑天文地理、自然现象等等人文素养与情怀;而例题与板书更多地隐藏着对知识结构的梳理与归纳,特别是单元复习中的知识结构图,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有较强的梳理功效。
(三)营造情境氛围与唤醒潜在经验
人教版教材中有较多的单元主题情境图,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积累的学习经验。比如三年级学习除法时的主题购物情境,学生通过分小棒来辅助学习,激发分段相除(捆与根)“和退一当十(一捆拆成十根)”。四年级《因数和倍数》与五年级《公因数和公倍数》都是通过拼摆小正方形,最终揭示概念,完成了感性走向理性的历程。
(四)丰富解题策略与积累经验方法
一方面画图是一种十分优秀的数学思想,学生面对一些有所困难的问题通过画图能较好地进行思考与解决;另一方面,遇见问题,尤其是新题难题,学生能自觉有效地通过形符的操作或实验,多路径尝试并达成问题解决。所以通过对形符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和作业等时段的不断强化与重视,通过对画图方法的分阶段有意识指导和培养,较好地提升了学A的画图与操作能力,丰富了解题策略,积累学习与探索的经验和方法。
三、“形符”应用的教学策略
在形符的教学应用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可以尝试构建新型的呈现“形符”的教学范式,让学生经历“创设形符情境-感悟形符内涵-交流形符收获→总结深化新知”的过程,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策略
静态的往往作为结论,而动态的“形符”则体现了过程,暴露出思维的方式与过程,体现发展性、生长性、合理性。所以,教学中不仅要关注静态“形符”的应用,如主题情境图对学生的“潜在”唤醒与启发,也要重视对“形夺”的动态展演。比如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边操作边讲解,从过程到结果整体展示;或通过PPT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的发展演化,再如三年级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突破先分整捆再分单根(即从高位除起)的难点,清楚地感知了算理。
(二)抽象与具体化合的策略
应用“形符”的本意就是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具体到抽象或从抽象到具体,经历相互化合的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内化与应用,提升学习的效率。如果一味地具体,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有时也需要适时地从具体向抽象转化,逐步摆脱具体的“形符”,借助图像表征达成概念掌握。比如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需要经历“学生不知道用计数器,教师启发使用计数器→逐渐摆脱计数器“的过程,明确各位上数的和与3的倍数之间的关联。
(三)串联与并联配合的策略
作為生成性的学生资源,教师在捕捉之后的呈现选择是有讲究的。如果一味串联一份份呈现资源形符,如同流水账一样散点而费时无趣,所以要根据教学目标与资源的效能,将收集的资源或串联、或并联,通过对比或反思交流,体现与挖掘更强大的应用价值,辅助教学内容的解读与目标的达成例题的尝试解决之后,在互动交流时往往需先投影正确资源以形成正印象、再并联投影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加深理解;再如面对有序的要求,亦可先并列呈现学生资源,再通过评价让学生选择最欣赏的一份资源,进行互动,交流想法,完成建构。
(四)黑白与点彩组合的策略
板书的粉笔,以白色居多;学生的笔迹,以黑色为主(铅笔、水笔等)。如果在适当的时机与关键的地方略为“点”上些许色彩,通过“色彩意象”,便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潜移默化地启发思考,从直觉到数感,从体会到掌握,从融会到贯通,起到烘托主题的画龙点睛之效。教师需在板设计中、PPT制作中有意使用,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在教材、作业纸中作标记,借助色的感管刺激,加深对重点、难点、疑点的重视、观察与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教学内都直接出示点彩的内容,更多时候是先呈现黑白色的内容画面让学生有所独立思考,再进行“染色”暗示,这些都要视具体的教学需求而灵活选择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重视与应用“形符”,服务教与学,能有效地提升师生的“形符”应用意识,让“形符”跳动着研讨的韵律,系统、整体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师生教与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38-2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关键词】 形符;类型;功能;教学策略
形符,作为教学语言表达的有力支撑与补充,主要指教材配图、板书(板画)、模型、教学具(小棒、计数器等)、表格、挂图、色彩。它们一般通过视觉调节由纯语言讲授带来的单调感和疲劳感,并且直观性强,能够增强语言说服力,促进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并迅速掌握所学的内容。
一、“形符”的类型
小学阶段的“形符”,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一)静态原生型的“图文”形符
主要指教材或习题中事先配套的插图、表格等,特别是例题教学的主题情境图。这些原有配图能够有效地辅助学生完成对条件的分析、关系的寻找、问题的解决。许多时候以图文结合形式静态呈现。
(二)动态体验型的“操作”形符
如小棒(一至三年级应用较多)、小正方形(三至五年级应用较多)、小正方体(如观察物体、长正方体体积等)、计数器和算盘、钉子板..这些学具都便于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现场操作与合作交流,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有效生成与教学达成。
(三)过程创生型的“资源”形符
一是指在几何问题或一些问题解决的数量分析时所画的示意图。如三年级的“靠一面墙围长方形离笆的长度”,通过“画图一标数一解答”的步骤,借助画示意图大大提升的问题解决的效率。二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过程性资源,通过老师的收集用串联或并联等方式呈现,组织推进教学。三是板书,具有教学过程的“书”画性,直到课尾形成相应的结构。
二、“形符”的功能
灵活选择与应用“形符”,往往能降低教学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成为一节课的精彩之处。
(一)创设直观具象与助力抽象表达
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抽象与表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认知的扩张,到了第二学段时就可以适当地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并让图形与必要的文字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架起直观与抽象之间的桥梁,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
(二)梳理知识结构与增强人文内涵
现行教材中有较多在练习中的插图涉及科普知识图片,学生从中可以积累到相关鸟类、建筑天文地理、自然现象等等人文素养与情怀;而例题与板书更多地隐藏着对知识结构的梳理与归纳,特别是单元复习中的知识结构图,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有较强的梳理功效。
(三)营造情境氛围与唤醒潜在经验
人教版教材中有较多的单元主题情境图,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积累的学习经验。比如三年级学习除法时的主题购物情境,学生通过分小棒来辅助学习,激发分段相除(捆与根)“和退一当十(一捆拆成十根)”。四年级《因数和倍数》与五年级《公因数和公倍数》都是通过拼摆小正方形,最终揭示概念,完成了感性走向理性的历程。
(四)丰富解题策略与积累经验方法
一方面画图是一种十分优秀的数学思想,学生面对一些有所困难的问题通过画图能较好地进行思考与解决;另一方面,遇见问题,尤其是新题难题,学生能自觉有效地通过形符的操作或实验,多路径尝试并达成问题解决。所以通过对形符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和作业等时段的不断强化与重视,通过对画图方法的分阶段有意识指导和培养,较好地提升了学A的画图与操作能力,丰富了解题策略,积累学习与探索的经验和方法。
三、“形符”应用的教学策略
在形符的教学应用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可以尝试构建新型的呈现“形符”的教学范式,让学生经历“创设形符情境-感悟形符内涵-交流形符收获→总结深化新知”的过程,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策略
静态的往往作为结论,而动态的“形符”则体现了过程,暴露出思维的方式与过程,体现发展性、生长性、合理性。所以,教学中不仅要关注静态“形符”的应用,如主题情境图对学生的“潜在”唤醒与启发,也要重视对“形夺”的动态展演。比如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边操作边讲解,从过程到结果整体展示;或通过PPT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的发展演化,再如三年级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突破先分整捆再分单根(即从高位除起)的难点,清楚地感知了算理。
(二)抽象与具体化合的策略
应用“形符”的本意就是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具体到抽象或从抽象到具体,经历相互化合的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内化与应用,提升学习的效率。如果一味地具体,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有时也需要适时地从具体向抽象转化,逐步摆脱具体的“形符”,借助图像表征达成概念掌握。比如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需要经历“学生不知道用计数器,教师启发使用计数器→逐渐摆脱计数器“的过程,明确各位上数的和与3的倍数之间的关联。
(三)串联与并联配合的策略
作為生成性的学生资源,教师在捕捉之后的呈现选择是有讲究的。如果一味串联一份份呈现资源形符,如同流水账一样散点而费时无趣,所以要根据教学目标与资源的效能,将收集的资源或串联、或并联,通过对比或反思交流,体现与挖掘更强大的应用价值,辅助教学内容的解读与目标的达成例题的尝试解决之后,在互动交流时往往需先投影正确资源以形成正印象、再并联投影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加深理解;再如面对有序的要求,亦可先并列呈现学生资源,再通过评价让学生选择最欣赏的一份资源,进行互动,交流想法,完成建构。
(四)黑白与点彩组合的策略
板书的粉笔,以白色居多;学生的笔迹,以黑色为主(铅笔、水笔等)。如果在适当的时机与关键的地方略为“点”上些许色彩,通过“色彩意象”,便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潜移默化地启发思考,从直觉到数感,从体会到掌握,从融会到贯通,起到烘托主题的画龙点睛之效。教师需在板设计中、PPT制作中有意使用,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在教材、作业纸中作标记,借助色的感管刺激,加深对重点、难点、疑点的重视、观察与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教学内都直接出示点彩的内容,更多时候是先呈现黑白色的内容画面让学生有所独立思考,再进行“染色”暗示,这些都要视具体的教学需求而灵活选择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重视与应用“形符”,服务教与学,能有效地提升师生的“形符”应用意识,让“形符”跳动着研讨的韵律,系统、整体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师生教与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38-2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