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昆明的雨》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作者】 肖 慧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中学
【正文】 本文主要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
第一:
1.人物视角:尽可能地贴近人物,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们与作者、主人公之间的知识背景天差地别,但是生而为人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自己放到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2.背景视角:同样一个人,放到不同的背景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才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第二:尽量拓展思考问题的广度
1.文本的内部勾连,相关的信息不能放过。
2.文本的外部延展,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的了解,参照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作品,或者不同人写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对比来分析。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的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彰显着汪老对昆明浓浓的热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朗读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初步把握散文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雨的图片,看到雨我们能想起哪些诗句?
诗人汪国真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去看一看“昆明的雨”在作者心里镌刻了怎样的记忆。
二、寻——镌刻于记忆中的凡人小事
1.出示阅读提示,初识散文特点
2.速读课文,划出最能概括“昆明的雨”特点的句子。
【分享交流】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作者对昆明的雨,怀着什么情感?圈画出有关语句。
【要求】跳读课文,同桌交流展示。
【分享交流】
(1)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2)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
(过渡:文章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通过这些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物种”;“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3.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围绕昆明的雨作者回忆了哪些景、物、人、事?它们和昆明的雨有怎样的联系
师补充:(作者曾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
【分享交流】怀念、喜爱
【教师小结】平凡事物是我们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的,易于被体会到、感受到,更亲切可感些。微小的事物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汪老先生发现了,并深藏于记忆,诉诸文章。可见其对生活的热爱,对昆明深厚的怀念之情。
三、品——浸润于语言的淡而有味
1.出示一段话: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学生活动:1.“我是朗读者”——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2. 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朗读相关语句,分享讨论成果。
(一) 昆明的菌子
从外形和味道两个方面品味,出示几种菌子图片,比较两种不同标点符号和感叹词的情感不同(平淡语言中的趣味)
(二) 昆明的杨梅
尝试用方言读出那一声“娇娇的”,怎样读出“娇娇的”感觉?
(质朴语言中读出风味)
(三) 昆明的缅桂花
齐读此段(体会家常语言中的人情味)
四、 追——弥漫于青春的思忆情深
1.出示:四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条小街
满园木香
一首诗,一池清水,一段历史,一场雨,一条小街,一个小酒馆,一碟猪头肉,一杯小酒,一座雨檐,一院木香花,带着悠闲恬淡生活的气息,勾起了一点淡淡的乡愁,勾勒了一幅雨中小酌图。
与其说先生是在想念昆明的雨,不如说,是重返自己精神的桃花源,怀念那一段旧日美好的时光。
2.半生匆匆,雨中情味萦萦不散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出示:齐读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 小结
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因此,文章中所叙人、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其中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用它将这些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六、 拓展阅读
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
七. 总结升华
1. 结合课文内容和精彩片段,写四五行小诗
(男)我想念好吃的鸡枞菌
(女)我想念带露的缅桂花
(男)我好想再听一听那一声娇娇的吆喝声
(女)我好想再看一看那一架密匝匝的木香花
(男)我多么想重温莲花池畔的小酌
雨打屋檐 花香阵阵
(女)我想再念那深深浅浅的质朴文字
我想再读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合)我想念昆明的雨
八、布置作业
请你用自己的慧眼,来发现生活中这无处不在的美,并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种景,抒一份情,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一:
1.人物视角:尽可能地贴近人物,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们与作者、主人公之间的知识背景天差地别,但是生而为人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自己放到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2.背景视角:同样一个人,放到不同的背景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才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第二:尽量拓展思考问题的广度
1.文本的内部勾连,相关的信息不能放过。
2.文本的外部延展,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的了解,参照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作品,或者不同人写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对比来分析。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的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彰显着汪老对昆明浓浓的热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朗读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初步把握散文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雨的图片,看到雨我们能想起哪些诗句?
诗人汪国真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去看一看“昆明的雨”在作者心里镌刻了怎样的记忆。
二、寻——镌刻于记忆中的凡人小事
1.出示阅读提示,初识散文特点
2.速读课文,划出最能概括“昆明的雨”特点的句子。
【分享交流】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作者对昆明的雨,怀着什么情感?圈画出有关语句。
【要求】跳读课文,同桌交流展示。
【分享交流】
(1)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2)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
(过渡:文章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通过这些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物种”;“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3.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围绕昆明的雨作者回忆了哪些景、物、人、事?它们和昆明的雨有怎样的联系
师补充:(作者曾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
【分享交流】怀念、喜爱
【教师小结】平凡事物是我们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的,易于被体会到、感受到,更亲切可感些。微小的事物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汪老先生发现了,并深藏于记忆,诉诸文章。可见其对生活的热爱,对昆明深厚的怀念之情。
三、品——浸润于语言的淡而有味
1.出示一段话: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学生活动:1.“我是朗读者”——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2. 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朗读相关语句,分享讨论成果。
(一) 昆明的菌子
从外形和味道两个方面品味,出示几种菌子图片,比较两种不同标点符号和感叹词的情感不同(平淡语言中的趣味)
(二) 昆明的杨梅
尝试用方言读出那一声“娇娇的”,怎样读出“娇娇的”感觉?
(质朴语言中读出风味)
(三) 昆明的缅桂花
齐读此段(体会家常语言中的人情味)
四、 追——弥漫于青春的思忆情深
1.出示:四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条小街
满园木香
一首诗,一池清水,一段历史,一场雨,一条小街,一个小酒馆,一碟猪头肉,一杯小酒,一座雨檐,一院木香花,带着悠闲恬淡生活的气息,勾起了一点淡淡的乡愁,勾勒了一幅雨中小酌图。
与其说先生是在想念昆明的雨,不如说,是重返自己精神的桃花源,怀念那一段旧日美好的时光。
2.半生匆匆,雨中情味萦萦不散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出示:齐读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 小结
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因此,文章中所叙人、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其中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用它将这些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六、 拓展阅读
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
七. 总结升华
1. 结合课文内容和精彩片段,写四五行小诗
(男)我想念好吃的鸡枞菌
(女)我想念带露的缅桂花
(男)我好想再听一听那一声娇娇的吆喝声
(女)我好想再看一看那一架密匝匝的木香花
(男)我多么想重温莲花池畔的小酌
雨打屋檐 花香阵阵
(女)我想再念那深深浅浅的质朴文字
我想再读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合)我想念昆明的雨
八、布置作业
请你用自己的慧眼,来发现生活中这无处不在的美,并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种景,抒一份情,字数在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