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作者】 李 慧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情境创设、内容安排、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几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情境创设、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手段与方式日新月异,教学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时代的主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以生为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宽松、民主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诚、诚实、相互信任、善意相待——这些特点能最好地表现教师同他的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要将“爱心”洒向每一位学生,营造积极的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做到“目中有人”,蹲下身来看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课堂上注意创设“启发”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利用直观教学导入,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进行导人;利用比喻进行导入;利用小游戏进行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等。这样既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使学生在课堂开始阶段即进入亢奋状态。
二、内容安排——丰富、开放化
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科技日新月异,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有开放的教学。小学语文知识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体现了语文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与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把教学的内容适当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中,适当扩展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时刻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精彩纷呈的内容、引人入胜的知识必然让学生留连忘返。
三、目标定位——多维、应用化
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笔者以为:在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不能削弱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是可以言传与训练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需要体验与感悟的,是长期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达成需一节课一节课的知识、技能支撑,而长期目标的过程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并不是空洞无用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联系的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又可以反过来检验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探究、活动化
探究性的教学就是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获得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须给予适时提醒、恰当点拨、积极引导。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业尔指出:“活动教学的主要内涵,是把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主张儿童在丰富活动中学习,活动教学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改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主体活动,可以利用学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设计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而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把多种活动方式优化组合实现与学生“零距离”的互动,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五、教学评价——多元、人性化
教师要艺术的运用评价手段,用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进行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除了常用的书面评价之外,学习过程中的即时评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评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如当学生准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当学生成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当学生将小论文交到老师手中的时候等等。教师要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的认可,能给他们以肯定性的包含激情的富有鼓动性的口头评价,也可以用鼓励的眼神、满意的微笑、轻轻地点头,甚至拍拍学生的肩膀等肢体语,即时触动学生的心灵。利用多媒体学习时,让课件与学生展开对话,当学生操作成功时,及时用动画或其他方式给予鼓励,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以真诚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立足实际,更新观念,努力寻求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情境创设、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手段与方式日新月异,教学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时代的主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以生为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宽松、民主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诚、诚实、相互信任、善意相待——这些特点能最好地表现教师同他的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要将“爱心”洒向每一位学生,营造积极的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做到“目中有人”,蹲下身来看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课堂上注意创设“启发”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利用直观教学导入,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进行导人;利用比喻进行导入;利用小游戏进行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等。这样既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使学生在课堂开始阶段即进入亢奋状态。
二、内容安排——丰富、开放化
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科技日新月异,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有开放的教学。小学语文知识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体现了语文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与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把教学的内容适当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中,适当扩展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时刻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精彩纷呈的内容、引人入胜的知识必然让学生留连忘返。
三、目标定位——多维、应用化
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笔者以为:在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不能削弱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是可以言传与训练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需要体验与感悟的,是长期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达成需一节课一节课的知识、技能支撑,而长期目标的过程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并不是空洞无用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联系的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又可以反过来检验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探究、活动化
探究性的教学就是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获得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须给予适时提醒、恰当点拨、积极引导。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业尔指出:“活动教学的主要内涵,是把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主张儿童在丰富活动中学习,活动教学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改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主体活动,可以利用学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设计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而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把多种活动方式优化组合实现与学生“零距离”的互动,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五、教学评价——多元、人性化
教师要艺术的运用评价手段,用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进行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除了常用的书面评价之外,学习过程中的即时评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评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如当学生准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当学生成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当学生将小论文交到老师手中的时候等等。教师要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的认可,能给他们以肯定性的包含激情的富有鼓动性的口头评价,也可以用鼓励的眼神、满意的微笑、轻轻地点头,甚至拍拍学生的肩膀等肢体语,即时触动学生的心灵。利用多媒体学习时,让课件与学生展开对话,当学生操作成功时,及时用动画或其他方式给予鼓励,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以真诚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立足实际,更新观念,努力寻求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