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沈志华
【机构】 四川省冕宁县里庄镇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所主导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与记忆,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诸多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的关注,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学习价值。因此,教师要留下相应的教学空间,以便提升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带来较多的实效,但是改革过程中也为我们一线教师带来较多的压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众多先进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相应的教学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其教学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巩固、延伸拓展等。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探索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能够从总体上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能力。本文中以“因数和倍数”一课为例,详细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准备好12个正方形厚纸片,其边长都是10厘米。准备这些正方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正方形拼凑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在教学时,教师首先用这12个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并问学生还是否有其他的拼法,一共能够拼出几种长方形?学生们首先通过想象进行拼凑,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各个学生讲解自己得到的答案,并将其分享给另外的同学。在授课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要求:(1)同学们用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看看有哪几种拼法,小组可通过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每个小组派代表表达自己的观点。(2)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是通过数学计算还是动手操作的?课堂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探讨,逐渐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大有裨益。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环境,将现实问题融入到有趣的游戏当中。例如,在上文中的12个正方面拼凑不同形状长方形时,可以通过游戏得到数学表达式1×12=12,2×6=12,3×4=12。因此,在此之中教师能够顺势导入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教材内容,并观察数学表达式3×4=12,并引导学生想象:这个数学表达式各个数字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填空::3×4=12,12是4的()倍,12也是3的()倍,4是12的(),3也是12的()。在完成这部分学习之后,教师提出两个数学表达式:l×12=12,2×6=12,并按照之前的思路提出同样的问题让学生们小组之内巩固联系。通过老师在问题设置与学生合作方面的引导,学生们基本上理解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解更加深刻。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温故而知新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通过游戏温习等。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示例:(1)28的因数有哪些?(2)因为4.5÷5=0.9,所以4.5是5的因数,这句话正确吗?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巩固有助于小学生对形成知识网络。对于那些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的知识点,应突出问题并着重强调联系。加强小组间的交流,重视与老师的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上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惑,提升对知识点的把握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扩展教学空间,促使学生自由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空间对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最大程度扩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将讲台移走,将本班的学生分成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小组,设置小组长一名,小组围成一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较好的合作探究学习。设置相应的展示区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比如,在对“人民币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展示平台为学生开展“小小银行”的教学活动,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课知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引导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充分的认识,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是对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进行充分的掌握。我为每个小组出示学习样本人民币,小组内的成员通过讨论形式初步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同时知晓如何使用人民币。我出示相应的辅助题目,加深学生理解100以内的数学概念。通过模拟交易的形式,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下较多的学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三、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材的编写要求是要让教师对儿童的兴趣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经验进行充分的关注,具体学习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悦和成功。因此,教师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一)妙导巧引,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通过具体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对“认识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我就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说成家中的具体成员,家中共有几只筷子,有多少凳子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我们每个人需要一张桌子,全班共计要多少张桌子,小组内合作探究相应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将“乘法”积极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设计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相应的游戏,从而将相应的教学内容穿插进去,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中来。比如,在对“多少比较”进行学习的时候,其中有一道数学练习题,是要让学生对插图进行充分的观察,然后将比较的问题提出来,通过自主解决方式进行学习。图中是3个小学生跳绳,同时对每个人挑的次数进行标明。如果我用书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但是显得比较死板。于是,我设计一个游戏,选择班上三位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时间为一分钟,然后根据这三位学生在一分钟内跳绳的次数提出相应的问题,接着考虑相应的解答方式。设计这样的数学游戏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对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课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改变过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借助于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教材空间,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兰;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实效的浅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11期;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带来较多的实效,但是改革过程中也为我们一线教师带来较多的压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众多先进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相应的教学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其教学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巩固、延伸拓展等。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探索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能够从总体上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能力。本文中以“因数和倍数”一课为例,详细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准备好12个正方形厚纸片,其边长都是10厘米。准备这些正方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正方形拼凑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在教学时,教师首先用这12个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并问学生还是否有其他的拼法,一共能够拼出几种长方形?学生们首先通过想象进行拼凑,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各个学生讲解自己得到的答案,并将其分享给另外的同学。在授课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要求:(1)同学们用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看看有哪几种拼法,小组可通过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每个小组派代表表达自己的观点。(2)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是通过数学计算还是动手操作的?课堂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探讨,逐渐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大有裨益。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环境,将现实问题融入到有趣的游戏当中。例如,在上文中的12个正方面拼凑不同形状长方形时,可以通过游戏得到数学表达式1×12=12,2×6=12,3×4=12。因此,在此之中教师能够顺势导入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教材内容,并观察数学表达式3×4=12,并引导学生想象:这个数学表达式各个数字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填空::3×4=12,12是4的()倍,12也是3的()倍,4是12的(),3也是12的()。在完成这部分学习之后,教师提出两个数学表达式:l×12=12,2×6=12,并按照之前的思路提出同样的问题让学生们小组之内巩固联系。通过老师在问题设置与学生合作方面的引导,学生们基本上理解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解更加深刻。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温故而知新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通过游戏温习等。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示例:(1)28的因数有哪些?(2)因为4.5÷5=0.9,所以4.5是5的因数,这句话正确吗?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巩固有助于小学生对形成知识网络。对于那些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的知识点,应突出问题并着重强调联系。加强小组间的交流,重视与老师的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上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惑,提升对知识点的把握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扩展教学空间,促使学生自由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空间对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最大程度扩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将讲台移走,将本班的学生分成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小组,设置小组长一名,小组围成一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较好的合作探究学习。设置相应的展示区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比如,在对“人民币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展示平台为学生开展“小小银行”的教学活动,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课知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引导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充分的认识,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是对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进行充分的掌握。我为每个小组出示学习样本人民币,小组内的成员通过讨论形式初步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同时知晓如何使用人民币。我出示相应的辅助题目,加深学生理解100以内的数学概念。通过模拟交易的形式,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下较多的学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三、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材的编写要求是要让教师对儿童的兴趣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经验进行充分的关注,具体学习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悦和成功。因此,教师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一)妙导巧引,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通过具体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对“认识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我就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说成家中的具体成员,家中共有几只筷子,有多少凳子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我们每个人需要一张桌子,全班共计要多少张桌子,小组内合作探究相应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将“乘法”积极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设计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相应的游戏,从而将相应的教学内容穿插进去,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中来。比如,在对“多少比较”进行学习的时候,其中有一道数学练习题,是要让学生对插图进行充分的观察,然后将比较的问题提出来,通过自主解决方式进行学习。图中是3个小学生跳绳,同时对每个人挑的次数进行标明。如果我用书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但是显得比较死板。于是,我设计一个游戏,选择班上三位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时间为一分钟,然后根据这三位学生在一分钟内跳绳的次数提出相应的问题,接着考虑相应的解答方式。设计这样的数学游戏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对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课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改变过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借助于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教材空间,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兰;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实效的浅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