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知力
【作者】 黄玉梅
【机构】 广西玉林市容县罗江镇竹良小学
【正文】 【摘 要】 人人都会爱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本文从“听”到会心,喜形于色;“说”得精彩,神采飞扬;“读”中悟美,以情动人;“写”中求真,身心俱欢四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美;感知能力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认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明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提高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习兴趣和效果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同样源于大量的语文实践,在听、说、读、写、玩中开花结果,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听”到会心,喜形于色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听”是最神奇的一招。识字虽不多,心灵却充满童真,易喜易悲易冲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须用心选择好“听”的材料,辅以恰当的手段便能在小学生的心灵中播洒下美的种子。如富有音韵美和生活美的儿歌;富有情境美和形象美的小故事;富有哲理美和情意美的民间传说等。儿童诗有饱满的儿童情感,丰富的想象空间,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雅而优美的意境,很能打动小学生的心。
大海大海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蓝?
大海笑着来回答,
我的怀里抱着天。
听这样的儿童诗,小学生听两三次就可以背出来。它使小学生在学习语言、感受意境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由听而背诵,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快乐。
《小童话》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
我们想——
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
我们想——
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
我们想——
“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的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借助多媒体技术,孩子“听”得喜形于色,由“听”而“读”,而“诵”,而“演”,小学生兴致盎然。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情感为孩子们的一生积淀了丰富的营养。
配乐听朗读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手法,高年级学生中也用得很多。学《庐山云雾》,在一段清远高渺的古琴曲中听沉厚的男中音演绎庐山云雾的神奇;学《开国大典》,在雄浑激荡的《红旗颂》的交响曲中,“听”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师生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如临其境。从中获得情感的震撼,获得美的享受。
二、“说”得精彩,神采飞扬
“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
影响表达美的因素很多,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对语境的把握,思维、想象能力,表达技巧,语感、态势、心理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表达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努力旨在引导学生由一般的“说”向“美的表达”提升。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说”的目标,能“说”还不够,“说得恰如其分”者最美!“一件小事”这个话题,我曾在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中作过尝试。一人讲,全班听,这是一次“听”、“说”结合的语文实践。二年级“听”众的评价标准是“听不大清楚”、“我听懂了”、“真有意思!”以“听”评“说”,展开师生对话,让小学生明白,说一件事要通顺明白,最好要“有意思”。五年级学生中,搜寻身边的“小事”,说出了四十种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折射出不同的孩子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表述技巧上明显的差异。我给四个标准让作为听众的小学生对号入座,“说得不大清楚”、“说得清楚完整”、“这件事有意思值得听”、“感觉特别精彩”,不难发现,不同的年龄,“说”的目标不同。高年级学生由外在表达形式更多地关注到思想内涵。由此发现一个现象:“说”得参差不一,而“听”众的评价却基本一致。全班共有12位同学的发言被90%的同学认为“特别精彩”。并且,情境越真切具体,在学生心中激起审美心理,形成心理感受就越有效、越强烈。由此可见,暂时“说得不好”的同学,他其实也知道怎样算是说得好。这样就给我们在“说”的实践上埋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空间。多“说”,多引导,在实践中反思,成功的欢乐会引导小学生“说”得日渐完善。
三、“读”中悟美,以情动人
叶圣陶曾提出“美读”的看法,要求在朗读中“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折地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老所描述的正是通过朗读达到的审美境界。
1、“读”出音韵美。“读”以声音传情,语音行进的节奏韵律构成的声音的旋律成了直接给听众以审美享受的信息。朗读的语音随朗读内容的内在特点时而高昂、时而低回、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变化丰富而又情感充沛,让听众在这特有的音乐美中感知美、欣赏美。在诗歌、散文的朗读上效果尤其出色。
2、“读”出情意美。情意的真挚自然是我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的。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挚的情感才是美的才能打动人心。否则,听众便会觉得矫揉造作。小学生年龄小,文章中许多情感体悟不到位,或读不到位。这时,教师要引导、要示范。如:《穷人》一课中,桑娜把死去的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来,心中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开始,学生的朗读浮于字面,不能入情。我作了一次很好的范读,把桑娜内心深处的矛盾、忧虑、害怕交错复杂的心情演绎得入木三分。学生不约而同地为我鼓掌,再让他们自己读,效果就出来了,他们沉下心来,进入角色,像一名小演员那样情真意切。
3、读出形象美。听众欣赏朗读形成的内部形象实际上是融汇了朗读者情感的审美意象,听众还会自己以意会形,对形成的审美意象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加丰满鲜明,美的特性更加突出和鲜亮。
4、读出理性美。小学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充满了理性之光。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理解往往靠思考,朗读难以提供给听众思考的时间,但这并非意味着朗读不能表现出理性美。《鲸》《太阳》《只有一个地球》等文章,最适宜朗读理性美的培养。多听配乐朗读,能进步得很快。哲理寓于鲜明的形象中,朗读这类作品,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性之光启迪人的理想,使听众感受到哲理的魅力,欣赏到理性美。
四、“写”中求真,身心俱欢
一个学生不爱写作文,每次写周记,都是两句话:“今天,我和妈妈到外婆家吃饭。吃完饭,我们高高兴兴回家了。”“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秋游,到了中午,我们高高兴兴回家了。”我出了这样一个练笔。题目,让全班同学做:
晚饭后,(表达“我和妈妈回家了”的意思)
同学们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答案:
晚饭后,月色溶溶,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了。
晚饭后,妈妈替我加了外套,用她的半旧自行车带我回家。
晚饭后,在外婆的叮嘱声中,我和妈妈说着话儿回家了。
晚饭后,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回家了。
引导孩子们懂得,同一个意思,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写得很美。
被称为“格式塔法”的理想化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懂得,人的创造活动,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遵循着美的规律的,都是贯穿着理想化的思维方式的。“格式塔法”在语文学习的具体训练上,主要运用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进行补白训练。训练形式很多,如补充诗文的艺术空白,补充省略的内容,可以为故事续写情节,促进学生将对美的向往诉诸笔端。
什么叫“美文”?我的理解是:写真话,现真情,语言美,有个性。写真话,是审美素质培养的基础,特别是审美情趣的培养贵在求“真”。低年级孩子学写日记,写真实的儿童生活,不矫情不做作,童稚多妙语,老师在点评时多赞许,学生就渐渐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是老师喜欢的。一次,我让孩子们写《我最喜欢××》,不少孩子写妈妈、爸爸、外婆、小弟弟、玩具,有一位孩子写《我最喜欢大脸盆》,我让他上讲台读给同学们听,一听这个题目,大家就笑。接下来他写道:“我们家有个红色的大脸盆,脸盆底下画着两条游泳的小金鱼,它们吹着大泡泡,爸爸给我买了两条活的小金鱼,养在大脸盆里,大脸盆是小金鱼的游泳池;我把玩具熊放进大脸盆,大脸盆是玩具熊的洗澡盆;我把小手放进大脸盆,拍水花,大脸盆是我的钢琴架。妈妈说,我小时候,晚上要撒尿,这大脸盆还当过我的尿盆子!我们搬了新房子,有了洁白的洗脸台,妈妈说,大脸盆不用了,要丢掉。我不肯,因为我喜欢大脸盆。”孩子们的小手齐刷刷鼓掌,真情最动人哪!老师积极引导,坚持数年,孩子们写作就不再困难,他们把写作当作心灵的告白,真情的抒发,灵魂的反思,同时,什么是美,什么值得写,他们也渐渐明了。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美;感知能力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认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明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提高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习兴趣和效果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同样源于大量的语文实践,在听、说、读、写、玩中开花结果,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听”到会心,喜形于色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听”是最神奇的一招。识字虽不多,心灵却充满童真,易喜易悲易冲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须用心选择好“听”的材料,辅以恰当的手段便能在小学生的心灵中播洒下美的种子。如富有音韵美和生活美的儿歌;富有情境美和形象美的小故事;富有哲理美和情意美的民间传说等。儿童诗有饱满的儿童情感,丰富的想象空间,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雅而优美的意境,很能打动小学生的心。
大海大海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蓝?
大海笑着来回答,
我的怀里抱着天。
听这样的儿童诗,小学生听两三次就可以背出来。它使小学生在学习语言、感受意境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由听而背诵,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快乐。
《小童话》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
我们想——
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
我们想——
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
我们想——
“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的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借助多媒体技术,孩子“听”得喜形于色,由“听”而“读”,而“诵”,而“演”,小学生兴致盎然。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情感为孩子们的一生积淀了丰富的营养。
配乐听朗读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手法,高年级学生中也用得很多。学《庐山云雾》,在一段清远高渺的古琴曲中听沉厚的男中音演绎庐山云雾的神奇;学《开国大典》,在雄浑激荡的《红旗颂》的交响曲中,“听”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师生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如临其境。从中获得情感的震撼,获得美的享受。
二、“说”得精彩,神采飞扬
“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
影响表达美的因素很多,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对语境的把握,思维、想象能力,表达技巧,语感、态势、心理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表达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努力旨在引导学生由一般的“说”向“美的表达”提升。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说”的目标,能“说”还不够,“说得恰如其分”者最美!“一件小事”这个话题,我曾在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中作过尝试。一人讲,全班听,这是一次“听”、“说”结合的语文实践。二年级“听”众的评价标准是“听不大清楚”、“我听懂了”、“真有意思!”以“听”评“说”,展开师生对话,让小学生明白,说一件事要通顺明白,最好要“有意思”。五年级学生中,搜寻身边的“小事”,说出了四十种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折射出不同的孩子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表述技巧上明显的差异。我给四个标准让作为听众的小学生对号入座,“说得不大清楚”、“说得清楚完整”、“这件事有意思值得听”、“感觉特别精彩”,不难发现,不同的年龄,“说”的目标不同。高年级学生由外在表达形式更多地关注到思想内涵。由此发现一个现象:“说”得参差不一,而“听”众的评价却基本一致。全班共有12位同学的发言被90%的同学认为“特别精彩”。并且,情境越真切具体,在学生心中激起审美心理,形成心理感受就越有效、越强烈。由此可见,暂时“说得不好”的同学,他其实也知道怎样算是说得好。这样就给我们在“说”的实践上埋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空间。多“说”,多引导,在实践中反思,成功的欢乐会引导小学生“说”得日渐完善。
三、“读”中悟美,以情动人
叶圣陶曾提出“美读”的看法,要求在朗读中“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折地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老所描述的正是通过朗读达到的审美境界。
1、“读”出音韵美。“读”以声音传情,语音行进的节奏韵律构成的声音的旋律成了直接给听众以审美享受的信息。朗读的语音随朗读内容的内在特点时而高昂、时而低回、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变化丰富而又情感充沛,让听众在这特有的音乐美中感知美、欣赏美。在诗歌、散文的朗读上效果尤其出色。
2、“读”出情意美。情意的真挚自然是我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的。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挚的情感才是美的才能打动人心。否则,听众便会觉得矫揉造作。小学生年龄小,文章中许多情感体悟不到位,或读不到位。这时,教师要引导、要示范。如:《穷人》一课中,桑娜把死去的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来,心中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开始,学生的朗读浮于字面,不能入情。我作了一次很好的范读,把桑娜内心深处的矛盾、忧虑、害怕交错复杂的心情演绎得入木三分。学生不约而同地为我鼓掌,再让他们自己读,效果就出来了,他们沉下心来,进入角色,像一名小演员那样情真意切。
3、读出形象美。听众欣赏朗读形成的内部形象实际上是融汇了朗读者情感的审美意象,听众还会自己以意会形,对形成的审美意象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加丰满鲜明,美的特性更加突出和鲜亮。
4、读出理性美。小学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充满了理性之光。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理解往往靠思考,朗读难以提供给听众思考的时间,但这并非意味着朗读不能表现出理性美。《鲸》《太阳》《只有一个地球》等文章,最适宜朗读理性美的培养。多听配乐朗读,能进步得很快。哲理寓于鲜明的形象中,朗读这类作品,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性之光启迪人的理想,使听众感受到哲理的魅力,欣赏到理性美。
四、“写”中求真,身心俱欢
一个学生不爱写作文,每次写周记,都是两句话:“今天,我和妈妈到外婆家吃饭。吃完饭,我们高高兴兴回家了。”“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秋游,到了中午,我们高高兴兴回家了。”我出了这样一个练笔。题目,让全班同学做:
晚饭后,(表达“我和妈妈回家了”的意思)
同学们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答案:
晚饭后,月色溶溶,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了。
晚饭后,妈妈替我加了外套,用她的半旧自行车带我回家。
晚饭后,在外婆的叮嘱声中,我和妈妈说着话儿回家了。
晚饭后,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回家了。
引导孩子们懂得,同一个意思,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写得很美。
被称为“格式塔法”的理想化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懂得,人的创造活动,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遵循着美的规律的,都是贯穿着理想化的思维方式的。“格式塔法”在语文学习的具体训练上,主要运用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进行补白训练。训练形式很多,如补充诗文的艺术空白,补充省略的内容,可以为故事续写情节,促进学生将对美的向往诉诸笔端。
什么叫“美文”?我的理解是:写真话,现真情,语言美,有个性。写真话,是审美素质培养的基础,特别是审美情趣的培养贵在求“真”。低年级孩子学写日记,写真实的儿童生活,不矫情不做作,童稚多妙语,老师在点评时多赞许,学生就渐渐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是老师喜欢的。一次,我让孩子们写《我最喜欢××》,不少孩子写妈妈、爸爸、外婆、小弟弟、玩具,有一位孩子写《我最喜欢大脸盆》,我让他上讲台读给同学们听,一听这个题目,大家就笑。接下来他写道:“我们家有个红色的大脸盆,脸盆底下画着两条游泳的小金鱼,它们吹着大泡泡,爸爸给我买了两条活的小金鱼,养在大脸盆里,大脸盆是小金鱼的游泳池;我把玩具熊放进大脸盆,大脸盆是玩具熊的洗澡盆;我把小手放进大脸盆,拍水花,大脸盆是我的钢琴架。妈妈说,我小时候,晚上要撒尿,这大脸盆还当过我的尿盆子!我们搬了新房子,有了洁白的洗脸台,妈妈说,大脸盆不用了,要丢掉。我不肯,因为我喜欢大脸盆。”孩子们的小手齐刷刷鼓掌,真情最动人哪!老师积极引导,坚持数年,孩子们写作就不再困难,他们把写作当作心灵的告白,真情的抒发,灵魂的反思,同时,什么是美,什么值得写,他们也渐渐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