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与感悟
【作者】 杨晓明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三小学
【正文】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2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现将自己的一点做法和感悟梳理出来,力争于各位同行共勉。
一、用“情”执教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用情去教,学生才回用情去学。语文课表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爱语文呢?
(一)读语文最关键
一篇朗朗上口的文章孩子们读完一遍就不愿意再读了,会产生厌倦的情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熟悉了,似乎感觉了解内容了,这就要求我们想办法让他们去阅读,设计问题让他们去读。
例如:一年级上册《风姑娘送信》一课,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用拼读音节的方式读,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看生字读,把不认识的字挑出来,然后跟同学交流你是怎么认识它的。
3、再读课文,想一想风姑娘都把信送给了谁?
4、你喜欢谁就是读读谁的那几句话。
5、把整篇课文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你认为他读得好,就表扬他。(出示大拇指)如果他读的不怎么好,就帮帮他。小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调动起来了,也愿意读了。当然,后面我还会让他们比赛读、合作读、评价读等等,整节课就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预设。
(二)和课堂融为一体,饱含深情进课堂
我是一个感性的老师,我会因为《丰碑》中军需处长那单薄的棉衣而落泪,也会因《小珊迪》的诚信而感动,还会因《背影》中的父亲而潸然泪下。我的情绪常常会感染我的学生,当这种情绪在课堂中出现的时候,我是欣喜的,因为他们投入到了学习当中了。记得学习《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在课文的尾声,我播放了歌曲《唱给小萝卜头的歌》,那婉转而伤感的旋律出现在我们耳畔的时候,我们都流泪了,眼前仿佛出现了小萝卜头和蝴蝶的每一个画面。我又恰当的点拨:孩子们,小萝卜头没有看到过监狱大墙外面的天空,没有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读书,更没有见过肯德基、变形金刚,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可是有些同学还不知足,和父母顶嘴、耍脾气,你们说,应该吗?还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记住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鬼子赶出了中国,才有了我们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为小萝卜头一样的英雄们献上崇高的队礼!就这样,整节课我们沉浸在对小萝卜头的同情、敬仰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中。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播放了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然后,出现了丰碑的题目,和纪念碑的图片。然后问:“本文中的丰碑又是谁呢?”在课文结尾处,我出示了军需处长被大学覆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这一段。我点拨:“军需处长是掌管军队军需物资的人,他竟然没有穿棉衣,冻死在树下,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找出了军需处长成为丰碑的原因。我说:“让我们全体起立,为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礼!”我想:只要教师用情去教,就会感染学生,使他们更乐于走进文本,感悟内涵。
二、找出语文课文的“眼”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抓住我“心”的“眼”,然后,在进行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预设,最终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在《小珊迪》这课的备课中,我找到了它的“眼”是动词“跑”,这一个跑字,在课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内容,然后,我围绕这个“跑”设计了教案。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带有“跑”的句子并画下来,反复读读这几句话,你从中能看出什么?学生们读完课文之后,很容易完成这个问题。然后,我问:小珊迪第一次跑要去干什么?他为什么会跑?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一读小珊迪第一次跑的段落。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通过读就解决了。我又问:小珊迪跑了之后,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怀疑变成现实了吗?接着,问:“第二个跑是谁跑的?学生回答:小利比。为什么小利比会跑呢?他跑回来干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一读小利比跑的这部分,然后分角色朗读,我和小利比的对话。在划出小利比拿零钱的动作。就这样在学生读课文之后,我又问:“你从小利比跑回来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会想到小珊迪讲诚信,会对小珊迪肃然起敬。我又问第三次跑出现在哪里?学生说:“出现在小利比的话里。”我问:“小珊迪为了换零钱为什么会跑呢?小利比完全可以照顾受伤的哥哥,为什么要跑回来给我送零钱呢?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那就让我们和课文中的我一起走进小珊迪,去看看病床上的小珊迪吧!”这样,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湿润的,但是,有带着一丝高兴,因为,小利比终于有人照顾了。最后,以齐读:“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结束。
在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课时,我找出了它的“眼”,即: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篇课文围绕这句话共分了四个部分,即:战斗形式、战略方针、战斗打响、战斗胜利,在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录像,然后出示跃进大别山战斗地图,用语音播报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战斗形式,这条路对以后战斗的关键,然后问:战斗形式在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又体现?请你自由读一读。学生们会阅读文本,找出关键词语。第二部分,刘伯承将军部署战略方针和战斗打响一段是本课重点,也是围绕文“眼”的关键,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讨论:刘伯承将军做了哪些战斗部署,用简练的语言从课文中找。学生们通过读书,找出了“进攻、迅速、勇猛”这三个关键词。这样,围绕这三个关键词进入下一段的学习,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完成了刘伯承将军的部署了吗?我们齐读下一段,找出跟上面3个关键词相对应的句子。学生通过读、合作、讨论,整理出了这部分完成了战略部署。实际上这两部分是因果关系。也是课文中重点。最后,我设计了问题:1、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2、每一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悟。
以上是我简单的对文“眼”的阐述,我觉得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眼”的,就要我们擦亮眼睛去找。它会永远发光。
三、恰当的导语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我觉得一节好课,开头很关键,熟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常常会为设计一个好的导语绞尽脑汁。
1、设疑法,例如:猜谜语、听歌曲设疑等等,就拿《风姑娘送信》一课来说,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美丽的姑娘,然后说:“这个姑娘真漂亮,一到秋天送信忙,她要把信送哪里?松鼠燕子都在忙。然后说,我们学习的是哪篇课文呢?
2、质疑法,我常常先写出课题,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疑问进行质疑,这时,我会把他们的问题梳理在大屏幕上,说:这节课就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学生高兴了,也愿意学习了。我又会表扬他们:“你们真棒,都能找到课文的关键问题了。”
3、抒情法,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抒情法导入,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手术台,怎么会成为阵地呢?如果,把手术台放在阵地上,你会怎么样?医生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压力呢?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4、音乐导入:在学习《明珠回归》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播放了《春天的故事》引出了这篇课文,然后激情的说:同学们,这个老人为香港的回归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和期盼,然而他并没有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香港吧!
5、先声夺人导入,即:课文朗读录音入手,我常常是把自己的朗读录制下来,播放给学生听。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它的内涵,你会品尝到无限的快乐,我的感悟和发现还有很多,最大的感悟就是用心、用情去完成它。
一、用“情”执教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用情去教,学生才回用情去学。语文课表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爱语文呢?
(一)读语文最关键
一篇朗朗上口的文章孩子们读完一遍就不愿意再读了,会产生厌倦的情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熟悉了,似乎感觉了解内容了,这就要求我们想办法让他们去阅读,设计问题让他们去读。
例如:一年级上册《风姑娘送信》一课,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用拼读音节的方式读,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看生字读,把不认识的字挑出来,然后跟同学交流你是怎么认识它的。
3、再读课文,想一想风姑娘都把信送给了谁?
4、你喜欢谁就是读读谁的那几句话。
5、把整篇课文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你认为他读得好,就表扬他。(出示大拇指)如果他读的不怎么好,就帮帮他。小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调动起来了,也愿意读了。当然,后面我还会让他们比赛读、合作读、评价读等等,整节课就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预设。
(二)和课堂融为一体,饱含深情进课堂
我是一个感性的老师,我会因为《丰碑》中军需处长那单薄的棉衣而落泪,也会因《小珊迪》的诚信而感动,还会因《背影》中的父亲而潸然泪下。我的情绪常常会感染我的学生,当这种情绪在课堂中出现的时候,我是欣喜的,因为他们投入到了学习当中了。记得学习《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在课文的尾声,我播放了歌曲《唱给小萝卜头的歌》,那婉转而伤感的旋律出现在我们耳畔的时候,我们都流泪了,眼前仿佛出现了小萝卜头和蝴蝶的每一个画面。我又恰当的点拨:孩子们,小萝卜头没有看到过监狱大墙外面的天空,没有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读书,更没有见过肯德基、变形金刚,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可是有些同学还不知足,和父母顶嘴、耍脾气,你们说,应该吗?还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记住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鬼子赶出了中国,才有了我们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为小萝卜头一样的英雄们献上崇高的队礼!就这样,整节课我们沉浸在对小萝卜头的同情、敬仰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中。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播放了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然后,出现了丰碑的题目,和纪念碑的图片。然后问:“本文中的丰碑又是谁呢?”在课文结尾处,我出示了军需处长被大学覆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这一段。我点拨:“军需处长是掌管军队军需物资的人,他竟然没有穿棉衣,冻死在树下,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找出了军需处长成为丰碑的原因。我说:“让我们全体起立,为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礼!”我想:只要教师用情去教,就会感染学生,使他们更乐于走进文本,感悟内涵。
二、找出语文课文的“眼”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抓住我“心”的“眼”,然后,在进行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预设,最终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在《小珊迪》这课的备课中,我找到了它的“眼”是动词“跑”,这一个跑字,在课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内容,然后,我围绕这个“跑”设计了教案。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带有“跑”的句子并画下来,反复读读这几句话,你从中能看出什么?学生们读完课文之后,很容易完成这个问题。然后,我问:小珊迪第一次跑要去干什么?他为什么会跑?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一读小珊迪第一次跑的段落。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通过读就解决了。我又问:小珊迪跑了之后,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怀疑变成现实了吗?接着,问:“第二个跑是谁跑的?学生回答:小利比。为什么小利比会跑呢?他跑回来干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一读小利比跑的这部分,然后分角色朗读,我和小利比的对话。在划出小利比拿零钱的动作。就这样在学生读课文之后,我又问:“你从小利比跑回来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会想到小珊迪讲诚信,会对小珊迪肃然起敬。我又问第三次跑出现在哪里?学生说:“出现在小利比的话里。”我问:“小珊迪为了换零钱为什么会跑呢?小利比完全可以照顾受伤的哥哥,为什么要跑回来给我送零钱呢?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那就让我们和课文中的我一起走进小珊迪,去看看病床上的小珊迪吧!”这样,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湿润的,但是,有带着一丝高兴,因为,小利比终于有人照顾了。最后,以齐读:“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结束。
在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课时,我找出了它的“眼”,即: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篇课文围绕这句话共分了四个部分,即:战斗形式、战略方针、战斗打响、战斗胜利,在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录像,然后出示跃进大别山战斗地图,用语音播报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战斗形式,这条路对以后战斗的关键,然后问:战斗形式在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又体现?请你自由读一读。学生们会阅读文本,找出关键词语。第二部分,刘伯承将军部署战略方针和战斗打响一段是本课重点,也是围绕文“眼”的关键,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讨论:刘伯承将军做了哪些战斗部署,用简练的语言从课文中找。学生们通过读书,找出了“进攻、迅速、勇猛”这三个关键词。这样,围绕这三个关键词进入下一段的学习,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完成了刘伯承将军的部署了吗?我们齐读下一段,找出跟上面3个关键词相对应的句子。学生通过读、合作、讨论,整理出了这部分完成了战略部署。实际上这两部分是因果关系。也是课文中重点。最后,我设计了问题:1、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2、每一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悟。
以上是我简单的对文“眼”的阐述,我觉得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眼”的,就要我们擦亮眼睛去找。它会永远发光。
三、恰当的导语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我觉得一节好课,开头很关键,熟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常常会为设计一个好的导语绞尽脑汁。
1、设疑法,例如:猜谜语、听歌曲设疑等等,就拿《风姑娘送信》一课来说,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美丽的姑娘,然后说:“这个姑娘真漂亮,一到秋天送信忙,她要把信送哪里?松鼠燕子都在忙。然后说,我们学习的是哪篇课文呢?
2、质疑法,我常常先写出课题,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疑问进行质疑,这时,我会把他们的问题梳理在大屏幕上,说:这节课就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学生高兴了,也愿意学习了。我又会表扬他们:“你们真棒,都能找到课文的关键问题了。”
3、抒情法,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抒情法导入,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手术台,怎么会成为阵地呢?如果,把手术台放在阵地上,你会怎么样?医生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压力呢?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4、音乐导入:在学习《明珠回归》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播放了《春天的故事》引出了这篇课文,然后激情的说:同学们,这个老人为香港的回归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和期盼,然而他并没有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香港吧!
5、先声夺人导入,即:课文朗读录音入手,我常常是把自己的朗读录制下来,播放给学生听。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它的内涵,你会品尝到无限的快乐,我的感悟和发现还有很多,最大的感悟就是用心、用情去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