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观沧海》看古诗的教学
【作者】 周仕博
【机构】 贵州省兴仁市屯脚镇屯脚中学
【正文】【摘 要】 《观沧海》是一首可读性很强的古代诗歌,三国时期曹操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的身上看出如何学习古代诗歌:一是把握历史背景,抓住诗人写作目的;二是反复朗诵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三是探究诗歌内容、深入诗人内心;四是探研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关键词】 抓住;感受探究深入探研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七年级的一首可读性很强的古代诗歌,作者曹操作为三国时期著名人士,历史对其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有称之为英雄的,也有称之为枭雄的,其实除了这些评价外,曹操的过人之处,还体现在文学造诣上,素有东汉文学家之称,擅长诗歌和散文,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
今天,我主要想与大家共勉的是从《观沧海》看古诗的教学。曹操的代表作《观沧海》是诗人北伐乌桓,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写下的一篇表现诗人统一中国的博大胸怀的篇章,他以奇妙的景物为背景,靠丰富的想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从这篇文章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把握历史背景,抓住诗人写作目的
古诗词的学习,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异常困难,他们不了解历史,当然就不理解诗人的创作,更不理解诗歌要表现的内容。对诗歌的理解仅停留在诗歌的字面意思上,无法理解诗的意境。教师要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完成对诗的理解。教师就要深挖教材,查阅资料,整理归纳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特征,帮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走进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体验作者的感悟;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进入新课的教学后,教师就可整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把握诗歌的写作意图。以《观沧海》来看,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诗人,认识时代,了解意图。“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吗?所谓“三国”是指东汉时期的哪三国?三国是怎样形成的?三国的国君分别是谁?其中魏国的社会环境如何?魏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为何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是如何评价此人的?从评价中可看出此人有什么理想和报负?我们又将如何评价此人?”针对这几个问题,经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讨论、交流,学生对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诗的“魂”也就会随着学生对诗人的了解而逐步深入大脑。
二、反复朗诵诗歌,感受诗歌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重点就是要读,只有不愿其烦的读,才能领会到诗歌的內涵,才能深入体会到诗人所能传达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更了解诗人、懂诗人。所以,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是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传达的表达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在《观沧海》的朗读中,学生从一个“观”读出了诗人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居高临下,让万物尽收眼底情怀,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一个“若”读出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包容于大海之中的奇妙想像,同时也道出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和如大海一样浩渺无边的胸襟和容日月、星汉一样的博大胸怀。
三、探究诗歌内容、深入诗人内心
古诗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诗歌内容的探究,很多时候,我们对诗的理解仅停留在对文意的疏通上,忽视了诗歌通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及虚幻的想象等来展现诗人的某种思想、信念及生活态度的特大功用。《观沧海》从文意上看是诗人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上,看到远处海水浩荡,山岛矗立;近处树木丛生,草木繁茂;秋风中海浪汹涌;想象中日月的运行、星汉的灿烂好像是从浩淼的大海中出发和产生出来;最后诗人还为自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而感到庆幸,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诗的意境实是作者通过沧海写自己博大的胸怀,抒发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观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把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范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读其诗识其人。
四、探研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学习诗歌,还要学习写作方法,许多人想写诗,可总是无从下笔,不知该写什么,该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生活态度;有感触而不知如何抒发,是众多诗歌爱好者,更是学生学习写诗的难点,因此,学习诗歌,既要学习诗人是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诗歌内容,如何表现文章主题的,更要学习写作方法这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观沧海》一文,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文章先总后分的写法,由“观”导出分写各种景物;其次是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将自己的宏伟抱负,博大胸怀融会到写景之中,借沧海的情状表现出来;再次是文章虚实结合的运用,诗人极目所望的山岛、洪波、树木、百草,都是实实在在的景物,紧接着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却又是诗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这种结合将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情怀作尽情展现;最后动静结合,诗人写实景的过程中,以动衬静,描绘大海一幅广阔无垠、波澜壮阔的景象,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士情怀。
总之,古诗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弄清自己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学什么的问题,再来组织教学,牢牢抓住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备”和“教”,我想:学生一定会知道自己学古诗该学什么,就全然明白了,教师的古诗教学也就成功了。
作者简介:周仕博,男,汉族,生于1971年11月,贵州省兴仁市屯脚镇人士,1993年7月毕业于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1月参加工作,2005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教于兴仁市屯脚镇屯脚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 抓住;感受探究深入探研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七年级的一首可读性很强的古代诗歌,作者曹操作为三国时期著名人士,历史对其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有称之为英雄的,也有称之为枭雄的,其实除了这些评价外,曹操的过人之处,还体现在文学造诣上,素有东汉文学家之称,擅长诗歌和散文,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
今天,我主要想与大家共勉的是从《观沧海》看古诗的教学。曹操的代表作《观沧海》是诗人北伐乌桓,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写下的一篇表现诗人统一中国的博大胸怀的篇章,他以奇妙的景物为背景,靠丰富的想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从这篇文章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把握历史背景,抓住诗人写作目的
古诗词的学习,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异常困难,他们不了解历史,当然就不理解诗人的创作,更不理解诗歌要表现的内容。对诗歌的理解仅停留在诗歌的字面意思上,无法理解诗的意境。教师要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完成对诗的理解。教师就要深挖教材,查阅资料,整理归纳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特征,帮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走进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体验作者的感悟;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进入新课的教学后,教师就可整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把握诗歌的写作意图。以《观沧海》来看,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诗人,认识时代,了解意图。“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吗?所谓“三国”是指东汉时期的哪三国?三国是怎样形成的?三国的国君分别是谁?其中魏国的社会环境如何?魏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为何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是如何评价此人的?从评价中可看出此人有什么理想和报负?我们又将如何评价此人?”针对这几个问题,经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讨论、交流,学生对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诗的“魂”也就会随着学生对诗人的了解而逐步深入大脑。
二、反复朗诵诗歌,感受诗歌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重点就是要读,只有不愿其烦的读,才能领会到诗歌的內涵,才能深入体会到诗人所能传达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更了解诗人、懂诗人。所以,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是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传达的表达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在《观沧海》的朗读中,学生从一个“观”读出了诗人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居高临下,让万物尽收眼底情怀,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一个“若”读出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包容于大海之中的奇妙想像,同时也道出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和如大海一样浩渺无边的胸襟和容日月、星汉一样的博大胸怀。
三、探究诗歌内容、深入诗人内心
古诗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诗歌内容的探究,很多时候,我们对诗的理解仅停留在对文意的疏通上,忽视了诗歌通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及虚幻的想象等来展现诗人的某种思想、信念及生活态度的特大功用。《观沧海》从文意上看是诗人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上,看到远处海水浩荡,山岛矗立;近处树木丛生,草木繁茂;秋风中海浪汹涌;想象中日月的运行、星汉的灿烂好像是从浩淼的大海中出发和产生出来;最后诗人还为自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而感到庆幸,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诗的意境实是作者通过沧海写自己博大的胸怀,抒发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观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把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范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读其诗识其人。
四、探研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学习诗歌,还要学习写作方法,许多人想写诗,可总是无从下笔,不知该写什么,该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生活态度;有感触而不知如何抒发,是众多诗歌爱好者,更是学生学习写诗的难点,因此,学习诗歌,既要学习诗人是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诗歌内容,如何表现文章主题的,更要学习写作方法这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观沧海》一文,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文章先总后分的写法,由“观”导出分写各种景物;其次是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将自己的宏伟抱负,博大胸怀融会到写景之中,借沧海的情状表现出来;再次是文章虚实结合的运用,诗人极目所望的山岛、洪波、树木、百草,都是实实在在的景物,紧接着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却又是诗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这种结合将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情怀作尽情展现;最后动静结合,诗人写实景的过程中,以动衬静,描绘大海一幅广阔无垠、波澜壮阔的景象,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士情怀。
总之,古诗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弄清自己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学什么的问题,再来组织教学,牢牢抓住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备”和“教”,我想:学生一定会知道自己学古诗该学什么,就全然明白了,教师的古诗教学也就成功了。
作者简介:周仕博,男,汉族,生于1971年11月,贵州省兴仁市屯脚镇人士,1993年7月毕业于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1月参加工作,2005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教于兴仁市屯脚镇屯脚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