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汉语文朗读指导
【作者】 切壮措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河秀逸夫学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朗读;方法;汉语文;指导
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汉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朗读应当目的明确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朗读的要求各有侧重点,在才开始学习朗读时,应该学习用普通话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接着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制定朗读目标,在初读、第二次读、品味性读等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在不同阶段,朗读目标不同,进行朗读的技巧也不同。
二、恰当的朗读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朗读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将热爱朗读。有了朗读的兴趣就会使得课堂中朗读声不断,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含义,朗读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朗读是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理解文章,在朗读中有所领悟。朗读有不同的分类,按声音大小,分为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根据读的快慢,分为浏览、略读以及精读等。教师应该根据课本需求以及教学方针的不同,避免学生为朗读而朗读,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引,例如,教师可以进行范读,给学生做个好榜样,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朗读训练。在遇到会话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又或者在学习气势磅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进行齐读,以表现气势磅礴之态。
三、提高朗读的有效方法
(一)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二)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安排和进行朗读训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汉语文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着重从汉语文的角度进行,而无需从艺术的角度(如表情、表演等方面)去要求。从汉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1.要把字音读准;2.要把词形象化;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4.要把握整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其次,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小学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汉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朗读;方法;汉语文;指导
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汉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朗读应当目的明确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朗读的要求各有侧重点,在才开始学习朗读时,应该学习用普通话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接着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制定朗读目标,在初读、第二次读、品味性读等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在不同阶段,朗读目标不同,进行朗读的技巧也不同。
二、恰当的朗读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朗读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将热爱朗读。有了朗读的兴趣就会使得课堂中朗读声不断,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含义,朗读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朗读是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理解文章,在朗读中有所领悟。朗读有不同的分类,按声音大小,分为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根据读的快慢,分为浏览、略读以及精读等。教师应该根据课本需求以及教学方针的不同,避免学生为朗读而朗读,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引,例如,教师可以进行范读,给学生做个好榜样,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朗读训练。在遇到会话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又或者在学习气势磅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进行齐读,以表现气势磅礴之态。
三、提高朗读的有效方法
(一)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二)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安排和进行朗读训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汉语文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着重从汉语文的角度进行,而无需从艺术的角度(如表情、表演等方面)去要求。从汉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1.要把字音读准;2.要把词形象化;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4.要把握整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其次,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小学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汉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