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作者】 张 欣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泰安学校
【正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为主,因此是单向的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多数是被动的接受。如今国家为了学生的发展,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从导学入手,学是主体,导是关键。学法指导贵在导。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关键取决于教师一定要在导上下点功夫。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学生能学会的自己学,探究之后仍不解的老师再教。
那么老师导什么,如何导?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导目标
教师要导出明确的学习方向,面对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一堂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总目标。在课的进行中也应适当提些分目标。这样,学生始终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就不会“迷失方向。”如学习《秋天的怀念》时,可定总目标为: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的特点。在文章研读分析时学生找到细节描写还不行,更要设定分目标: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最后再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题:感受爱的存在,学会感恩。这样,总目标通过分目标便得到很好的收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导目标过程又应该逐渐发展为引导学生确定自我的学习目标的过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不同学习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指导。
二、导情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赏识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1、故事诱奇
教学前,可通过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铺下情感基石,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前,可先讲述茅以升少年时看桥立志的故事,吸引学生,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中国石拱桥。
2、画面会情
在教学中,使用简笔画、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等方法,再现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先出示世界著名桥梁的画面,让学生领会桥的神奇与美丽。
3、音乐烘情
音乐是神奇的,它能开发人的情商、智商。在教学中,适时配以一定的音响,烘托情感,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更浓,学习目标更易达成。如教学《黄河颂》时,直接配乐朗诵,学生练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悟作者对黄河精神的赞颂。
4、活动激情
学生很乐于表现自我,那就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或教学后,可采用一定的活动(如:朗诵、表演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巩固、升华、外现,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从而渲染情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导学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本课或本节内容的写法,让他们学会自己阅读,自己分析。
导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学习者、环境而定。如:互助学习法;读、想、议法等等。就一篇文章而言,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学习:
1、粗读浏览感知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快速地,粗略地读,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结构等。如《春》通过粗读,可感知五幅春景图,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式。
2、细读圈点勾画
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细读,深入了解文章。如《春》,可用“——”画出细致描绘春景特点的关键词句,从而感受到春景的勃勃生机。
3、精读思考理解
即对圈画出的重点词句进行细致阅读,深入理解。如学习《春》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三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4、品读体会入境
即通过品析、朗读,进入语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共鸣,体会语言的内涵。如学习《春》第6自然段时,可采用配乐朗读,品析,从而进入情境:似乎就是这样的雨天,我们就是那小路上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首先从导学入手,学是主体,导是关键。学法指导贵在导。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关键取决于教师一定要在导上下点功夫。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学生能学会的自己学,探究之后仍不解的老师再教。
那么老师导什么,如何导?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导目标
教师要导出明确的学习方向,面对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一堂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总目标。在课的进行中也应适当提些分目标。这样,学生始终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就不会“迷失方向。”如学习《秋天的怀念》时,可定总目标为: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的特点。在文章研读分析时学生找到细节描写还不行,更要设定分目标: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最后再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题:感受爱的存在,学会感恩。这样,总目标通过分目标便得到很好的收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导目标过程又应该逐渐发展为引导学生确定自我的学习目标的过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不同学习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指导。
二、导情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赏识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1、故事诱奇
教学前,可通过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铺下情感基石,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前,可先讲述茅以升少年时看桥立志的故事,吸引学生,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中国石拱桥。
2、画面会情
在教学中,使用简笔画、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等方法,再现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先出示世界著名桥梁的画面,让学生领会桥的神奇与美丽。
3、音乐烘情
音乐是神奇的,它能开发人的情商、智商。在教学中,适时配以一定的音响,烘托情感,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更浓,学习目标更易达成。如教学《黄河颂》时,直接配乐朗诵,学生练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悟作者对黄河精神的赞颂。
4、活动激情
学生很乐于表现自我,那就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或教学后,可采用一定的活动(如:朗诵、表演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巩固、升华、外现,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从而渲染情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导学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本课或本节内容的写法,让他们学会自己阅读,自己分析。
导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学习者、环境而定。如:互助学习法;读、想、议法等等。就一篇文章而言,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学习:
1、粗读浏览感知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快速地,粗略地读,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结构等。如《春》通过粗读,可感知五幅春景图,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式。
2、细读圈点勾画
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细读,深入了解文章。如《春》,可用“——”画出细致描绘春景特点的关键词句,从而感受到春景的勃勃生机。
3、精读思考理解
即对圈画出的重点词句进行细致阅读,深入理解。如学习《春》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三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4、品读体会入境
即通过品析、朗读,进入语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共鸣,体会语言的内涵。如学习《春》第6自然段时,可采用配乐朗读,品析,从而进入情境:似乎就是这样的雨天,我们就是那小路上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