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打破校际自封壁垒 增强区域研修功能——小学数学“研训导一体化”区域研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林 芬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  【摘 要】 聚焦主题研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课例研究一卷入互动一反思跟进”的路径直指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区域研修功能,打破校际自封壁垒,实现教师全员卷入式教学研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聚焦问题,实现研训教师的自主建构,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与指导力量有机融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构建小学数学“研训导一体化“区域研训的活动模式,打造区域研训新样态。
  【关键词】 聚焦主题;研训导一体化;课例研究;架构与实践;专业发展

  为了探寻出一种正确有效的区域性研训模式,提高研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笔者所在区小学教研室提出了“聚焦主题研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研训导一体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的研训模式,主要以“区域教研”为途径,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研训导一体化”平台,加强区域研修功能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区域研修打破了校际自封壁垒,实现教师全员卷入式教学研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聚焦问题,通过“课例研究一卷入互动一反思跟进”的路径直指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建构有效促进了教师群体间分享教学经验和智慧,让散落于教师个体或经验的零星的体会汇聚成群,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被一线教师真正接受,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实践行为。
  一、聚焦主题,“研训导一体化”研训模式的架构
  笔者所在区域教师教育存在诸多困境,我们通过下校课堂观察、校本教研、教学视导、基地校挂职、综合访谈交流与问卷分析,发现以往的研训存在六大痼疾:研训理论脱离实际;研训主题模糊不明;研训实践蜻蜓点水;研训过程孤立脱节;研训方式单一单向;研训主体弱化忽略。综上所示,教师研训效果与研训常态,是教师培训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研训效果如何,更重要地体现为教师教学问题的解决程度,聚焦主题,开展主题式研训活动是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痼疾,笔者所在区域教研室尝试以聚焦主题研训引领,以课例为载体,提出围绕小学数学的研究项目主题“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化教研问题有:如何聚焦课例,深度解读教材?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如何构建深度教学的课堂?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基于如上问题群,以“研训导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模式”为抓手,聚焦主题研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培训提升理论储备,课题研究直面课堂真问题,教研落实教学实践,尝试将学科培训、学科教研、学科科研融为一体,积极构建课程化区域教研体系。具体运作模式如图。








  二、聚焦主题,“研训导一体化”研训模式的实践
  区域教师从富于挑战性的实践研究中寻找光亮、动力、点位,开展共同体研训,聚焦培训载体、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研训导一体的研训模式激扬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创生力,创享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智慧与情感力量。
  (一)聚焦培训载体,构筑智慧高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借助专家指导,赢得智慧引领。然而,当今一些教科研业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大多属于传经送宝型的“经验培训”——或疏通教材,或讲授教法,目的是为了让教师适应学科教学——就具体的教学内容教给教师如何做、怎样教,而缺少必要的理论引导,只管授“鱼”而不重授“渔”。这样的教师培训虽实用,立竿见影,但容易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渐行渐远,同时在教师心目中种下理论无用之念。
  培训室制定培训内容,紧扣区级“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研主题,组织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例研究或案例分析为基础,以系统学习、解读教材为源,更新理念,丰富经验,学习课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培训形式多样化:专家讲座、学员同课异构或同课同构、专家与学员议课辩课、开展数学沙龙等。
  1.理论引领。专家的讲座要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主要针对教材分析、关键问题、练习设计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解读教材。联系各领域典型性课例,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数学知识,力求揭示数学知识背后所隐藏的“道理”,理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梳理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明确其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引领学员对教材进行领会性、联系性、探究性、反思性、拓展性解读,将教材读“厚”,教学做“薄”,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浅出执行,也可通过对学术专著(学术论文)阅读、交流、分享,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课例研磨。例如:在“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教研系列活动中,所采用的教研活动方式是专题培训、区域教研、学校跟进相结合,并通过课堂模拟、现场点评、课堂观察、优课竞技等形式,促进教师生成教育实践智慧。据此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有:数学教材全员培训;各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本体性知识专题培训(知名专家指导);青年教师课标解读(知名专家指导)、名师与学员同课异构、学员与学员同课异构等。通过教材研读、片段展示、课堂打磨、反思修正,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
  3.数学沙龙。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也可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或问题,谈感悟、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这种真切开放的交流方式给教师带来的是最直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启迪。
  从课例研修出发,通过理论凝练,再建构新的课例,贯穿其中的是课例:以课例为研修活动的载体,以课例为研修成果的表达。而隐含在课例背后的,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
  (二)聚焦课题研究,驱动课堂实效
  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的小问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注重实用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放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进教师、贴进工作实际的田野研究。一线教师在从事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这个载体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提升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的成长离不开课题研究,聚焦主题,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展开研究)——解决问题(上升到一定理论程度)——专业成长、成熟(形成成果)”。教育科研就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研究问题为中心、以分析问题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做课题的前提要先确定研究问题的“域”——边界,明了问题的性质、特点、现状、制约问题解决的因素等,围绕问题聚焦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思考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方法。
  如此,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载体,以“课题”为抓手,形成一个有机组合,深化“研训导一体化”教师发展模式,基于问题精准选题,聚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引领教师开展研究,力求让教育科研成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力。
  (三)聚焦课例研究,引领课堂升级
  聚焦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课堂教学。在日常下校听课时,我们总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教学时效性差。究其原因还是教材解读能力不强。“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区小教室将聚焦区级教研主题“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直面现阶段存在的教学真问题,扎实稳妥地开展专项教学研讨工作。
  针对教师教研活动参与互动率低、感受肤浅的现状,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室积极构建“卷入式”区级小学数学学科教研模式。“卷入式”教研模式倡导人人参与,追求“体验式”互动,强调“我”的在场,崇尚“同伴、互助、研究、对话、成长”等关键词。例如:在“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次系列研讨活动中,我们围绕《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与反思》主题开展课例实证研究。老师们借助观察量表,对执教者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进行课堂观察,课后,采用卷入式研讨模式,随机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分别从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40分钟数学学习“脑电图”观察表、提问的问题类型和层次等维度进行研讨,并通过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与反思,对比分析达成共识,最后对整个教学设想和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这样一来,即使是课前没有对该课进行过研究的教师,也不至于一无所知,而是能带着感悟来听课,能带着思想来辩课。最后,名师对本堂课进行评价。
  例如,在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技能练兵”系列活动中,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为例,围绕“片段教学——教材解读——观课评课”三个环节,活动采用“卷入式”教研模式,现场随机抽取两名教师进行片段展示,不同版本教材解读讲座,观看新教师考核课视频,现场抽取两名教师进行评课。既有理论指引又有实践体悟,既有经典分析又有草根突破,从一节课实现到一类课的理解和突破。互评互议,名师点拨,评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聚焦核心话题,二是名师不时地调整、小结和追问,将话题引向深人。通过片段模拟展示,同课异评、多人交流碰撞中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在对比不同的教学行为中明晰其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卷入式”教研,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开拓了教研的新模式,做到全体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真实卷入,互促互进。每一次研讨课后,大家都要进行真诚,热烈的议论与发言,在共同探究中感悟新的想法、新的理念。在“观课议教”活动中,大家更懂得了怎样去设计、评价一节数学课,怎么去全面分析教学中的“得”与评价“失”,怎么去悟“道”。
  课例研究植根于实践的土壤,所探讨的问题皆源自于真实的教学情境,有着较普遍的代表性,对这些问题作深入地研究,将有益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坚持案例研究“用心观察——发现问题——深入反思——形成理论”的基本流程,注重“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练就一双慧眼,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使每一次教研成为发现之旅,收获之旅。
  研训模式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外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来进行研究,实现研训教师的自主建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构建小学数学“研训导一体化”区域研训的活动模式,打造区域研训新样态。
  [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立项课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研训导一体化”建设研究》(编号JZ19017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康东鹏.“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0):40-41.
  [2]陈沸溶.“主题引领·三阶五环”教师研训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