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作者】 周廷华
【机构】 贵州省思南县第八中学
【正文】 【摘 要】 近年的高考恰处在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从历史课改的角度分析历史高考复习的走向和对策,是广大一线师生应该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就从高三历史复习中,亟待借鉴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务实基础,开拓创新,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等方面作出分析,以提高备考实效。
【关键词】 高中历史;复习课;有效性;方法
每年的高考都稳中有变,变中求新。近几年的高考恰处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之际,新课改的实验、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运用正带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向新课程标准方向靠拢,由此,要提升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实效,必须关注新课程改革。
一、渗透课标理念,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确立专题复习体系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内容体系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为学习模块和专题,即在初中形成了系统的清晰的通史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进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的专题内容学习。学习模块好比树干,学习专题好比树枝,学习内容好比树叶,三者密切相连。在深入理解模块、专题的基础上,辐射相关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以树干、树枝带动树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棵树的知识网,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而且知识系统更合理新颖。其实,新课程给我们提供的是思路,旧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是载体,将二者有机契合就是创新。正是因为主干性、基础性、专题性特点,多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以小专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往往与新课程所列的专题吻合,于是决定了复习备考在抓基础的同时,必须充分分析和把握高考历史考查专题性的特征,突出历史专题复习,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单元、专题进行中心的设计。笔者在备考中结合新课标的体系,对“两次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作了这样的重组:在经济文明史专题体系下设“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的小专题,内容包括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步履维艰等。确立专题体系内容后,再以旧教材的内容为主体,按单元顺序对这些重大史实进行逐个的讲解与分析,以进一步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
二、渗透课标理念,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问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它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的内容,也有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如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近代、现代贯通起来,就展现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这样来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思路就豁然开朗了。中外关联的试题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也有经常出现,如2014年陕西高考文综高考卷的第40题,就是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一道高考题:列举了三则材料,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恩格斯对“历史前提”的认识。……此题围绕中外资本主义发展史焦点设问,很有现实意义,横向纵向的跨度很大,贯通了中外古今,综合了历史学科一系列相关内容。
三、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把握材料取舍,进一步活化教材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关注学术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反复研读新旧教材,对比其中的变化,不能“另起炉灶”,即不能丢开旧教材完全跟着新教材走,切忌将新教材的所有新材料都提供给学生,无谓加重学生负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新教材中获取一种启迪。新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对旧教材中很多小字内容演变为新课程教材必须掌握的大字内容,也呈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论断,譬如增加插图、材料、史料、探究与学习等等,这些方面要特别关注。在高考历史备考中,复习仍以旧教材为本,但不能忽视新课程的显著变化,把握方向,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与社会焦点(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经常是文综高考试题的切人点,高考复习要适度关注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对一些枝节的非主干内容也要有区别的避重就轻,该舍弃的就舍弃。材料取舍需要我们历史教师修好“内功”,即熟悉并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诸如政治制度、社会改革、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和科技文化等主干知识进行适度拓宽,而对农民战争、文革、民族解放运动等非主干知识可进行必要的淡化处理。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三历史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以“文明史观”贯穿复习进程,引用新教科书的某些史料来优化练习,切实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备考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开祥.漫谈历史复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8(11)
[2]冯德文.高三历史复习课如何制订和落实教学目标[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8)
【关键词】 高中历史;复习课;有效性;方法
每年的高考都稳中有变,变中求新。近几年的高考恰处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之际,新课改的实验、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运用正带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向新课程标准方向靠拢,由此,要提升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实效,必须关注新课程改革。
一、渗透课标理念,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确立专题复习体系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内容体系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为学习模块和专题,即在初中形成了系统的清晰的通史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进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的专题内容学习。学习模块好比树干,学习专题好比树枝,学习内容好比树叶,三者密切相连。在深入理解模块、专题的基础上,辐射相关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以树干、树枝带动树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棵树的知识网,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而且知识系统更合理新颖。其实,新课程给我们提供的是思路,旧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是载体,将二者有机契合就是创新。正是因为主干性、基础性、专题性特点,多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以小专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往往与新课程所列的专题吻合,于是决定了复习备考在抓基础的同时,必须充分分析和把握高考历史考查专题性的特征,突出历史专题复习,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单元、专题进行中心的设计。笔者在备考中结合新课标的体系,对“两次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作了这样的重组:在经济文明史专题体系下设“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的小专题,内容包括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步履维艰等。确立专题体系内容后,再以旧教材的内容为主体,按单元顺序对这些重大史实进行逐个的讲解与分析,以进一步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
二、渗透课标理念,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问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它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的内容,也有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如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近代、现代贯通起来,就展现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这样来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思路就豁然开朗了。中外关联的试题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也有经常出现,如2014年陕西高考文综高考卷的第40题,就是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一道高考题:列举了三则材料,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恩格斯对“历史前提”的认识。……此题围绕中外资本主义发展史焦点设问,很有现实意义,横向纵向的跨度很大,贯通了中外古今,综合了历史学科一系列相关内容。
三、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把握材料取舍,进一步活化教材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关注学术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反复研读新旧教材,对比其中的变化,不能“另起炉灶”,即不能丢开旧教材完全跟着新教材走,切忌将新教材的所有新材料都提供给学生,无谓加重学生负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新教材中获取一种启迪。新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对旧教材中很多小字内容演变为新课程教材必须掌握的大字内容,也呈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论断,譬如增加插图、材料、史料、探究与学习等等,这些方面要特别关注。在高考历史备考中,复习仍以旧教材为本,但不能忽视新课程的显著变化,把握方向,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与社会焦点(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经常是文综高考试题的切人点,高考复习要适度关注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对一些枝节的非主干内容也要有区别的避重就轻,该舍弃的就舍弃。材料取舍需要我们历史教师修好“内功”,即熟悉并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诸如政治制度、社会改革、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和科技文化等主干知识进行适度拓宽,而对农民战争、文革、民族解放运动等非主干知识可进行必要的淡化处理。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三历史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以“文明史观”贯穿复习进程,引用新教科书的某些史料来优化练习,切实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备考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开祥.漫谈历史复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8(11)
[2]冯德文.高三历史复习课如何制订和落实教学目标[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