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质量
【作者】 韦宝雄
【机构】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下考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质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把握动手操作时机,做好定向指导作用,定好动手操作的问题要求,深挖操作材料思维容量,抽象出数学结论等,才能确保学生动手操作的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操作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实践操作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质量?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改变动手操作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课学生缺乏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新,巧用媒体技术设计各种新颖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打电话》内容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媒体图片拖动功能进行操作、体验,来演示不同的方案,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整个打电话的过程,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动手实践的操作质量。
二、把握动手操作时机,提高课堂动手操作质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时机。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内容时,我以问题情境为载体,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以认知冲突为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感觉200米太长了,不容易操作,我就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说出:用5米、10米、20米……试试。教师提出动手操作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摆一摆等形式来合作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去引导、去帮助学生梳理。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利用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假如1000米、2000米……呢,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脱口而出。我看时机成熟,便回到课堂伊始的猜测,最后根据规律来验证结果。提高课堂动手操作质量。
三、做好动手实践操作的定向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的定向指导环节,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并及时加以点拨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她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展示的成果五花八门:3+3+4+4+2;5+5+4+6;
7+7+5+7+4; 6+2+6+6+8;……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很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中做明确的定向指导。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做好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定向指导非常关键。
四、定好学生动手操作的问题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需将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一致。例如,课堂上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②如果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圆片和剪刀,引导学生剪拼,自主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共同探索出了长方形和圆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圆的面积大小等;变了的有: 圆的形状、长方形的周长等……学生思维的火花爆发了出来。除了能对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等,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五、优化操作活动,深挖操作材料的思维容量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精选操作材料的前提下,必须深挖每一种操作材料的价值,让它最大限度的为发展学生思维服务。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三(2)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他让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的纸,课上,师:“请你们把正方形的纸上下对折,再对折,涂出其中的一份,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结果都完全一样。有了借鉴,我在上三(1)班同一个内容时,是这样做的,师:“你能通过动手操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吗?并把其中的一份涂色上颜色,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学生的答案却是好几种,课堂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深挖操作材料思维容量,对学生操作活动优化,提高了动手操作质量。
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实践之后,教师应注重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小棒摆图形,最多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还剩几根?然后根据自己所摆的图形,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又让学生上前面摆图形,有个学生用4根小棒摆了一个正方形,在他没有摆完时,教师让其他学生猜想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学生猜想出可能剩下1、2、3根小棒?教师又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剩下的不可能是4根以上,因为那样就可以继续摆一个正方形了,结果会是小棒正好用完或剩1根。学生很轻松地自己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教师适时地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
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需要我们设计好方案,做好操作的定向指导,把握好时机,深挖操作材料的思维容量,注重抽象数学结论等,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师》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操作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实践操作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质量?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改变动手操作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课学生缺乏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新,巧用媒体技术设计各种新颖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打电话》内容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媒体图片拖动功能进行操作、体验,来演示不同的方案,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整个打电话的过程,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动手实践的操作质量。
二、把握动手操作时机,提高课堂动手操作质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时机。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内容时,我以问题情境为载体,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以认知冲突为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感觉200米太长了,不容易操作,我就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说出:用5米、10米、20米……试试。教师提出动手操作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摆一摆等形式来合作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去引导、去帮助学生梳理。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利用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假如1000米、2000米……呢,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脱口而出。我看时机成熟,便回到课堂伊始的猜测,最后根据规律来验证结果。提高课堂动手操作质量。
三、做好动手实践操作的定向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的定向指导环节,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并及时加以点拨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她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展示的成果五花八门:3+3+4+4+2;5+5+4+6;
7+7+5+7+4; 6+2+6+6+8;……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很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中做明确的定向指导。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做好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定向指导非常关键。
四、定好学生动手操作的问题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需将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一致。例如,课堂上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②如果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圆片和剪刀,引导学生剪拼,自主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共同探索出了长方形和圆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圆的面积大小等;变了的有: 圆的形状、长方形的周长等……学生思维的火花爆发了出来。除了能对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等,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五、优化操作活动,深挖操作材料的思维容量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精选操作材料的前提下,必须深挖每一种操作材料的价值,让它最大限度的为发展学生思维服务。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三(2)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他让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的纸,课上,师:“请你们把正方形的纸上下对折,再对折,涂出其中的一份,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结果都完全一样。有了借鉴,我在上三(1)班同一个内容时,是这样做的,师:“你能通过动手操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吗?并把其中的一份涂色上颜色,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学生的答案却是好几种,课堂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深挖操作材料思维容量,对学生操作活动优化,提高了动手操作质量。
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实践之后,教师应注重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小棒摆图形,最多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还剩几根?然后根据自己所摆的图形,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又让学生上前面摆图形,有个学生用4根小棒摆了一个正方形,在他没有摆完时,教师让其他学生猜想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学生猜想出可能剩下1、2、3根小棒?教师又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剩下的不可能是4根以上,因为那样就可以继续摆一个正方形了,结果会是小棒正好用完或剩1根。学生很轻松地自己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教师适时地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
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需要我们设计好方案,做好操作的定向指导,把握好时机,深挖操作材料的思维容量,注重抽象数学结论等,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