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作者】 熊 姿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
【正文】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文言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作者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悉心体会,领略作品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重视诵读和背诵,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二、 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有文言文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但在落实字词
方面仍有不足,且在诵读古文方面还有待提高。
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重点)(2)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自学、梳理、探讨、归纳、拓展等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独特的隐士情怀。(难点)(2)通过感悟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一词。
四、教学实施
课文预计两学时完成,主要教具是音乐、图片、课件,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学、课中教学、课后拓展三部分。
1、课前自学:课前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完成文言知识点的知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跟进学情并适时调整。
2、课中教学: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田园牧歌式的纯音乐。
学生活动一——带着田园生活的轻松、惬意,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学生活动二——个人展示:由学生自愿为大家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中包含的主要思想。
学生活动三——交流探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课前自学中所遇到的文言知识难点。教师巡课指导。
学生活动四——小组展示:前四组学生自荐或推举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后四组对前四组的知识点进行修改或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在梳理完文言知识点后,学生自由地大声翻译课文,巩固知识点,并自由朗诵课文。
课后作业:抄录王维的《渭川田家》以及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并思考:此二首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何不同,为第二学时做准备。
第二学时:
导入课程:播放名家诵读视频,学生进行跟读。
学生活动一——交流探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第一段:作者为何“出仕为官”?又为何“辞官归田”?
第二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归田的乐趣?你如何理解“云”“鸟”的意象?
第三段:该段中写了归田的哪些乐趣?哪些内容和第一段的情感 相关?
第四段:最能表现全篇主旨的句子是什么?有人认为其中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
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纠正或补充。
学生活动二——视频助读:播放与教学内容题材相近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内化情感。
学生活动三——诵读悟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诵读一段,由小组其他成员对诵读进行点评,之后自荐或推荐一名成员诵读课文。在小组诵读之前,教师补充介绍文章的文体特点。
课堂小结:“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不谏,来者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中,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这样的陶渊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道与贫的抉择中,学会取舍。
课后拓展:将王维的《渭川田家》以及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简单阐述这三位诗人与田园生活的关系。教法说明:通过该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陶渊明的认识:王维是俯视,他并没有深入真正到田园生活;范成大是平视,做一个冷静客观的记录者,而陶渊明则是真正融入到田园生活中,他通过审视自己,来审视田园生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说,他就是田园中的一份子。
五、 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不谏,来者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中,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这样的陶渊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道与贫的抉择中,学会取舍。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文言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作者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悉心体会,领略作品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重视诵读和背诵,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二、 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有文言文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但在落实字词
方面仍有不足,且在诵读古文方面还有待提高。
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重点)(2)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自学、梳理、探讨、归纳、拓展等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独特的隐士情怀。(难点)(2)通过感悟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一词。
四、教学实施
课文预计两学时完成,主要教具是音乐、图片、课件,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学、课中教学、课后拓展三部分。
1、课前自学:课前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完成文言知识点的知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跟进学情并适时调整。
2、课中教学: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田园牧歌式的纯音乐。
学生活动一——带着田园生活的轻松、惬意,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学生活动二——个人展示:由学生自愿为大家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中包含的主要思想。
学生活动三——交流探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课前自学中所遇到的文言知识难点。教师巡课指导。
学生活动四——小组展示:前四组学生自荐或推举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后四组对前四组的知识点进行修改或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在梳理完文言知识点后,学生自由地大声翻译课文,巩固知识点,并自由朗诵课文。
课后作业:抄录王维的《渭川田家》以及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并思考:此二首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何不同,为第二学时做准备。
第二学时:
导入课程:播放名家诵读视频,学生进行跟读。
学生活动一——交流探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第一段:作者为何“出仕为官”?又为何“辞官归田”?
第二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归田的乐趣?你如何理解“云”“鸟”的意象?
第三段:该段中写了归田的哪些乐趣?哪些内容和第一段的情感 相关?
第四段:最能表现全篇主旨的句子是什么?有人认为其中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
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纠正或补充。
学生活动二——视频助读:播放与教学内容题材相近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内化情感。
学生活动三——诵读悟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诵读一段,由小组其他成员对诵读进行点评,之后自荐或推荐一名成员诵读课文。在小组诵读之前,教师补充介绍文章的文体特点。
课堂小结:“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不谏,来者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中,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这样的陶渊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道与贫的抉择中,学会取舍。
课后拓展:将王维的《渭川田家》以及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简单阐述这三位诗人与田园生活的关系。教法说明:通过该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陶渊明的认识:王维是俯视,他并没有深入真正到田园生活;范成大是平视,做一个冷静客观的记录者,而陶渊明则是真正融入到田园生活中,他通过审视自己,来审视田园生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说,他就是田园中的一份子。
五、 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不谏,来者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中,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这样的陶渊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道与贫的抉择中,学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