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化环境下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朱浪浪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中学
【正文】 目前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而信息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等作用。
但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十分完美,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一味注重课件,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注重了视听,而疏远了思考”等问题。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如下:
注重了课件,忽视了规律
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力求精美。对于课件中需要使用的图片、音频、动画等等要做到精挑细选,对于页面设置、课件整体规划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这样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同学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推动课堂教学渐入佳境。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为了课件而“课件”,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试图以此达到美化课件的效果,那么势必会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果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则会使语言变得过于“直白”,失去了含蓄的韵味,让想象变得没有空间,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懒惰”。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试图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荷塘美景的目的;然而这样一来,美景便在瞬间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变得十分“单调”,那种“千人千景”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了。
愉悦了视听,疏远了思考
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语文教学课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老师在这方面费力颇多,力求愉悦学生的视听,试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是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同时,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却止步不前。因此如何将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优化语文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摆在每一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在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或生动形象的视频来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内容,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幅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之初,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出示了各种桥的图片,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随后,我出示了赵州桥的图片,并引入了新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如此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与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以感性内容为主,即便教材中有许多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且插图的立体感不强,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知。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的形式再现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场景,这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情感体验。
三、运用信息技术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内容展开自主探索,以便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深度、广度和温度。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在组内做好分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圆明园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我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针对学生制作的课件不时地对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总之,如果将语文课堂比作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便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强大教学辅助作用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将其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教学优势,从而更好地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十分完美,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一味注重课件,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注重了视听,而疏远了思考”等问题。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如下:
注重了课件,忽视了规律
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力求精美。对于课件中需要使用的图片、音频、动画等等要做到精挑细选,对于页面设置、课件整体规划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这样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同学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推动课堂教学渐入佳境。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为了课件而“课件”,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试图以此达到美化课件的效果,那么势必会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果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则会使语言变得过于“直白”,失去了含蓄的韵味,让想象变得没有空间,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懒惰”。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试图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荷塘美景的目的;然而这样一来,美景便在瞬间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变得十分“单调”,那种“千人千景”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了。
愉悦了视听,疏远了思考
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语文教学课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老师在这方面费力颇多,力求愉悦学生的视听,试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是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同时,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却止步不前。因此如何将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优化语文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摆在每一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在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或生动形象的视频来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内容,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幅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之初,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出示了各种桥的图片,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随后,我出示了赵州桥的图片,并引入了新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如此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与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以感性内容为主,即便教材中有许多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且插图的立体感不强,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知。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的形式再现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场景,这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情感体验。
三、运用信息技术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内容展开自主探索,以便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深度、广度和温度。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在组内做好分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圆明园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我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针对学生制作的课件不时地对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总之,如果将语文课堂比作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便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强大教学辅助作用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将其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教学优势,从而更好地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