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存在问题与教学策略

【作者】 孙先荣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自强中学



【正文】  【摘 要】 诗歌在形式上富有美感,在内容上兼具心灵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人类的精神伴侣。诗歌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学,虽曾出现低谷,但从未失去生机。高中语文教学涉及众多古现代诗歌教学内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高中生诗歌鉴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本文就问题根源与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问题;教学方法

  1.高中阶段课内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
  学习困难来自于多方面,如:教材编制问题,或其他学科学习任务过重等。此外,语文学习一直认为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很多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即便投入更多精力,也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整体成绩。由此降低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特别是诗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1.2诗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
  “教学相长”是我们比较认可的“正向”教学效果。当学生学习诗歌存在抵触情绪时,教师也会感到无从入手,此时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就难以提升。实践证明,面对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学生,因不懂诗词格律,无法与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加之背诵不足,以及学生喜欢古诗或不喜欢现代诗等问题,教师也是一筹莫展。此外,有关诗歌赏析的课时安排不足,教参内容受限,多数老师遵循教参,口口相传,由此贻误学生。
  2.高中语文诗歌课内教育的实践方法
  2.1进一步优化课内诗歌教学
  第一,导语的设置和使用。在导语中增加诗词名句的占比,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诗为例,导语中增加对秋天的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借助上述导语,讲解秋天的意境,然后让大家感受作者是如何描绘秋天的。通过铺垫,渲染语境,学生们会在脑海中出现有关秋天的画面,或“丰满”,或“萧瑟”,或“冰冷”,或“热烈”。为后续《天净沙·秋思》的学习和鉴赏进行铺垫。
  第二,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具有感染情绪的作用,“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对于古诗文,我们带着感情朗读可起到由声入情的作用,朗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神气相通,心灵接受一次次的荡涤。饱含盛情的语调能引领倾听者进入作品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情”与“景”融为一体。
  第三,问题设置,合理点拨。诗歌中某个词或某一句,容易让人产生不同的遐想,甚至产生各种疑惑,这就是典型的空白语言。面对此类语言教师应巧妙设置相关问题,并进行适当的点拨,以《沁园春·雪》(毛泽东)一诗为例,当中的“原驰蜡象”一词中,“原”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多数教师都将其直接解释为“秦晋高原”,但我们关联毛泽东的其他词句,如“惜秦皇汉武”、“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毛泽东的伟人形象更为高大,由此引申出更多含义。
  第四,营造良好的诗意氛围。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兼备艺术特性,因此诗歌与绘画、音乐具有互通性,很多诗歌被改变为歌曲,如:《虞美人》(李煜)。因此,我们在学习、鉴赏诗歌时,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诗歌情境相符的乐曲、画面,由此衬托出诗歌之美,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1)人论世法
  为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有必要从诗歌作者生平和思想入手,先分析作者然后解读诗歌。在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诗中,我们先了解苏轼的仕途之路,“读懂”他对人生的感叹,以及较为消极的思想,借助“感奋”、“感伤”两条思想主线去分析该诗,则能体味到他的豪情壮志与矛盾心理。此外,苏轼受释、道、儒思想影响深刻,他既渴望功名,又渴望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我们再回头分析该诗,则能体会到苏轼的思想与激情,而并非单纯的“感伤”。
  (2)意象法
  诗歌赏析应理解其本身蕴含的各种意向。意向就是客观生活与诗人主观感情的交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象”中体味到“意”,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诗为例,我们提炼出“万山”、“层林”、“湘江”、“百舸”、“飞鹰”等,将其串联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动静结合,远近相对、绚丽多彩的秋景。但该诗不局限于景色描写,更饱含了作者胸怀天下的思想,是壮观山水与磅礴气概的艺术交融。
  (3)比较法
  诗歌与诗歌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古人也无法在意境、风格、文字上实现完全自创。因此,我们借助比较法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如:鉴赏《虞美人》(李煜)时,我们可以和《武陵春》(李清照)、《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乡愁》(余光中)等几首诗一同对比,通过分析作者相同的“愁”,再区分不同的意象,从而解读诗歌本身的意境。
  结论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对于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整体效果乏善可陈。教师应适当拓宽视野,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