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农村孩子品尝课外阅读之乐
【作者】 刘晓静
【机构】 安徽省桐城市陈庄小学
【正文】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要想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却有相当大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来自父母的影响
农村小学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太喜欢读书看报,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得也比较少。从我校及周边几所农村小学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一半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除了能照顾孩子们日常生活,根本无法帮助他们学习,更谈不上督促他们课外阅读了。有些留在家里的父母干完活就光顾着玩手机、打麻将了,也没心思管孩子读书的事。大人爱玩不重视读书,小孩当然也爱玩懒于读书,这对开展课外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
第二方面:来自学校的问题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有限,图书管理存在短板。尽管近些年国家给农村小学配备了不少图书,也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但学校因担心图书丢失、破损,往往一锁了之,致使学生自由借阅图书受到限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再加上教师疏于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的意识就更加淡薄了,校园读书的氛围不浓。
第三方面:学生自身的障碍
环境造就人。在无书香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怎能对读书产生兴趣?放学回家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了,主动读课外书、爱读课外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新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明确要求学生看课外书做积累,对阅读量也作了要求。“快乐读书吧”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视,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是迫于老师的要求而读书,所以即使把读书做摘抄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也是随意找篇文章囫囵吞枣地读一遍,找几个好词好句敷衍了事,这样的读书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阅读没有效果、没有质量,无效阅读跟不读其实一个样。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能让学生愿意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来开展课外阅读,小有收获。
一、家校沟通,提高认识。
每学期开学之际,我都抓住家长送学生来报名的机会与他们沟通交流,提出我对于课外阅读的意见和建议,叮嘱他们多买些合适的书给孩子们看。刚开始很多家长不乐意接受,觉得学生们做好作业就行,买了书如果不看,钱就花可惜了。有少数家长也给孩子买了不少书,但仅限于作文书,他们还是片面地认为看书仅仅是对写作文有好处。于是我从学校图书室精心挑选书籍,鼓励学生订一些好的报刊,和学生的父母们商定,订的报刊学生如果不看,报刊钱算我的,家长们同意了。就这样经过尝试,喜欢读书的学生多一些了,家长们也对我有了一些信任。后来我陆续建议家长建立家庭小书架,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不在孩子放学后打麻将,争取每天陪孩子们读半小时的书,不识字的老人让学生读给他们听。这样,学生在家有了一个好的读书环境,愿意读书的学生也多了。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我在课堂教学中会适时播放一些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完之后再让学生给大家讲述,很多同学都是无法有条理地表达。怎么办?我把握住他们急于想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的心理,鼓励他们去读课外书。如看了《丑小鸭》片段,我就让他们在《安徒生童话》中找这个故事,学生看完了这个故事,也会翻看书中的其它故事。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的书,学生们的阅读量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主动阅读的习惯也在逐渐地养成,阅读也就成了学生们自己的事了。
学校图书室里课外书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的书学生都爱看,为学生选书很关键。人们常说“近朱者赤”,学生在看到身边的同学读书时总能受到熏陶,进而效仿,当有同学推荐某本书好看时,学生阅读的愿望就会更强烈,所以我会定期组织学生开读书交流会,让同学们自由交流读书收获,向大家推荐好书。我还带领学生自觉捐书,在班级建了个图书角,图书角里都是大家爱看的书,班级读书的氛围被调动起来了,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读课外书的活动中来。教师在学生集中阅读时适时做一些阅读指导。有些整本的书在学校没读完还可带回家读,把书香带回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读写结合,体验成功
小学生表现欲普遍比较强,大多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大家的赞赏。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会选择合适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美句接力赛、成语接龙、读书笔记展览、好书对对碰等,以此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在进行课内阅读或作文教学时,遇到有学生运用了课外阅读积累的内容,我会及时予以表扬,在学生们中间树立起榜样,用榜样来感召大家读书,指导学生读用结合,让“读”服务于“写”,服务于生活。
为了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教师还应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如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适时推荐学生读《桐城我可爱的家乡》,重点阅读其中的《披雪瀑》《文和园》《紫来桥》等篇目,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篇章也应积极推荐,如我班的大多数学生中午在校就餐,有的在食堂打饭,有的家长送饭,午餐这段时间学生们是最自在快乐的,而很多有趣的事也会发生在这段时间里,于是,我找来《快乐的午餐》这篇文章让他们读,他们读后都兴奋不已,都说文章的内容跟他们的实际生活非常相似,简直是把他们的感受都写活了,把他们想写却无法清楚表达出来的话淋漓尽致地说出来了。趁着学生们的这股热乎劲,我适时地布置他们课外再读一些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做好摘录笔记,并向同学推荐一些类似文章。随后的一段时间,班上刮起了“读书风”,大多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因此进步了很多。
季羡林先生在谈读书治学时曾指出:“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农村孩子作为这“后代人”中的一部分主力军,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正肩负着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使命,只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村小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获得知识,从而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第一方面:来自父母的影响
农村小学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太喜欢读书看报,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得也比较少。从我校及周边几所农村小学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一半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除了能照顾孩子们日常生活,根本无法帮助他们学习,更谈不上督促他们课外阅读了。有些留在家里的父母干完活就光顾着玩手机、打麻将了,也没心思管孩子读书的事。大人爱玩不重视读书,小孩当然也爱玩懒于读书,这对开展课外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
第二方面:来自学校的问题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有限,图书管理存在短板。尽管近些年国家给农村小学配备了不少图书,也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但学校因担心图书丢失、破损,往往一锁了之,致使学生自由借阅图书受到限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再加上教师疏于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的意识就更加淡薄了,校园读书的氛围不浓。
第三方面:学生自身的障碍
环境造就人。在无书香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怎能对读书产生兴趣?放学回家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了,主动读课外书、爱读课外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新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明确要求学生看课外书做积累,对阅读量也作了要求。“快乐读书吧”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视,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是迫于老师的要求而读书,所以即使把读书做摘抄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也是随意找篇文章囫囵吞枣地读一遍,找几个好词好句敷衍了事,这样的读书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阅读没有效果、没有质量,无效阅读跟不读其实一个样。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能让学生愿意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来开展课外阅读,小有收获。
一、家校沟通,提高认识。
每学期开学之际,我都抓住家长送学生来报名的机会与他们沟通交流,提出我对于课外阅读的意见和建议,叮嘱他们多买些合适的书给孩子们看。刚开始很多家长不乐意接受,觉得学生们做好作业就行,买了书如果不看,钱就花可惜了。有少数家长也给孩子买了不少书,但仅限于作文书,他们还是片面地认为看书仅仅是对写作文有好处。于是我从学校图书室精心挑选书籍,鼓励学生订一些好的报刊,和学生的父母们商定,订的报刊学生如果不看,报刊钱算我的,家长们同意了。就这样经过尝试,喜欢读书的学生多一些了,家长们也对我有了一些信任。后来我陆续建议家长建立家庭小书架,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不在孩子放学后打麻将,争取每天陪孩子们读半小时的书,不识字的老人让学生读给他们听。这样,学生在家有了一个好的读书环境,愿意读书的学生也多了。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我在课堂教学中会适时播放一些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完之后再让学生给大家讲述,很多同学都是无法有条理地表达。怎么办?我把握住他们急于想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的心理,鼓励他们去读课外书。如看了《丑小鸭》片段,我就让他们在《安徒生童话》中找这个故事,学生看完了这个故事,也会翻看书中的其它故事。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的书,学生们的阅读量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主动阅读的习惯也在逐渐地养成,阅读也就成了学生们自己的事了。
学校图书室里课外书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的书学生都爱看,为学生选书很关键。人们常说“近朱者赤”,学生在看到身边的同学读书时总能受到熏陶,进而效仿,当有同学推荐某本书好看时,学生阅读的愿望就会更强烈,所以我会定期组织学生开读书交流会,让同学们自由交流读书收获,向大家推荐好书。我还带领学生自觉捐书,在班级建了个图书角,图书角里都是大家爱看的书,班级读书的氛围被调动起来了,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读课外书的活动中来。教师在学生集中阅读时适时做一些阅读指导。有些整本的书在学校没读完还可带回家读,把书香带回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读写结合,体验成功
小学生表现欲普遍比较强,大多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大家的赞赏。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会选择合适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美句接力赛、成语接龙、读书笔记展览、好书对对碰等,以此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在进行课内阅读或作文教学时,遇到有学生运用了课外阅读积累的内容,我会及时予以表扬,在学生们中间树立起榜样,用榜样来感召大家读书,指导学生读用结合,让“读”服务于“写”,服务于生活。
为了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教师还应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如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适时推荐学生读《桐城我可爱的家乡》,重点阅读其中的《披雪瀑》《文和园》《紫来桥》等篇目,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篇章也应积极推荐,如我班的大多数学生中午在校就餐,有的在食堂打饭,有的家长送饭,午餐这段时间学生们是最自在快乐的,而很多有趣的事也会发生在这段时间里,于是,我找来《快乐的午餐》这篇文章让他们读,他们读后都兴奋不已,都说文章的内容跟他们的实际生活非常相似,简直是把他们的感受都写活了,把他们想写却无法清楚表达出来的话淋漓尽致地说出来了。趁着学生们的这股热乎劲,我适时地布置他们课外再读一些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做好摘录笔记,并向同学推荐一些类似文章。随后的一段时间,班上刮起了“读书风”,大多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因此进步了很多。
季羡林先生在谈读书治学时曾指出:“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农村孩子作为这“后代人”中的一部分主力军,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正肩负着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使命,只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村小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获得知识,从而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