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插图绽放,活色生香——部编本二上语文教材之插图运用初探

【作者】 贾玲玲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插图即插画,《辞海》中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者艺术欣赏的作用。插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课文插图是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课程学习中正确认识插图、了解插图、利用插图,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运用插图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及提升审美情趣。部编版教材是当前投入使用的最新的教材,相比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在插图方面也发生了些许变化,本文以部编版二上语文教材为例,根据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在插图运用中的粗略体会。
  【关键词】 部编教材;插图类别;有效使用;文化渗透

  2016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的统编本(现称部编本)新教材引发了热议浪潮,其中讨论的话题之一便是它的版面变大了,插图更美了。叶圣陶先生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温儒敏总主编也曾提到“使用部编教材应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 由此看来,教材插图确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应当利用现成资源,将理念渗透无痕。我们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也愿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材中的插图,但有时候引导不当却会适得其反。介于此类矛盾,积极探索教材插图的教学功能,合理科学地让它发挥其功效是我们目前需要研究的。
  一、 相遇插图,识图明义
  纵观部编本二上语文教材和旧的人教版,首先是封面插图的变化。部编本的封面体现了满满的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而旧版本是选文中的漫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加入中国元素是部编教材的一个亮点,让中国文化渗透在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让语文课程理念名副其实。
  其次,虽然两本教材都是以漫画图为主,但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们的画风存在差异,部编本教材中的漫画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色彩明亮鲜艳,充满童趣,更贴近儿童绘本故事书。提升了插图的可爱程度,以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视角去看世界,读世界,触及儿童心灵。
  再次,部编本教材中特别加入了中国特有的水墨画元素,比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就采用了整页的水墨画作为背景。古诗作为文字形式的中国元素,对于现如今的孩子来说本就比较遥远与陌生,要想参透诗意更是难上加难。而水墨画在此便能发挥其作用,以其独有意境传达诗意,把无形的讲述融入到有形的画面中,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更直截了当地理解诗意。
  最后,整页型的背景插入也是部编教材的变化之一,对比旧版二上教材,几乎所有的插图都是单一嵌入式插图,书本的版面比较小,单一的插图有些在直观上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晰。而整页型的插图在直观上就更形象,特别是像《黄山奇石》《日月潭》所展现的实景拍摄图,更有空间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与喜爱。
  二、 活用插图,以图带文
  翻完部编二上语文整本书,我们会发现插图占据全书的4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难怪说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部编教材插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并且渗透着语文核心素养。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与时俱进。故而教师应当将插图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便于理解。读过赵春玲的《让插图“活起来”》,十分赞同她的观点:以图识万物,以图知大意,以图促表达,以图促想象,以图促朗读,以图促背诵。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是如此运用的。
  例1:在教学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比较难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那么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继而就会发现小蝌蚪跟鲤鱼阿姨说话时,他们是面对面的。而与乌龟对话时,发现乌龟是转过头去的。这就很直接地解了两个词的差异。而在课后练习中,通过五幅插图让学生说一说蝌蚪是如何长成青蛙的?再按顺序连起来。插图与课文相应和,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例2:在学习《十二花名歌》的时候,先让孩子看诗歌周围的图片,12种花总有几种是认识的,再去看诗歌,发现它的图就是按照诗歌中的顺序来画的,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感觉特别有意思,图文对比下,记忆也就更加深刻了。《树之歌》中,也是先让孩子看图找树,但是最后孩子们就会发现书本上画了11种树,而他们在读书时以为就只有10种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原来“松”和“柏”并不是指一种树,这是两种不同的树。
  例3:《寒号鸟》是一篇相当经典的文章,我自己小时候也学过。至今记得那句“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当时的课文插图我清晰地记得画的是一只鸟,怎么现在不一样了呢?带着疑问百度了一番,发现部编教材上的插图才是正确的,寒号鸟的确不是鸟,而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白天匿于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可由高处向低处滑翔。因其生性怕冷,日夜不停嚎叫,而俗称寒号鸟。现在想来当时的教科书可真是误人子弟了。要不是现在重读此文可能一直还认识它就是一种鸟呢!所以我在教学时,特别引导孩子们认真看图,别再向我一样对寒号鸟存在误解。
  例4.《狐假虎威》的插图是漫画型的,讲述的是一个既有趣又浅显的寓言故事。但是课后练习中有一个题目是将“神气活现”“东张西望”“摇头摆尾”“半信半疑”“大摇大摆”中哪些是描写狐狸的,哪些是描写老虎的找出来,并且通过演一演把它们的意思表现出来。如果单单从文字中看是比较难完全理解的,而课文的插图却把这些词所表现的意思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孩子们一边看图,认真观察动物的表情和动作,一边读词语,演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也就不在话下了。
  三、 回眸插图,选图舍得
  对于部编教材中插图的利用,用的巧则对构建高效的课堂是大有裨益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语文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改以前“轻图重文”的观念,但是,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教学技术的现代化,PPT一放,各种各样的图片唾手可得,老师们用得也是得心应手。特级教师贾志敏曾经对某次公开课感言道:“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展示。”插图虽有益,并非多多益善。在选图上,我们不能见图就用,而是要看图的内容与带来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的,我们肯定保留。而有些看文字便能知其意的插图再展现也是意义不大的。比如:对比了新旧教材中的《玲玲的画》一文,发现人教版中是有两幅插图的,一幅是玲玲得奖的画面,另一幅则是玲玲的画上趴着一只懒洋洋的小狗。而部编本则直接省略了这两幅插图,保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
  当然,有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插图,可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补充。例如《朱德的扁担》一课,这篇古老的文章也可谓是命途多舛,经过沉淀,现如今又回到了小学课本当中。想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它可是五年级才出现的,在部编教材中他不仅出现在了二年级上册,而且还是纯文字的。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个时代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解战争的时代背景,也无法理解中国传统的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的成果难以体现。甚至在教学时,我问孩子们见过扁担吗,他们全部摇摇头。所以这时候,在我们的课件中加入“扁担”图片让学生认识,对于朱德的外貌也利用图片展示比起纯文本更为直观。
  虽然有不少一线教师发现了教科书有些插图存在着问题,不过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参与,在插图运用的探究上越来越深入,教科书的插图文化会越来越丰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3语文》.
  [3]赵春玲《让插图“活起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插图教学策略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