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方世云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实验中学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优化了阅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很多学科的知识都涉及到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其他的学科,比如《石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讲的是植物,《皇帝的新装》讲的是童话,《鲁迅自传》讲的是文学名人,《陈涉世家》讲的是历史故事,《一滴水穿过丽江》、《飞红滴翠记黄山》讲大自然的现象。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描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第一拳打在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处,第三拳太阳上正着。观看相关文章的视频远比在教室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去想象那画面来得直观。看到一方恶霸被打的惨样,让我们有解恨的感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信息资源,查找相关视频以及课文的朗读等知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轻松的学,不仅增加了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中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口技》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口技表演的录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2. 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在教授古诗的教学中可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
如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有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表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狂态,也有表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在《相见欢》中有表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这一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赏,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抑扬顿挫地朗诵。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法,牢牢把握网上资源丰富与学习者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学也在进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有机的结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如课文《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一般学生会感兴趣,文章内容也简单。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的知识,教学生自己利用信息资源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了解课文的寓意,请学生分小组或是自己讲述文章。学生讲完教师再补充,这样学习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我们有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环境。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优化了阅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很多学科的知识都涉及到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其他的学科,比如《石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讲的是植物,《皇帝的新装》讲的是童话,《鲁迅自传》讲的是文学名人,《陈涉世家》讲的是历史故事,《一滴水穿过丽江》、《飞红滴翠记黄山》讲大自然的现象。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描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第一拳打在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处,第三拳太阳上正着。观看相关文章的视频远比在教室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去想象那画面来得直观。看到一方恶霸被打的惨样,让我们有解恨的感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信息资源,查找相关视频以及课文的朗读等知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轻松的学,不仅增加了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中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口技》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口技表演的录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2. 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在教授古诗的教学中可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
如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有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表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狂态,也有表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在《相见欢》中有表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这一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赏,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抑扬顿挫地朗诵。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法,牢牢把握网上资源丰富与学习者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学也在进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有机的结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如课文《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一般学生会感兴趣,文章内容也简单。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的知识,教学生自己利用信息资源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了解课文的寓意,请学生分小组或是自己讲述文章。学生讲完教师再补充,这样学习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我们有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环境。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