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且学且教,古诗词教学有“妙招”
【作者】 董 琴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
【正文】 有人说:中学语文“两大难”,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通过在班级开展的一系列调查我发现,小学语文也有几大难,一怕理解古诗词,二怕小学文言文,三怕学习任务重,四怕家长打骂声啊!对个别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之艰难又怎会仅限于此呢?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怕”变“不怕”,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应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第一步,明了学生的困惑。教师应充分走入学生,与学生换位思考,他们喜欢怎样的教师?喜欢哪种语文课堂?喜欢何种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我们教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如此方能真正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第二步,加强理论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读专著,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依托课标、教材针对学生学习困惑进行有方向有质量的学习,有志者,事竟成!
第三步,关注“前置学习”。何谓“前置学习”?自然是学生的自主预习,古诗词中需要会认会写的生字相对较少,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在充分备课之前,一定要有“备学生预习”的意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查找诗人生平资料,查找古诗词创作背景,这并非难事。可如何使学生乐于去做,去用心做好?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五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我们在布置预习时给有决心做好背景资料预习的同学发精致的预习卡,课堂上把讲台交给做得好的同学去展示,初步教会他们做预习的方法,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去交流,去讨论,去剖析自己内心的求知欲望,克服惰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预习的效果会发生怎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想而知。在教学本课时,我便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做出来的预习卡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教他们三年,竟第一次知道有的孩子竟有这样的创作天赋!
在《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的课堂上,我只负责正音,诗词的感情朗读全由学生去思维碰撞。在《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后进生交流读懂的字词,哪怕他只是把注释说了一遍,我也要衷心地表扬他,关注注释,结合注释,不就是理解古诗的方法之一吗?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困惑点,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异常,因为他们在这活动中就已经靠自己的智慧,靠思维的碰撞解答了自己的疑惑,找到了课堂的主人的感觉,也看到了自己智慧的价值。当然,教师也不能全由学生天马行空去想象,去理解,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全班学生就“霜满天”一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诗人说的是枫桥太冷,诗人所处的环境,四周布满白霜;有人说这里的白霜不是真的“白霜”,应该是满天繁星,在作者看来像“霜满天”,作者望着这月落、繁星,听着乌鸦的啼叫,内心倍感凄凉与忧愁。有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补充道:诗人张继愁的是国家之殇,愁的是离乡之苦,愁的是报国之志,愁的是离情别绪……结合教师的点拨,引学生入张继诗中之景,学生自然能深刻感悟张继之“愁”,又岂会纠结于“霜满天”三字呢?进而引导学生在诗的诵读中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又如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学生对诗与词还存困惑,教师对诗与词专业知识的补充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解本词的思乡之情时,结合学生对纳兰性德生平资料的查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故园无此声”的原因。在解释“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时,学生在小组内也产生了激烈的思维碰撞,课堂上,我就负责引导:谁还能说得更好?如果你是行军途中的一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与学生的充分配合下,学生说出:“翻过一座又一座险峻的高山,蹚过一条又一条湍急(结冰、危险)的河流”“刺骨的寒风刮了一夜又一夜,磅礴的大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学生的精彩表现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潮,也让所有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长途跋涉之苦。如此这般,“夜深千帐灯”之时又怎能不思乡情切呢?
朱熹在《读书须有疑》中,这样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更是如此,要想切实达到语文课程目标中所说,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仅仅关注课堂教学亦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如何达到学与思的完美结合?学生的创造力不可小觑。如教学《古诗词三首》时,每学完一首,我都会对孩子们如是说:“今天的你们充满了智慧,离我们如此久远的古诗,你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尽数收入囊中,你们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今天没有其他任何语文作业,我只希望你们把在课堂上想到的、头脑中浮现的画面画出来,拿给老师欣赏,你们愿意吗?”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应和着。连续三天,教学古诗词的这三堂课是我的课堂最轻松的三天,也是我最期待的三天,因为这三天里的每一天我都会被他们的作品所吸引、所感动、所惊叹!他们用智慧启迪着我,也温暖着我,让我觉得认真的去探讨研究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儿!尽管工作繁忙,要牺牲很多个人时间,我也甘之如饴,如此有期待,有成就感的教师生涯才是我想要穷其一生去追求的事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无定法,贵在得法,且学且教,且行且思,古诗词教学,亦可如此精彩!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怕”变“不怕”,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应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第一步,明了学生的困惑。教师应充分走入学生,与学生换位思考,他们喜欢怎样的教师?喜欢哪种语文课堂?喜欢何种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我们教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如此方能真正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第二步,加强理论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读专著,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依托课标、教材针对学生学习困惑进行有方向有质量的学习,有志者,事竟成!
第三步,关注“前置学习”。何谓“前置学习”?自然是学生的自主预习,古诗词中需要会认会写的生字相对较少,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在充分备课之前,一定要有“备学生预习”的意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查找诗人生平资料,查找古诗词创作背景,这并非难事。可如何使学生乐于去做,去用心做好?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五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我们在布置预习时给有决心做好背景资料预习的同学发精致的预习卡,课堂上把讲台交给做得好的同学去展示,初步教会他们做预习的方法,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去交流,去讨论,去剖析自己内心的求知欲望,克服惰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预习的效果会发生怎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想而知。在教学本课时,我便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做出来的预习卡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教他们三年,竟第一次知道有的孩子竟有这样的创作天赋!
在《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的课堂上,我只负责正音,诗词的感情朗读全由学生去思维碰撞。在《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后进生交流读懂的字词,哪怕他只是把注释说了一遍,我也要衷心地表扬他,关注注释,结合注释,不就是理解古诗的方法之一吗?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困惑点,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异常,因为他们在这活动中就已经靠自己的智慧,靠思维的碰撞解答了自己的疑惑,找到了课堂的主人的感觉,也看到了自己智慧的价值。当然,教师也不能全由学生天马行空去想象,去理解,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全班学生就“霜满天”一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诗人说的是枫桥太冷,诗人所处的环境,四周布满白霜;有人说这里的白霜不是真的“白霜”,应该是满天繁星,在作者看来像“霜满天”,作者望着这月落、繁星,听着乌鸦的啼叫,内心倍感凄凉与忧愁。有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补充道:诗人张继愁的是国家之殇,愁的是离乡之苦,愁的是报国之志,愁的是离情别绪……结合教师的点拨,引学生入张继诗中之景,学生自然能深刻感悟张继之“愁”,又岂会纠结于“霜满天”三字呢?进而引导学生在诗的诵读中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又如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学生对诗与词还存困惑,教师对诗与词专业知识的补充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解本词的思乡之情时,结合学生对纳兰性德生平资料的查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故园无此声”的原因。在解释“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时,学生在小组内也产生了激烈的思维碰撞,课堂上,我就负责引导:谁还能说得更好?如果你是行军途中的一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与学生的充分配合下,学生说出:“翻过一座又一座险峻的高山,蹚过一条又一条湍急(结冰、危险)的河流”“刺骨的寒风刮了一夜又一夜,磅礴的大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学生的精彩表现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潮,也让所有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长途跋涉之苦。如此这般,“夜深千帐灯”之时又怎能不思乡情切呢?
朱熹在《读书须有疑》中,这样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更是如此,要想切实达到语文课程目标中所说,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仅仅关注课堂教学亦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如何达到学与思的完美结合?学生的创造力不可小觑。如教学《古诗词三首》时,每学完一首,我都会对孩子们如是说:“今天的你们充满了智慧,离我们如此久远的古诗,你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尽数收入囊中,你们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今天没有其他任何语文作业,我只希望你们把在课堂上想到的、头脑中浮现的画面画出来,拿给老师欣赏,你们愿意吗?”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应和着。连续三天,教学古诗词的这三堂课是我的课堂最轻松的三天,也是我最期待的三天,因为这三天里的每一天我都会被他们的作品所吸引、所感动、所惊叹!他们用智慧启迪着我,也温暖着我,让我觉得认真的去探讨研究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儿!尽管工作繁忙,要牺牲很多个人时间,我也甘之如饴,如此有期待,有成就感的教师生涯才是我想要穷其一生去追求的事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无定法,贵在得法,且学且教,且行且思,古诗词教学,亦可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