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语文走向生活——小学语文单元整体化推进教学模式之中高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分析
【作者】 黄新荣
【机构】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恒丰希望小学
【正文】 【摘 要】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须以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通过单元整体化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单元整体化;语文综合性;自主;合作;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强调学生亲身经历,重视学生体验,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一、注重活动过程
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是以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练就技能。?
(一)拓展单元教材内容。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范例,向学生传授着系统的语文知识,最佳的途径就是以课本为依托,开展单元整体推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获得独特感受。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受和回报父母之爱”主题中,我设计教学过程是:
1.引导学生理解。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2.结合实际感悟父母的爱。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为切入点,我引导学生在日记本上记下观察实践项目的要求:
(1)向亲人和邻居了解,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疼爱你的。比如:你生病了,父母是多么焦急;你过生日,父母是多么快乐。
(2)观察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3)自己有什么感受。
(4)想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经过双休日逐项观察,思考、并完成记录之后,星期一全班交流汇报。
3.学唱《跪羊图》。我捉住这个教学资源,教学生诵读歌词,然后教学生唱这首歌。
4.组织学生探究体验。交代每个学生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让学生除了上体育课和睡觉时可以把鸡蛋放在一边,其他时间这个蛋宝宝一直都住在你的袋子里,要小心地呵护他一个星期。如果星期五鸡蛋还是好好的,就是一个称职的爸爸或妈妈。让学生在“护蛋行动”中,亲身体验着当父母的辛劳和无限的幸福。
5.写作文抒发情感。为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星期五上午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护蛋行动》,单元整体推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获得很好成效。
(二)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我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综合性学习与阅读训练,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
1.综合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涵盖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历史、社会的领域,还体现与艺术的沟通;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习方式不仅有自主探究,而且更有合作交流。
2.趣味性。课件出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广阔内容图片,打开学生眼界,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按兴趣自由分组,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探究交流欲望很强烈。
3.实践性。课前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关于戏曲、民间风俗、中华传统特色菜名等的资料,有的查阅图书了解相关的历史、社会知识,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旅游中的见闻,有的就搜集社区门户上贴的春联,挂的灯笼,传统的衣服饰物......在课堂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有的剪纸做窗花;有的诵读春联,挂灯笼;有的讲故事,做介绍......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学生感受语文学习魅力,培养了学习语文能力。
4.开放性。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开放,而且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延伸的,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将学生求知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社会这个大语文环境。
5.联系其它学科。活动中,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信息资料,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摄影摄像等等,在成果汇报会上,同学们也采用了多种形式,有的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有的自制了内容丰富样式精美的档案袋,有的则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尝到的酸甜苦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
二、强调自主学习
(一)主体先行。课程实施的首要意义不在于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积累语言过程中,学生翻阅之前从未涉及过的田园书籍,上网研究中外农村的差异,访问爷爷、奶奶、乡村的亲友乡村的风俗,甚至亲自到乡村或菜市场寻找乡村的食品。这个过程让学生有了自己独特认识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中外农村各有优势,我们比他们风俗趣事多,他们比我们的技术稍先进些。”虽然是稚嫩语言,但却是学生们的“真知卓见”,课堂气氛很能活跃,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二)关注差异。组织“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们根据小组的特长设计了多样呈现方式。学生积极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田园、乡村的古诗、文字资料、食物、玩具、照片等,获取资料的途径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是自己亲身体验,有的查书,有的上网,还有的采访家人、亲友,共同走进田园知识的宝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资源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资料、食物、玩具等都成为了其中鲜活的“语文课本”,网络、家人、同学还当上一回“语文教师”,从中还增长了见识,感受到了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的专长,如:有的会摄影,有的会画画,有的擅长写作,有的擅长书法。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三、突出探究精神
(一)以解决单元教学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或自己从课本和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中发现问题,选择感兴趣专题进行研究,最后以恰当方式表达研究结果。二年级学生学完《雷雨》,提出许多问题:夏天为什么会下雷雨?雨后为什么为出现彩虹?为什么雨落下来总是斜的?等等,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实践,学生们有的上网查阅,有的看书查找,有的实地考察……运用多种方式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以项目研究为核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如设计活动方案、编排主题小报、策划教室环境布置,这类活动较适合高年级学生。当他们碰到失败,遭遇挫折时,我们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不让每一位学生在失败中丧失信心,有的反而愈挫愈勇。“把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结合,才能使学生的人格更健全。
总之,单元整体推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让语文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大舞台,孩子们在参与中充分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单元整体化;语文综合性;自主;合作;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强调学生亲身经历,重视学生体验,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一、注重活动过程
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是以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练就技能。?
(一)拓展单元教材内容。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范例,向学生传授着系统的语文知识,最佳的途径就是以课本为依托,开展单元整体推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获得独特感受。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受和回报父母之爱”主题中,我设计教学过程是:
1.引导学生理解。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2.结合实际感悟父母的爱。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为切入点,我引导学生在日记本上记下观察实践项目的要求:
(1)向亲人和邻居了解,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疼爱你的。比如:你生病了,父母是多么焦急;你过生日,父母是多么快乐。
(2)观察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3)自己有什么感受。
(4)想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经过双休日逐项观察,思考、并完成记录之后,星期一全班交流汇报。
3.学唱《跪羊图》。我捉住这个教学资源,教学生诵读歌词,然后教学生唱这首歌。
4.组织学生探究体验。交代每个学生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让学生除了上体育课和睡觉时可以把鸡蛋放在一边,其他时间这个蛋宝宝一直都住在你的袋子里,要小心地呵护他一个星期。如果星期五鸡蛋还是好好的,就是一个称职的爸爸或妈妈。让学生在“护蛋行动”中,亲身体验着当父母的辛劳和无限的幸福。
5.写作文抒发情感。为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星期五上午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护蛋行动》,单元整体推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获得很好成效。
(二)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我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综合性学习与阅读训练,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
1.综合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涵盖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历史、社会的领域,还体现与艺术的沟通;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习方式不仅有自主探究,而且更有合作交流。
2.趣味性。课件出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广阔内容图片,打开学生眼界,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按兴趣自由分组,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探究交流欲望很强烈。
3.实践性。课前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关于戏曲、民间风俗、中华传统特色菜名等的资料,有的查阅图书了解相关的历史、社会知识,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旅游中的见闻,有的就搜集社区门户上贴的春联,挂的灯笼,传统的衣服饰物......在课堂交流展示过程中,学生有的剪纸做窗花;有的诵读春联,挂灯笼;有的讲故事,做介绍......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学生感受语文学习魅力,培养了学习语文能力。
4.开放性。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开放,而且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延伸的,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将学生求知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社会这个大语文环境。
5.联系其它学科。活动中,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信息资料,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摄影摄像等等,在成果汇报会上,同学们也采用了多种形式,有的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有的自制了内容丰富样式精美的档案袋,有的则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尝到的酸甜苦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
二、强调自主学习
(一)主体先行。课程实施的首要意义不在于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积累语言过程中,学生翻阅之前从未涉及过的田园书籍,上网研究中外农村的差异,访问爷爷、奶奶、乡村的亲友乡村的风俗,甚至亲自到乡村或菜市场寻找乡村的食品。这个过程让学生有了自己独特认识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中外农村各有优势,我们比他们风俗趣事多,他们比我们的技术稍先进些。”虽然是稚嫩语言,但却是学生们的“真知卓见”,课堂气氛很能活跃,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二)关注差异。组织“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们根据小组的特长设计了多样呈现方式。学生积极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田园、乡村的古诗、文字资料、食物、玩具、照片等,获取资料的途径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是自己亲身体验,有的查书,有的上网,还有的采访家人、亲友,共同走进田园知识的宝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资源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资料、食物、玩具等都成为了其中鲜活的“语文课本”,网络、家人、同学还当上一回“语文教师”,从中还增长了见识,感受到了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的专长,如:有的会摄影,有的会画画,有的擅长写作,有的擅长书法。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三、突出探究精神
(一)以解决单元教学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或自己从课本和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中发现问题,选择感兴趣专题进行研究,最后以恰当方式表达研究结果。二年级学生学完《雷雨》,提出许多问题:夏天为什么会下雷雨?雨后为什么为出现彩虹?为什么雨落下来总是斜的?等等,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实践,学生们有的上网查阅,有的看书查找,有的实地考察……运用多种方式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以项目研究为核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如设计活动方案、编排主题小报、策划教室环境布置,这类活动较适合高年级学生。当他们碰到失败,遭遇挫折时,我们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不让每一位学生在失败中丧失信心,有的反而愈挫愈勇。“把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结合,才能使学生的人格更健全。
总之,单元整体推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让语文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大舞台,孩子们在参与中充分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