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课外阅读

【作者】 邹晓岚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一小学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指导学生阅读,几乎贯穿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进行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最终都要落实到如何准确、快速、流利地读好一篇文章,同时又能够把阅读发展成一个陪伴学生一生的兴趣。现行的统编教材,内容涉及非常全面,每个版块都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对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设计了很多阅读内容。除了课文,还提供了很多阅读链接,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但是,从目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种提高,使得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仅仅靠一本教材、或者一些链接,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把阅读当做一件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技能,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而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不走弯路,扫除障碍,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加强的一个能力。
  近几年,我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有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有成功的范例,下面我就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谈谈我的做法。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五学年,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大多数同学在规定时间呢,能够快速的读完一篇文章,并且讲出文章的大概意思,有时还会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要想把他们阅读时的思维提高的更广阔,更深邃、更灵活却并不容易,因为孩子的思维已经定型,在阅读的灵活性上会有很大局限。例如在阅读《水浒传》时,他们可以很准确的说出其中的一个个人物性格,典型事件、江湖绰号等。但是很少有学生去深入地挖掘——《水浒传》的故事为什么被定义为农民起义?他们为什么要造反?为什么宋江希望兄弟们被招安?她们不会去思考,大多数时候,孩子们是以一种看热闹、或完成任务的心态来读,这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一定的引导。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完了《水浒传》这本书,在指导过程中,学生们们不仅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不少。
  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查阅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扩大阅读范围
  有很多家长认为,老师让学生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至于和这本书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有关资料介绍,老师没说就不必理会。虽然说开卷有益,但是这个益处有大有小,端看你怎样指导。我在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之前,给他们按照章节设计了很多问题。本来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读过《水浒传》,没有重视这些问题,结果在读书反馈问答中,根本没有答对几道。这倒是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认真了不少。例如在学生读《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和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这两个章节时,我就问他们《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当时的皇帝是宋代第几个皇帝?“八十万禁军教头”究竟是多大的官?“为什么林聪不敢反抗“高衙内”?“陆虞候”是官职名称还是人名,如果是官职,那是管什么的?学生读了文章,找不到答案,因为这本书里没有详细的介绍。这是我就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解决这些问题,并把查找到的资料在同学之间分享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的内容丰富了不少,阅读的范围也扩充了不少。从单纯的读《水浒传》了解到了《宋史》的一些内容,还了解到了宋代的一些官职制度,同时也通过对“八十万禁军教头”的理解和解读,建设呢,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使得林冲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深刻、也更具体。学生有了这次课外阅读的经验,在后面读其它章节时,出现疑问了会自觉地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大大补充了他们对历史资料了解比较欠缺的短板,扩大了阅读范围。
  二、指导学生带着质疑读书,反复交流,抒发个人看法,发展阅读思维
  学生在读《水浒传》之前,有很多家长带他们家看了《水浒传》的动画和电视剧。这种提前介入的方法,给学生的阅读反而设置了一些障碍,通过电视剧和原著的对比,他们有了很多疑惑之处,例如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武松要杀了她的嫂子,而不是选择到衙门报告呢?还有的同学说,我一直以为“炊饼”是一种饼,怎么电视里演的是馒头呢?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既然宋江要投降,接受朝廷的招安,为什么大家却不恨他呢?李逵知道自己服毒,那么爆的脾气,却只说了“也罢、也罢......”这些问题有的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契机。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挑选部分有价值的作成了一本《读“水浒”之我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一周后再把讨论结果和别的组同学交换。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探究的问题答案渐渐开始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同学习惯用现代的眼光解读问题,被称为“现代派”;这一类同学往往电视剧看的比较多,看问题也更灵活。还有的同学结合历史背景解读问题,被称为“考古派”,这些同学喜欢钻到书本中去探究,论证问题往往比较严谨。这两种读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它恰恰说明了同学们带着质疑读书,已经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思考。这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大胆质疑,有个性地开展阅读活动,不一味地读死书,这样才能够把学生的课外阅读之路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三、指导学生带着创新读书,大胆想象,走进文本深处,激活创作灵感
  学生读任何一本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尤其是课外读物,没有学校的考试内容的束缚,学生往往天马行空,对阅读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也有了更多的创造性。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一个月以后,我基本上就不再干涉学生,只有学生确实读不懂的地方,我才会适度点拨。大多数时候,学生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读书状态。在这本书即将读完的暑假里,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小组内排练一个小品,可以以《水浒传》其中的一个人物为主角,大胆想象,编写剧本。也可以拓展延伸,如果其中的一个人物到了现代,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学生们利用暑假,兴趣盎然的开展了排练活动,有些是对《水浒传》情节的再现,例如“武松醉打蒋门神”,还有“林冲雪夜上梁山”等,有趣的是学生编写的小品,加上一些现代元素也非常有趣,例如有一个小组编写的是《鲁智深酒驾被罚》,还有的是《武松打虎后传》,写武松因为打死国家保护动物老虎而被拘留的故事。同学们一个一个的录成了视频,传到班级读书交流群,一个个小品虽然很幼稚,台词也不尽合理,但却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把《水浒传》这本书又反复研读了好几遍,收获颇丰。
  现在,我们的《水浒传》已经读完了,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我们什么时候读《三国演义》呀?老师我一定好好读。”这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要求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找准方法,还要找到他们读书的兴奋点,才能够把这种阅读兴趣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变成他们终身受益的一个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