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的运用

【作者】 陈 勇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秦家小学



【正文】  【摘 要】 情境教学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某种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选用情境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相继促进课堂教学。 
  例如:我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我提问:“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接着问“四位顾客各剩下多少元?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游戏不但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如上述退位减法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无疑能有效地增加教学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知识魅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的意思”。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情景,有目的地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靠一面长80米的墙,用10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停车场,面积不得少于800平方米,可以怎么围?在学生积极热烈地进行研究、探讨及多次尝试中,最终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法。这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操作情境,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必须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我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推出一道富有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子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6=6都摆出来,我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主探究,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仅仅依靠课堂内解决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问题,往往还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后还应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实验操作,既推导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课后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果将10盒牛奶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并到商场去做一次调查,看一看商场里的一包(10盒)牛奶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这样包装?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情境教学的形式不居一格,可以因学生个性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进行设置,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设置,也可在教学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设置,只要有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