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导学“预设”
【作者】 杜玉花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新课程最显性的、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学生的发展”——课程目标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主线,课程内容选择以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人生活经验为依据。因此,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式,力求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导学“预设”,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让给学生,又不能拘于一种模式,要根据课堂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动态的生成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本课本,教师资本”这种观点,已经不符合新教改的理念。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变“教材”为“学材”,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我的前面有6人,后面有8人,这一队一共有几人?”这道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文字读一读,再分小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由学生自己上台表演:一人扮演“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题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陌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2个星期就是老师的生日,我们班还有一个小朋友再过3个星期就该过生日了。”这时学生都很兴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2个星期是多少天?3个星期呢?”由“一个星期有7天”导入“7的乘法口诀”。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活动和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给予充分的尊重,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组织学生“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这一教学活动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小组讨论时,我发现学生很难一下子说出结果来,这时我引导学生:“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一次完成是有困难的,可以分几步完成。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果。”在老师的建议下,学生开始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各组进行分工——召集人、操作员、记录员、全班进行交流时的小组代表等,使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合作等。
四、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如何运用游戏的方式促进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效果是有益的。在这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摸球比赛的游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吗?”学生立刻跃跃欲试。接着我讲明游戏规则:1、每小组由小组长做记录;2、每人摸一次,摸的时候,谁也不许往盒子里偷看,一个同学摸完要做好记录,然后再放进去,下一个同学再摸;3、哪个小组摸到的黄球最多,哪个小组就赢了。这样,学生就很有秩序地去活动。摸完后,让学生比较每组的记录结果,发现只有一组摸出的全是黄球,而其他组摸出的全是白球,就产生了疑问。于是我让学生打开盒子看一看,发现原来只有一组放的全是黄球,摸出的就“一定”是黄球,而其他组放的全是白球,摸出的就“不可能”是黄球,他们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我就问:“怎样比赛才公平呢?”学生认为每组都按一半黄球、一半白球装,比赛才公平。于是就按这样装好球。这时,我问:“如果现在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学生说“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然后再进行比赛,根据记录结果,验证猜测的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感受和体会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较抽象词汇的含义,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空间,多给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一、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本课本,教师资本”这种观点,已经不符合新教改的理念。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变“教材”为“学材”,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我的前面有6人,后面有8人,这一队一共有几人?”这道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文字读一读,再分小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由学生自己上台表演:一人扮演“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题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陌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2个星期就是老师的生日,我们班还有一个小朋友再过3个星期就该过生日了。”这时学生都很兴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2个星期是多少天?3个星期呢?”由“一个星期有7天”导入“7的乘法口诀”。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活动和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给予充分的尊重,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组织学生“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这一教学活动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小组讨论时,我发现学生很难一下子说出结果来,这时我引导学生:“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一次完成是有困难的,可以分几步完成。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果。”在老师的建议下,学生开始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各组进行分工——召集人、操作员、记录员、全班进行交流时的小组代表等,使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合作等。
四、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如何运用游戏的方式促进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效果是有益的。在这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摸球比赛的游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吗?”学生立刻跃跃欲试。接着我讲明游戏规则:1、每小组由小组长做记录;2、每人摸一次,摸的时候,谁也不许往盒子里偷看,一个同学摸完要做好记录,然后再放进去,下一个同学再摸;3、哪个小组摸到的黄球最多,哪个小组就赢了。这样,学生就很有秩序地去活动。摸完后,让学生比较每组的记录结果,发现只有一组摸出的全是黄球,而其他组摸出的全是白球,就产生了疑问。于是我让学生打开盒子看一看,发现原来只有一组放的全是黄球,摸出的就“一定”是黄球,而其他组放的全是白球,摸出的就“不可能”是黄球,他们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我就问:“怎样比赛才公平呢?”学生认为每组都按一半黄球、一半白球装,比赛才公平。于是就按这样装好球。这时,我问:“如果现在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学生说“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然后再进行比赛,根据记录结果,验证猜测的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感受和体会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较抽象词汇的含义,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空间,多给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