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质量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罗振龙
【机构】 黑龙江省绥滨县忠仁镇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注重学生在习作中一线灵感的闪现,不必过分遵循什么要求,迎合某个意愿,或是沿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一个精巧的构思而去群策群力地写作。不要落入一定的模式,让学生放开思路,放开天性,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 想象;变革;个性化
提起作文课,学生皱眉头,老师叹息。不爱写作文,不愿意上作文课,在现实教学中,这一点,师生都深有感触。作文课,教师一写出作文题目,好些学生就痛苦不已,好像要吃苦药的样子。一个学生在《苦恼人的作文》中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把这篇中颇有代表性的句子摘抄于下:“说实话,我最怕作文了,一听到作文二字就头疼。这头疼病还是在小学四年级得的。”“该放寒假了,老师让我们写《愉快的大年》,可大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找到愉快的事:整天想着写作文,哪里还有愉快可言?开学以后,老师见我没写出像样的作文,批评了一通。从那以后,我就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头疼。”这个学生写出了多数学生的心声,作文成了学生的大患,听到作文就怕,就头疼,这样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听到学生这般心声,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很明显,学生怕作文,烦作文,其根源还在我们教师身上。教师的有些“防微杜渐”“治病救人”的好心,却有可能会在无意中触发学生的“护疼”心理,促使他们害怕作文。老师只知道去布置作文,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写作文。教师只知道去布置作文,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喜欢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喜欢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呢,逼迫下的完成作业,最后只能是学生头疼,老师皱眉。发展下去,怎能不形成学生写作逆反心理的后果呢?其实,冷静下来,看看周围的一切又何尝不触目惊心呢?对此,我进行了思考、实践,在反思与困境中摸索着前进。
一、拨开迷雾,诊断困境
现实的教学中,从总体上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见习作,不见童性。现实中低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比高年级的富有童趣。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总想写出好的文章,就生搬硬套,胡编乱造,不以自己的真实情感为主,不是来源于生活的写作,不是表达真实情感,而是根据分数,根据老师的好恶去完成作业,结果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这样的习作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人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文章都是胡编乱套的,语言充斥着成人化口吻,调皮、稚嫩的语言已不见了踪影。这样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作文学生已经成为了负担,怕作文,讨厌,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
2.只见模式,不见创造。
在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套用模式。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我想一定是各有千秋吧。可是学生的作文让我大跌眼镜。全班大多数学生都写到:大公鸡,真美丽。我喜欢它——这样的相似性源于我有一次读了一个学生文章,并且表扬了这个学生,没有想到,班级的绝大数学生把范文背下来了,都这样写,千人一面的作文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学生的功利心,说明了学生不动脑,同时也看出,作文讲评如果老师没有引导好,这样就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了。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回家路上》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考试失败后想着去山上玩,想着山上一颗野杨梅成熟了。对此,教师删去这一段主题无关的内容。其实这一段恰恰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考试失败后想寻找解脱的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这位教师的做法是作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学生的作文的创造性老师一定去发现,而且要善于引导,让学生作文时不要囿于一个套路,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语言,这样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学生能够写出好的文章,自己也会有兴趣,慢慢的就喜欢作文了,千人一面的作文是不能提倡的,自古以来,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知道写作的真正的目的。
3.只见课堂,不见生活。
纵然,一堂优秀的习作课,教师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思维,挖掘他们心中的精彩。这类型的课堂,学生能动笔,能写出“高分”作文。不可否认,作文需要技巧,但它还需要学生自己对生活敏锐的感悟,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失掉它如同烹调时佐料齐全而主料劣质一样,是不可能做出美味的菜肴的。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漫游松花江》,有的学生说没有感触,有的学生说去过了但是忘记了,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写起。一堂课学生无从写起。看到这种情况,我让学生放下了手中的笔,领着他们走入了现实生活——领他们到了松花江实地看了松花江的景色,通过观赏学生们写作的激情来了,都跃跃欲试的说;“老师,赶紧会班吧,我知道咋写了。”看到学生闷得样子,我领悟到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二、拨乱反正,借力突围
面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这种似是而非、乱云飞渡的现状,我裹足不前,举步维艰。但通过实践,在迷雾深处,我试着理出个一二点认识供大家参考。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围”。
(一)突破口一:在教学方式上求变革
教师要给学生铺设一条循序渐进的作文之路。因为从小学低年级的说话、造句、写话开始到中年级学写简单的习作,再进入高年级作文学习,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各阶段相连成为一个整体。从字到词到句子到到段落到篇章,但在现实教学中,各年级教学相对独立,各阶段要求被分割成一个个层次,各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是既定的。当其中任何一个层次学生没能跟上时,就容易出现学习上的“知识断层”,从而造成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作文要求出现“拔高”的现象。再加上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又分为低、中、高段三个层次,自然这个“断层”就很难有效衔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能够愿意接受、有着浓厚兴趣的起点,要有一个渐进的训练计划和“补差帮扶”计划,为学生作文提升铺设台阶,使各年级间做到“无缝对接”。同时,教师要改变多年课堂之中“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位置变得主动,让学生彻底的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性,写作不是完成作业,不是为谁而写,而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字是倾述感情的媒介,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享受,能自愿的去愿意写作文,这样就会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被动的去学习,而是主动的学习。强化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日常习作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深入生活,老师引导学生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注重学生在习作中一线灵感的闪现,不必过分遵循什么要求,迎合某个意愿,或是沿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一个精巧的构思而去群策群力地写作。不要落入一定的模式,让学生放开思路,放开天性,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手写我心,写作文就不是痛苦的事了。
(二)突破口二:在个性化上下苦功
从教育的观点看,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是问题的实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大量识字后,他们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
2.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这三类文章: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3.进行开放式作文,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获得生活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
三、固本清源,学会“坚守”
学生个性发展和尊重生活实际,是作文教学的“本”和“源”所在,这就要求学生能做到“我心写我文”,“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生活写进作文。要实现这一目标,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突围”,我认为还要让学生做到坚持一颗童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体味生活,不能做到教室中读死书,死读书。努力的把现实与书本结合起来。
1.“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放飞童心的文章,定会绽放绮丽的风姿。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学生其实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法。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学生的“戏言碎语”,说不定会迎来写作教学一片艳阳天。
2.“蹲下来”与学生对话。“我欣赏你的观点,这代表你的独特性,哪怕不完善。”这样,学生就会少许多拘束,流露的情感会更真实,语言更有灵性、个性。适当的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有写作的信心。
3.细心呵护“无忌童言”,因为它蕴含灵性。学生写作常常出现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教师要细心呵护。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敞亮心扉,释放自己的个性和灵气。
4.让学生大胆说话写话。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话放松大胆说出来,把口中所说的话无拘无束地去写出来。学生可以说身边发生的事,可以说社会新闻,可以说自己看到的童话故事……学生心中有言,写起来自然就顺手多了。
5.引导学生走进童话的王国。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自编童话剧。因为学生大都是伴随着童话长大的,故事中的小动物牵动着他们心。他们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时喜时忧,为故事中的弱者而愤愤不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说,去写一些童话呢?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成剧,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的过程虽然充满了种种艰辛,并且困惑不断,繁难复杂,但我们不必忧虑,不必悲观,要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坚持爱护学生,尊重教学规律,保护学生的学习心理,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地开展工作,我们同样有理由对未来作文教学充满信心,相信在困境也会迎来一方明媚的“世外桃源”,相信即使戴着镣铐也能跳出最美的舞蹈!
【关键词】 想象;变革;个性化
提起作文课,学生皱眉头,老师叹息。不爱写作文,不愿意上作文课,在现实教学中,这一点,师生都深有感触。作文课,教师一写出作文题目,好些学生就痛苦不已,好像要吃苦药的样子。一个学生在《苦恼人的作文》中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把这篇中颇有代表性的句子摘抄于下:“说实话,我最怕作文了,一听到作文二字就头疼。这头疼病还是在小学四年级得的。”“该放寒假了,老师让我们写《愉快的大年》,可大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找到愉快的事:整天想着写作文,哪里还有愉快可言?开学以后,老师见我没写出像样的作文,批评了一通。从那以后,我就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头疼。”这个学生写出了多数学生的心声,作文成了学生的大患,听到作文就怕,就头疼,这样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听到学生这般心声,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很明显,学生怕作文,烦作文,其根源还在我们教师身上。教师的有些“防微杜渐”“治病救人”的好心,却有可能会在无意中触发学生的“护疼”心理,促使他们害怕作文。老师只知道去布置作文,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写作文。教师只知道去布置作文,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喜欢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喜欢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呢,逼迫下的完成作业,最后只能是学生头疼,老师皱眉。发展下去,怎能不形成学生写作逆反心理的后果呢?其实,冷静下来,看看周围的一切又何尝不触目惊心呢?对此,我进行了思考、实践,在反思与困境中摸索着前进。
一、拨开迷雾,诊断困境
现实的教学中,从总体上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见习作,不见童性。现实中低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比高年级的富有童趣。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总想写出好的文章,就生搬硬套,胡编乱造,不以自己的真实情感为主,不是来源于生活的写作,不是表达真实情感,而是根据分数,根据老师的好恶去完成作业,结果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这样的习作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人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文章都是胡编乱套的,语言充斥着成人化口吻,调皮、稚嫩的语言已不见了踪影。这样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作文学生已经成为了负担,怕作文,讨厌,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
2.只见模式,不见创造。
在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套用模式。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我想一定是各有千秋吧。可是学生的作文让我大跌眼镜。全班大多数学生都写到:大公鸡,真美丽。我喜欢它——这样的相似性源于我有一次读了一个学生文章,并且表扬了这个学生,没有想到,班级的绝大数学生把范文背下来了,都这样写,千人一面的作文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学生的功利心,说明了学生不动脑,同时也看出,作文讲评如果老师没有引导好,这样就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了。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回家路上》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考试失败后想着去山上玩,想着山上一颗野杨梅成熟了。对此,教师删去这一段主题无关的内容。其实这一段恰恰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考试失败后想寻找解脱的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这位教师的做法是作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学生的作文的创造性老师一定去发现,而且要善于引导,让学生作文时不要囿于一个套路,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语言,这样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学生能够写出好的文章,自己也会有兴趣,慢慢的就喜欢作文了,千人一面的作文是不能提倡的,自古以来,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知道写作的真正的目的。
3.只见课堂,不见生活。
纵然,一堂优秀的习作课,教师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思维,挖掘他们心中的精彩。这类型的课堂,学生能动笔,能写出“高分”作文。不可否认,作文需要技巧,但它还需要学生自己对生活敏锐的感悟,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失掉它如同烹调时佐料齐全而主料劣质一样,是不可能做出美味的菜肴的。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漫游松花江》,有的学生说没有感触,有的学生说去过了但是忘记了,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写起。一堂课学生无从写起。看到这种情况,我让学生放下了手中的笔,领着他们走入了现实生活——领他们到了松花江实地看了松花江的景色,通过观赏学生们写作的激情来了,都跃跃欲试的说;“老师,赶紧会班吧,我知道咋写了。”看到学生闷得样子,我领悟到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二、拨乱反正,借力突围
面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这种似是而非、乱云飞渡的现状,我裹足不前,举步维艰。但通过实践,在迷雾深处,我试着理出个一二点认识供大家参考。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围”。
(一)突破口一:在教学方式上求变革
教师要给学生铺设一条循序渐进的作文之路。因为从小学低年级的说话、造句、写话开始到中年级学写简单的习作,再进入高年级作文学习,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各阶段相连成为一个整体。从字到词到句子到到段落到篇章,但在现实教学中,各年级教学相对独立,各阶段要求被分割成一个个层次,各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是既定的。当其中任何一个层次学生没能跟上时,就容易出现学习上的“知识断层”,从而造成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作文要求出现“拔高”的现象。再加上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又分为低、中、高段三个层次,自然这个“断层”就很难有效衔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能够愿意接受、有着浓厚兴趣的起点,要有一个渐进的训练计划和“补差帮扶”计划,为学生作文提升铺设台阶,使各年级间做到“无缝对接”。同时,教师要改变多年课堂之中“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位置变得主动,让学生彻底的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性,写作不是完成作业,不是为谁而写,而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字是倾述感情的媒介,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享受,能自愿的去愿意写作文,这样就会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被动的去学习,而是主动的学习。强化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日常习作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深入生活,老师引导学生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注重学生在习作中一线灵感的闪现,不必过分遵循什么要求,迎合某个意愿,或是沿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一个精巧的构思而去群策群力地写作。不要落入一定的模式,让学生放开思路,放开天性,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手写我心,写作文就不是痛苦的事了。
(二)突破口二:在个性化上下苦功
从教育的观点看,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是问题的实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大量识字后,他们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
2.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这三类文章: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3.进行开放式作文,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获得生活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
三、固本清源,学会“坚守”
学生个性发展和尊重生活实际,是作文教学的“本”和“源”所在,这就要求学生能做到“我心写我文”,“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生活写进作文。要实现这一目标,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突围”,我认为还要让学生做到坚持一颗童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体味生活,不能做到教室中读死书,死读书。努力的把现实与书本结合起来。
1.“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放飞童心的文章,定会绽放绮丽的风姿。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学生其实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法。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学生的“戏言碎语”,说不定会迎来写作教学一片艳阳天。
2.“蹲下来”与学生对话。“我欣赏你的观点,这代表你的独特性,哪怕不完善。”这样,学生就会少许多拘束,流露的情感会更真实,语言更有灵性、个性。适当的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有写作的信心。
3.细心呵护“无忌童言”,因为它蕴含灵性。学生写作常常出现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教师要细心呵护。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敞亮心扉,释放自己的个性和灵气。
4.让学生大胆说话写话。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话放松大胆说出来,把口中所说的话无拘无束地去写出来。学生可以说身边发生的事,可以说社会新闻,可以说自己看到的童话故事……学生心中有言,写起来自然就顺手多了。
5.引导学生走进童话的王国。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自编童话剧。因为学生大都是伴随着童话长大的,故事中的小动物牵动着他们心。他们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时喜时忧,为故事中的弱者而愤愤不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说,去写一些童话呢?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成剧,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的过程虽然充满了种种艰辛,并且困惑不断,繁难复杂,但我们不必忧虑,不必悲观,要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坚持爱护学生,尊重教学规律,保护学生的学习心理,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地开展工作,我们同样有理由对未来作文教学充满信心,相信在困境也会迎来一方明媚的“世外桃源”,相信即使戴着镣铐也能跳出最美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