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高发聪 韩玫瑰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第三小学



【正文】  【摘 要】 “五育合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生本理念课堂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线教师,要实施以培养兴趣,保证参与机会和创新评价为前提的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从传统满堂讲的思政课教法中走出来了,以注重学生主体学习实践为特征的新局面在课堂上有了重大突破。作为一线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在知识丰富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上的作用,力求新颖有趣,让学生获得有效的道德能力培养和法治教育提升。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特别是“五育合一”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培养兴趣,促使产生参与动机
  兴趣是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因,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为兴趣而学。因此,在小学道德怀法治教学中,针对年龄小,持久性差的小学生,我们要加强兴趣培植,促使他们产生参与动机,增强学习欲。这是课堂持续教学的最大瓶颈,也是考验教师教学方法多样性有效方式。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力求实际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植学生参与动机,让学生带着强烈需要参与学习,成为乐之者。新课改倡导学为主,教为辅,优教促学,而培养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参与动机,就是我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也是我们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首选路径。实践证明,加强学生道德与法制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最有效果的。因为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就要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点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热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说教,引导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个人实际学习体验,才能让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二、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传统思想教育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空洞的理论讲解,让很多学生感受到的除了空洞之外就是枯燥。实际上,任何课堂,教学都是一种活动,一种平台,道德与法治这样的思想教育课也不例外,仍需要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乐于活动的实践中玩,并获得知识教育与道德能力培养。有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而“五育合一”背景下的课堂,更要有这样的“五多”,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空间中有更多参与机会,有学习平台。例如,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力保每个学生上学前、上学中的潜在经验被唤醒,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体验到“我在实践中是怎么做的”的做法而迎来的成功愉悦,从而发挥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通俗易懂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学科,虽然不以知识教学为主要,强调学生思想教育,但在促进学生道德观、规则观、主义观等方面注重综合学习与实践。因此,采取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就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常用策略。不难看出,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其中有很多知识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不良不对的道德现象与问题,并在学习中明确改正或改变方向,并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唤醒学生已有生活阅历,减少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性,促进学生产生学科学习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四、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改倡导优化教与学,而教引学的最好做法,就是教学激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评价不仅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为教师下步教学指明努力方向。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在知与行的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研究功能,以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确保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发挥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成果理念的指导作用,使课堂教学提升效益,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法治观念形成。除了在课堂,抓好教材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可将此与我们“五育合一”中“七彩德育”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获得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传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新课程,2019年。
  [2]周爱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家庭生活指南,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