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分析
【作者】 陈光伟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西街小学
【正文】 【摘 要】 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三大课程之一。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就是学习“数”与“形”,往往忽视了数学的文化特征,甚至有人认为数学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各学科之间本身就有很强的交融性,比如:无法理解题意,弄不清题目中的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则后续计算会“谬之千里”。同样,传统文化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若能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则有益于学生健康发展。本文就此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传统文化;策略分析;应用方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传统文化涵盖了众多领域,绝非是一种语言、一种服饰,或者几首诗词所能诠释的[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能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并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1.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各方人士均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数学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寥若晨星,学生无法从数学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推动学科持续发展。其次,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
2.1充分挖掘教材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特定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小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材当中,涵盖的传统文化屈指可数,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定理、公式、算法等等。因而,我们将传统文化引入数学课堂,需找到较好的契合点,不能让学生感到过于突兀,例如:我们在讲解阿拉伯数字“4”的时候,可以引入“梅、兰、竹、菊”(四君子),并增加相应的写意古诗(王安石的《梅花》;玄烨的《咏幽兰》;王维的《竹里馆》;元稹《菊花》)。还可以简单讲解“四艺”(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学生们在掌握数字含义和写法的同时,还能接触一些传统文化。在寓教于乐的模式下,学好数学基础知识。
同样,在讲解“年,月,日,时,分”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先进行提问“一炷香”、“一盏茶”代表什么?时间有多长?然后讲解“漏壶计时”、“日冕”、“三更寒”,“二十四节气”等等,从而让大家了解古代计时和相关历法等简单知识。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与数学教学活动相结合
小学生年龄尚小,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如若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整体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融合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大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算盘进行讲解。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珠算(七珠)的由来与发展,指导学生借助珠算进行计算。数学教师在讲解“角的度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古人测量角度的方法,借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规矩”的出处,让学生了解古人测量角度的方法,大家会发现传统文化竟然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
2.3课前课后融入传统文化
课前导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复习能够巩固课上知识。数学教师需“见缝插针”,及时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使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教学之前,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故事,讲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例如:数学教师讲解“图形”相关知识时,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等列为对称图形,然后讲解对称时引入中国古建筑的典型特征——“对称”,如“故宫”、“天安门”、“祈年殿”、“赵州桥”,以及庙宇、佛塔、配殿等等。并将古代城市建筑中的“中轴线”与对称轴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对称竟然如此之美。在夯实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愉悦心情。
2.4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传统文化因素,能够营造出别样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选择最佳教学方式,例如:数学教师讲解“圆”这一知识点时,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与圆相关的主要知识点,初步了解半径、直径、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由此引出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借助刘徽(三国)的“割圆术”,算出内接正12边形的边长,然后推及到24边、48边,一直算到24576边形,由此推出圆周率为3.14159261。同样,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着重讲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从周朝的商高“勾三、股四、弦五”到三国赵爽的《周髀算经》的注解,并最终记录于《九章算术》,均是形数结合的典范。
3.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民族荣誉感、文化认同感,这将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可以说,这是对学生、社会、文化传承的有益之举。
参考文献:
[1] 黄冬云.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J].文渊(中学版),2019, (007):233.
[2] 魏建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传统文化;策略分析;应用方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传统文化涵盖了众多领域,绝非是一种语言、一种服饰,或者几首诗词所能诠释的[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能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并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1.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各方人士均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数学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寥若晨星,学生无法从数学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推动学科持续发展。其次,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
2.1充分挖掘教材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特定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小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材当中,涵盖的传统文化屈指可数,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定理、公式、算法等等。因而,我们将传统文化引入数学课堂,需找到较好的契合点,不能让学生感到过于突兀,例如:我们在讲解阿拉伯数字“4”的时候,可以引入“梅、兰、竹、菊”(四君子),并增加相应的写意古诗(王安石的《梅花》;玄烨的《咏幽兰》;王维的《竹里馆》;元稹《菊花》)。还可以简单讲解“四艺”(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学生们在掌握数字含义和写法的同时,还能接触一些传统文化。在寓教于乐的模式下,学好数学基础知识。
同样,在讲解“年,月,日,时,分”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先进行提问“一炷香”、“一盏茶”代表什么?时间有多长?然后讲解“漏壶计时”、“日冕”、“三更寒”,“二十四节气”等等,从而让大家了解古代计时和相关历法等简单知识。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与数学教学活动相结合
小学生年龄尚小,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如若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整体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融合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大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算盘进行讲解。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珠算(七珠)的由来与发展,指导学生借助珠算进行计算。数学教师在讲解“角的度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古人测量角度的方法,借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规矩”的出处,让学生了解古人测量角度的方法,大家会发现传统文化竟然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
2.3课前课后融入传统文化
课前导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复习能够巩固课上知识。数学教师需“见缝插针”,及时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使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教学之前,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故事,讲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例如:数学教师讲解“图形”相关知识时,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等列为对称图形,然后讲解对称时引入中国古建筑的典型特征——“对称”,如“故宫”、“天安门”、“祈年殿”、“赵州桥”,以及庙宇、佛塔、配殿等等。并将古代城市建筑中的“中轴线”与对称轴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对称竟然如此之美。在夯实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愉悦心情。
2.4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传统文化因素,能够营造出别样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选择最佳教学方式,例如:数学教师讲解“圆”这一知识点时,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与圆相关的主要知识点,初步了解半径、直径、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由此引出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借助刘徽(三国)的“割圆术”,算出内接正12边形的边长,然后推及到24边、48边,一直算到24576边形,由此推出圆周率为3.14159261。同样,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着重讲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从周朝的商高“勾三、股四、弦五”到三国赵爽的《周髀算经》的注解,并最终记录于《九章算术》,均是形数结合的典范。
3.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民族荣誉感、文化认同感,这将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可以说,这是对学生、社会、文化传承的有益之举。
参考文献:
[1] 黄冬云.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J].文渊(中学版),2019, (007):233.
[2] 魏建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