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生活化的策略
【作者】 王星星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利辛中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策略,是要求学生擅长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下,对其中存在的多种数学现象积极的去发现,是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展到科学的阶段,最后再通过科学对生活里的数学现象进行解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的贴近,并通过使学生生活与数学之间发生碰撞和交融,以此来帮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对数学进行学习,并在对数学进行学习的时候,来对生活进行感悟。本文主要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小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有人说,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由于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数学觉得单调、枯燥。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如何才能让学生不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发现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很多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教学。
一、对生活化教学内涵进行有效分析——体现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对各类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进行营造,以此来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得到增强,并使小学数学在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等得到突出,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能通过对数学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了很多的特征,其主要有:第一,在对小学数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紧急围绕着学生生活的世界当做活动的背景来进行教学,并在活动之中使自己不断的得到改变,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和教学要求。第二,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需要把教学的整体目标全面的体现出来,不仅要包括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还应该包括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学生意志以及合作沟通等。第三,在对小学数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进行加强,以此来使课堂教学的亲身体验以及相互作用得到提升。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并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寻找生活原型进行教学——体现生活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把生活经验转为知识——体现生活性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四、根据生活模型树立表象——体现生活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五、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规律——体现生活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六、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体现生活性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总之,通过上述几种策略可以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国平;林梅英;刍议生活性课堂的营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11期
[2]夏吉华;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年08期
[3]孙少华;浅谈数学的生活性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4年01期
[4]于忠;刘凤菊;在新课标下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性[J];林区教学;2012年08期
[5]李华兰;体现数学生活性,提升学生探索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09年42期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有人说,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由于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数学觉得单调、枯燥。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如何才能让学生不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发现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很多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教学。
一、对生活化教学内涵进行有效分析——体现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对各类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进行营造,以此来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得到增强,并使小学数学在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等得到突出,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能通过对数学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了很多的特征,其主要有:第一,在对小学数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紧急围绕着学生生活的世界当做活动的背景来进行教学,并在活动之中使自己不断的得到改变,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和教学要求。第二,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需要把教学的整体目标全面的体现出来,不仅要包括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还应该包括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学生意志以及合作沟通等。第三,在对小学数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进行加强,以此来使课堂教学的亲身体验以及相互作用得到提升。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并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寻找生活原型进行教学——体现生活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把生活经验转为知识——体现生活性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四、根据生活模型树立表象——体现生活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五、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规律——体现生活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六、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体现生活性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总之,通过上述几种策略可以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国平;林梅英;刍议生活性课堂的营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11期
[2]夏吉华;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年08期
[3]孙少华;浅谈数学的生活性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4年01期
[4]于忠;刘凤菊;在新课标下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性[J];林区教学;2012年08期
[5]李华兰;体现数学生活性,提升学生探索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09年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