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大数据链诊断课堂教学的方法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作者】 罗 燕
【机构】 贵州省盘州市第十二中学
【正文】 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是一种连续的行为系统,是一种工作流程,是一种团队合作。“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是课堂观察中的一种方法,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强调教室内师生的教学互动行为,它采用一套系统的、兼顾直接与间接教学风格的行为分类方式对教室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分类。课堂观察更多地依靠团队合作,没有团队的合作,课堂观察难以展开,更难以取良好的效果。
在谈“课堂观察——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之前,我先说说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团队目前有六个人,分别是不同学科的,分了三个小组,分别观察了我们学校及校外不同学科的课堂,至少听了几十节甚至上百节课,我们各组有各自的任务。通过我们长期以及几次大型活动的课堂观察实践,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课堂观察前,需明确课堂观察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这里,我主要谈的是我们组负责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一、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概述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强调教室内师生的教学互动行为,它采用一套系统的、兼顾直接与间接教学风格的行为分类方式对教室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分类。同时弗兰德斯对每一类行为都下了操作性定义,以便教师及教学督导人员进行操作。弗兰德斯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10个类别,其中1-7类均为记录教师对学生说话的状况;第8和第9类则是记录学生对教师说话的情形;在上课中,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外,还有第10类,则是记录教室可能出现的静止状态。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说明事实时都属于讲授”(第5类行为);教师让学生上前演示、推理,如“现在请某某同学上来演示”这属于“指令”(第6类行为);“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描述还有可以更加规范吗?属于“提问”(第4类行为),以上三类行为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当中的直接教学行为。
二、 记录教学互动行为的代码系统
这种课堂观察方法是最为复杂的,理论上要求每3秒记录一次,一节45分钟要记录900多次,我们仍处于理论学习阶段,因此5秒记录一次。记录一次目前教室师生互动的状态,速度尽量保持稳定。弗兰德斯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10个类别,每一个类别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其中“1”代表接纳学生的情感,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接纳及澄清学生的态度或情感语气;“2”代表称赞或鼓励,称赞或鼓励学生的动作或行为;“3”代表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澄清、扩大或发展学生所提出的意见或想法;“4”代表提问题,以教师的意见或想法为基础,询问学生有关内容或步骤的问题,并期待学生回答;“5”代表演讲,就内容或步骤提供事实或见解,表达教师自己的观念,提出教师自已的解释,或者引述某位权威者(而非学生)的看法;“6”代表指示,指令或命令;“7”代表批评学生或维护权威,陈述的语句内容为了改变学生的行为,从不可接受的形态转变为可接受的行态;“8”代表学生话语——教师驱动,学生为了回应教师而说的话;“9”代表学生话语——学生主动,学生主动开启对话;“10”代表安静或混乱,暂时停顿、短时间内的安静或混乱,以致观察者无法解师生之间的沟通。
附表格:
三、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评价
FIAS是一种著名的教室观察系统。它所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师生双方所说的语言。它不但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提供教师改进教学的馈信息,以减少生手教师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心力外,更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参考指标。通过使用FIAS的数字代码系统对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这些事件技先后顺序连接成一个时间席列,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行为模式和风格。FIAS的优点在于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这样可以量化的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结合课堂观察所得到的有关教学的质性描述,可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FIAS的局限在于重视口语行为,不重视非口语行为,而忽略了许多重要信息;其次,重视教师对整个班级的行为,而对学生话语的分类较少(只有8和9),较忽略个别学生的行为;再次,FIAS所转化后的变量数据,虽然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可以做各种广泛的比较研究,但是无法回溯分析是因为哪些具体的话语而得到此数据。
总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只是课堂观察中的一种,课堂观察更多地依靠团队合作,没有团队的合作,课堂观察难以展开,更难以取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 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9-113
[2] 陈金华 课堂观察概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52-55
在谈“课堂观察——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之前,我先说说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团队目前有六个人,分别是不同学科的,分了三个小组,分别观察了我们学校及校外不同学科的课堂,至少听了几十节甚至上百节课,我们各组有各自的任务。通过我们长期以及几次大型活动的课堂观察实践,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课堂观察前,需明确课堂观察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这里,我主要谈的是我们组负责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一、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概述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强调教室内师生的教学互动行为,它采用一套系统的、兼顾直接与间接教学风格的行为分类方式对教室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分类。同时弗兰德斯对每一类行为都下了操作性定义,以便教师及教学督导人员进行操作。弗兰德斯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10个类别,其中1-7类均为记录教师对学生说话的状况;第8和第9类则是记录学生对教师说话的情形;在上课中,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外,还有第10类,则是记录教室可能出现的静止状态。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说明事实时都属于讲授”(第5类行为);教师让学生上前演示、推理,如“现在请某某同学上来演示”这属于“指令”(第6类行为);“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描述还有可以更加规范吗?属于“提问”(第4类行为),以上三类行为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当中的直接教学行为。
二、 记录教学互动行为的代码系统
这种课堂观察方法是最为复杂的,理论上要求每3秒记录一次,一节45分钟要记录900多次,我们仍处于理论学习阶段,因此5秒记录一次。记录一次目前教室师生互动的状态,速度尽量保持稳定。弗兰德斯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10个类别,每一个类别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其中“1”代表接纳学生的情感,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接纳及澄清学生的态度或情感语气;“2”代表称赞或鼓励,称赞或鼓励学生的动作或行为;“3”代表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澄清、扩大或发展学生所提出的意见或想法;“4”代表提问题,以教师的意见或想法为基础,询问学生有关内容或步骤的问题,并期待学生回答;“5”代表演讲,就内容或步骤提供事实或见解,表达教师自己的观念,提出教师自已的解释,或者引述某位权威者(而非学生)的看法;“6”代表指示,指令或命令;“7”代表批评学生或维护权威,陈述的语句内容为了改变学生的行为,从不可接受的形态转变为可接受的行态;“8”代表学生话语——教师驱动,学生为了回应教师而说的话;“9”代表学生话语——学生主动,学生主动开启对话;“10”代表安静或混乱,暂时停顿、短时间内的安静或混乱,以致观察者无法解师生之间的沟通。
附表格:
三、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评价
FIAS是一种著名的教室观察系统。它所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师生双方所说的语言。它不但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提供教师改进教学的馈信息,以减少生手教师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心力外,更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参考指标。通过使用FIAS的数字代码系统对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这些事件技先后顺序连接成一个时间席列,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行为模式和风格。FIAS的优点在于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这样可以量化的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结合课堂观察所得到的有关教学的质性描述,可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FIAS的局限在于重视口语行为,不重视非口语行为,而忽略了许多重要信息;其次,重视教师对整个班级的行为,而对学生话语的分类较少(只有8和9),较忽略个别学生的行为;再次,FIAS所转化后的变量数据,虽然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可以做各种广泛的比较研究,但是无法回溯分析是因为哪些具体的话语而得到此数据。
总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只是课堂观察中的一种,课堂观察更多地依靠团队合作,没有团队的合作,课堂观察难以展开,更难以取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 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9-113
[2] 陈金华 课堂观察概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