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践行学生主体性理念的实践探究
【作者】 董忠格吉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落实学生主体性理念,我们就应想方设法增强课堂趣味性,生活性,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他们才能学有动力和信心,从而自觉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性;有效;践行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体。”落实这一主体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一言堂”从走出来,践行活动组织者、学习引领者、疑惑点拨者的角色,化教为导,服务于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人。这样才能把学生主体性理念有效践行起来。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践行学生主体性理念的有效实践。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品尝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但数学教材上看不到生活影子,学生无法品尝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落实学生主体性,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基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施教,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这是生活的规律,更应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数学教学就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走进生活,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情境中的数学活动中去,品尝数学。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们就可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这样就缩短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让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闪耀”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是基于皮亚杰的“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理论而提出的。实践表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则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应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喜羊羊与灰太狼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喜羊羊与灰太狼化解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比你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实践数学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让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我们教学实例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那从中习得的知识又要反哺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教师要有这种教学意识和卓识远见,积极引导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打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师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
课堂上,我们就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第一种:买单盒79盒:2×79=158(元)
第二种: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第三种: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第四种: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这样的过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他们快速在讨论效果得出了答案。通过比较决策,他们认为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通过这样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巩固了知识,还体验到生活无处不数学,增强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做主人,我们教师就应在教学的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既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又要教给学生方法,相信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不怕耽搁时间,更不要怕教学进展慢,就怕我们没有方法让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春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J].学周刊,2017年。
[2]郑小夏,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学生主体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7年。
[3]钟爱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J].教育评论,2018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性;有效;践行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体。”落实这一主体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一言堂”从走出来,践行活动组织者、学习引领者、疑惑点拨者的角色,化教为导,服务于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人。这样才能把学生主体性理念有效践行起来。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践行学生主体性理念的有效实践。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品尝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但数学教材上看不到生活影子,学生无法品尝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落实学生主体性,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基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施教,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这是生活的规律,更应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数学教学就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走进生活,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情境中的数学活动中去,品尝数学。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们就可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这样就缩短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让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闪耀”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是基于皮亚杰的“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理论而提出的。实践表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则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应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喜羊羊与灰太狼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喜羊羊与灰太狼化解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比你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实践数学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让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我们教学实例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那从中习得的知识又要反哺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教师要有这种教学意识和卓识远见,积极引导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打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师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
课堂上,我们就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第一种:买单盒79盒:2×79=158(元)
第二种: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第三种: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第四种: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这样的过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他们快速在讨论效果得出了答案。通过比较决策,他们认为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通过这样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巩固了知识,还体验到生活无处不数学,增强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做主人,我们教师就应在教学的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既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又要教给学生方法,相信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不怕耽搁时间,更不要怕教学进展慢,就怕我们没有方法让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春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J].学周刊,2017年。
[2]郑小夏,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学生主体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7年。
[3]钟爱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J].教育评论,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