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作者】 东杰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第一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物理并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本文深入探讨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导入所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最后提出了初中物理课堂导入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原则;策略
初中物理理论深度较小,主要是学习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公式。但是初中物理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学生以前没有系统地学过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也了解较少。另一方面,物理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学生在接触物理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这样学生才不会对物理产生畏惧和消极情绪。才能为以后的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旧知识衔接导入
由旧知识带入新内容是课堂导入的常规套路。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既能复习旧的知识,又能水到渠成的衔接引入新的内容。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巧妙引导,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比如,在讲述“力的分解”这一内容时我就采取了上述导入法,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力的合成”这一知识点,并着重强调得到的效果,即几个力的效果与一个力的效果往往是一样的,那么这一个力就可以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而反过来这几个力也可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从本质上而言,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必须遵守“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力的合成是指求几个合力的过程。然后,我进一步提出问题:按照逆向思维的法则,倘若几个力,根据“效果”,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进行合成;那么根据“效果”就完全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对一个力分解。过渡语不但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而且也鲜明地指出了力分解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法则。再如,在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语:首先,我给学生复习了初中阶段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两头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导体中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在这一基础上自然过渡:通过以上复习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在全电路中,电源中的电动势、回路的内外电阻与回路中的电流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此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又如何呢?应用类比分析法我们可以知晓:电源中的电动势和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而内外电路中的总电阻与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成反比。那么,我们应怎样运用富有逻辑性的方法证明此点呢?众所周知,能的转化与守恒,不但能攻克力学中的很多问题,而且也能解决电磁学中的疑难问题。因此大家可以尝试运用能的转化与守恒分析电流、电动势、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这种新旧联系、水到渠成的导入法能有效将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能通过设计的过渡语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主要教学思路:“能的转化与守恒”,从而获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二、物理教学可以设置故事导入
物理新课导入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那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新课导入时,不要老用复习新课、温故知新千年不变的一招鲜,由于缺乏新意,学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生动的故事,体现一个“新”和“奇”,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物理课堂泛起一波波涟漪,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我在《浮力》一课时,自己做了一个课件,讲古罗马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叫狄杜,一天他在战场上打了个大胜仗,逮到许多战俘,他命令他的士兵把这些战俘捆在一起投进死海处死,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战俘并没有沉没,仍然漂浮在死海海面,并且被波浪推到海岸,这时狄杜再次要求士兵把战俘投进海里,可以又神秘被海浪推到岸边。此时,狄杜大惊,认为有神灵保佑,这些战俘命不该绝,于是狄杜就放了战俘。正当学生看得入迷之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这些战俘没有沉入死海难道真的有神灵在保佑他们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都露出迷惑的目光。接着我又问:2.如果没有神灵保佑,你能用什么理由解释这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呢?学生们此时都露出期盼的目光,我不失时机地说:你们想揭开这个谜底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那好,这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秘密,此时学生带着期盼的心情,全神贯注地投入《浮力》学习中,实践证明效果奇佳。
三、创设“新奇”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突出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物理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尤其是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可以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住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当把水杯倒过来,并放开压住纸片的手时,学生很惊奇。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唤醒,情不自禁地思考其中的奥秘,从而为探究大气压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联系实际,经验引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和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分子运动理论》一节的引入:当我们走过酒店时会有酒的香气,回到家能嗅到炒菜的香味,这是为什么?是扩散现象。又如:我们背的书包,宽的背带舒服,而窄的不舒服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压强。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远远不止上述我所列举的这几种。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用有限的的时间恰到好处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就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带入科学的殿堂。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原则;策略
初中物理理论深度较小,主要是学习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公式。但是初中物理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学生以前没有系统地学过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也了解较少。另一方面,物理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学生在接触物理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这样学生才不会对物理产生畏惧和消极情绪。才能为以后的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旧知识衔接导入
由旧知识带入新内容是课堂导入的常规套路。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既能复习旧的知识,又能水到渠成的衔接引入新的内容。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巧妙引导,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比如,在讲述“力的分解”这一内容时我就采取了上述导入法,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力的合成”这一知识点,并着重强调得到的效果,即几个力的效果与一个力的效果往往是一样的,那么这一个力就可以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而反过来这几个力也可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从本质上而言,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必须遵守“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力的合成是指求几个合力的过程。然后,我进一步提出问题:按照逆向思维的法则,倘若几个力,根据“效果”,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进行合成;那么根据“效果”就完全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法则对一个力分解。过渡语不但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而且也鲜明地指出了力分解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法则。再如,在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语:首先,我给学生复习了初中阶段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两头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导体中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在这一基础上自然过渡:通过以上复习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在全电路中,电源中的电动势、回路的内外电阻与回路中的电流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此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又如何呢?应用类比分析法我们可以知晓:电源中的电动势和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是成正比的,而内外电路中的总电阻与闭合回路中的电流成反比。那么,我们应怎样运用富有逻辑性的方法证明此点呢?众所周知,能的转化与守恒,不但能攻克力学中的很多问题,而且也能解决电磁学中的疑难问题。因此大家可以尝试运用能的转化与守恒分析电流、电动势、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这种新旧联系、水到渠成的导入法能有效将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能通过设计的过渡语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主要教学思路:“能的转化与守恒”,从而获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二、物理教学可以设置故事导入
物理新课导入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那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新课导入时,不要老用复习新课、温故知新千年不变的一招鲜,由于缺乏新意,学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生动的故事,体现一个“新”和“奇”,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物理课堂泛起一波波涟漪,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我在《浮力》一课时,自己做了一个课件,讲古罗马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叫狄杜,一天他在战场上打了个大胜仗,逮到许多战俘,他命令他的士兵把这些战俘捆在一起投进死海处死,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战俘并没有沉没,仍然漂浮在死海海面,并且被波浪推到海岸,这时狄杜再次要求士兵把战俘投进海里,可以又神秘被海浪推到岸边。此时,狄杜大惊,认为有神灵保佑,这些战俘命不该绝,于是狄杜就放了战俘。正当学生看得入迷之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这些战俘没有沉入死海难道真的有神灵在保佑他们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都露出迷惑的目光。接着我又问:2.如果没有神灵保佑,你能用什么理由解释这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呢?学生们此时都露出期盼的目光,我不失时机地说:你们想揭开这个谜底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那好,这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秘密,此时学生带着期盼的心情,全神贯注地投入《浮力》学习中,实践证明效果奇佳。
三、创设“新奇”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突出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物理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尤其是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可以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住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当把水杯倒过来,并放开压住纸片的手时,学生很惊奇。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唤醒,情不自禁地思考其中的奥秘,从而为探究大气压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联系实际,经验引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和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分子运动理论》一节的引入:当我们走过酒店时会有酒的香气,回到家能嗅到炒菜的香味,这是为什么?是扩散现象。又如:我们背的书包,宽的背带舒服,而窄的不舒服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压强。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远远不止上述我所列举的这几种。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用有限的的时间恰到好处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就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带入科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