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笔算教学要做好“加减法”
【作者】 周 磊
【机构】 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
【正文】 【摘 要】 笔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造成了目前笔算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在活动操作中,只停留在操作表面而忽视通过数学活动操作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关注了体验而忽视了算理的抽象与概括;关注算理的理解而却忽视借助练习达到巩固算法的目的;关注算用结合而忽视生活化与计算味的共同体现;关注练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练习难度对理解造成的障碍。
【关键词】 笔算教学;算理;算法;算用结合
当前,在各年级的考试中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计算的失分率比较大,尤其以笔算最为严重,而且年级越高情况越不理想,其中不乏学生马虎,试卷超纲等问题。但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在课堂,正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学生笔算能力的下降。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笔算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与同行研讨。
一、活动操作要加上理解算理的目的,减少活动操作的干扰
案例“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北师大版一下)”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并让学生列式得出结果。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4=9,20+9=29。
师: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生操作、汇报。
师:能用竖式计算吗?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正确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练习。
笔者查看了部分学生的练习发现大部分学生数位根本没有对齐,有的还用着小棒或手指。
上述教学中教师本想通过口算、摆小棒的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白算法。但实际教学中笔算的方法与口算、摆小棒的方法相脱节,学生缺乏学习新知的基础,难以为新知形成正迁移的效应,而教师面对问题办法不多,听之任之,没有对活动操作进行有效地引导,致使活动操作的深刻性不足,造成了活动操作表面化,算理与算法习得浅显化。而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学生在学习时借助直观操作的形式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础上体验得出基本的算法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算理与算法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教师让学生用口算汇报结果后,应该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并请学生把口算的步骤和摆小棒的方法在笔算中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笔算方法,总结得到了算理。最后,通过让学生汇报竖式是怎样体现口算的步骤和摆小棒的,计算的每个步骤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二、体验过程要加上对算理进行抽象与概括,减去只关注过程
案例 “两位数加整十数(北师大版一下)”教学片段
师: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可以怎样列式?
生:56+30。
师:你能想个办法算出56+30的结果吗?
学生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计数器拨。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算出了56+30=86。
生2:我是用计数器拨的,也算出了56+30=86。
生3:我把56分成50和6,50+30=80,80再加上6就等于86。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接下去的学习活动中,大多数学生还是用各自的方法计算。
利用小棒摆、计数器拨和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后,老师让学生用生3的方法完成练习,做了提示,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理解,没体会到生3同学的方法其实是解决此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能把三位同学的方法加以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即都是先用50+30=80,再用80+6=86,并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算理:先把整十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那么,在下一步的练习中,学生肯定会自然而然的运用起来,从而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以指点,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层面上,对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与提炼,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这样就会为算法的优化建构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算理的教学要加上借助练习达到巩固算法的目的,减去以算代学
案例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北师大版四上)”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4×21,并估计结果。接着,让学生尝试,说说想法。汇报口算过程:114×1=114,114×20=2280,114+2280=2394;114×21=114×7×3=2394……。出示114×23,问该怎么算,学生回答。比较、总结: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按照这样的办法请你把这两题列成竖式,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算的是什么?最后,总结、提升(时间已经过了35分钟)。教者出示两道题目:175×24、248×37,学生练习、汇报后,下课铃就响了。
课后笔者查看了教师留下的作业,不是没做好就是错误率比较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新课改中反对计算的机械、单调的重复性大量训练。同样,在计算教学中,只关注算理的理解,忽视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也是要不得的。只象征性地练习几道题对于技能的形成会有多大帮助呢?强调借助练习达到巩固算法的目的,不是鼓励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上,而是基于计算能力的形成要以一定量的积累为基础进行的思考。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认识了一定的算理后,我们要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静下心来,通过安排专项练习、对比练习、改错练习等对单一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并组合形成复合技能,然后安排综合练习,让学生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
四、算用结合要加上生活化与计算味的共同体现,减去盲目整合
案例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北师大版一下)”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小黑兔和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图,让学生猜猜它们分别拔了几个?出示:23个、36个。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如果要求它们一共拔了几个,该怎么算?23+36,你是怎么想的?得多少?59个,如果要求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几个呢?36-23,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又把数量分别改为:75和24、56和23,让学生求总数与求相差数,并说说想法。接着又出示“如果它们一共拔了67个,小黑兔拔了45个,小白兔拔了多少个?”……最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三题应用题,出现了只有小部分学生正确,大部分学生答案错误的现象。
教学中教师努力想体现新课改下计算教学的特色:“算用结合”、“以用促算”。 “应用味”在课堂中尽显,呈现出与旧教材计算教学截然不同的风景。然而,“应用味”的流淌,却忽视了两位数加减算理的体现。从而造成了式子是正确的,可答案却是错误了的现象。这源自于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了“生活化”,却忽视了“计算味”;重视了“计算味”,“生活化”也无了踪迹。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握好一个“度”字,不要“顾此失彼”。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算理,明确了算法后,我们不必马上应用,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及时形成计算技能。有了真正的本领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相信学生的底气会更足,课堂会更活跃。所以,我们不能把“算”“用”盲目整合,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而且也消弱了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五、练习要加上关注难度对理解造成的障碍,减去以量代练
案例 “两位数乘两位数(北师大版三下)”教学片段
在学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算法后,教师就出示了一组练习:
87×36、45×35、65×47、56×38。
课堂中,笔者巡视了班级中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不仅速度慢,而且错误率高,有些后进生连怎么列竖式都不会了。在学生汇报中大都由教师讲解。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学得算理与算法后教师比较关注练习的重要性,想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可是,教师的“好意”却造成了学生的“误入歧途”,明明知道怎么算的,练习过后却造成了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而造成这个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从中可以体现教师对于教学的随意性。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而教师却出示了一组进位乘法,在计算技能没有熟练、巩固的情况下,要解决进位和算法对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挑战。然而,当学生面对两种困难的挑战时,注定了在遇到计算障碍时,难以专注于算法的巩固。因此,对于在算法没有巩固之前,我们要出示一些简单的题目如:14×11、24×12、23×21……,减少计算难度障碍,明确计算方法。在接下去的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出现一、两题进位乘法题,增加计算难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会,让有困难的学生尝试,这样做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明白算法,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信心,为接下去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总之,面对学生的计算现状,我们要善于追问“为什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刨根问底,对症下药,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分析自己的课堂,找到解决之法,才能给课堂带去实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永.为什么要淡化竖式笔算[J].人民教育,2010,(7):31-33
[2] 罗小萍.操作、口算、竖式如何结合[J].新世纪小学数学,2009,(5):34-38
[3] 吕立峰.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不可偏颇[J].小学数学教师,2007,(6):1-12
[4] 阎晓林.对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9,(6):39-40
【关键词】 笔算教学;算理;算法;算用结合
当前,在各年级的考试中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计算的失分率比较大,尤其以笔算最为严重,而且年级越高情况越不理想,其中不乏学生马虎,试卷超纲等问题。但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在课堂,正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学生笔算能力的下降。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笔算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与同行研讨。
一、活动操作要加上理解算理的目的,减少活动操作的干扰
案例“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北师大版一下)”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并让学生列式得出结果。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4=9,20+9=29。
师: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生操作、汇报。
师:能用竖式计算吗?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正确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练习。
笔者查看了部分学生的练习发现大部分学生数位根本没有对齐,有的还用着小棒或手指。
上述教学中教师本想通过口算、摆小棒的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白算法。但实际教学中笔算的方法与口算、摆小棒的方法相脱节,学生缺乏学习新知的基础,难以为新知形成正迁移的效应,而教师面对问题办法不多,听之任之,没有对活动操作进行有效地引导,致使活动操作的深刻性不足,造成了活动操作表面化,算理与算法习得浅显化。而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学生在学习时借助直观操作的形式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础上体验得出基本的算法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算理与算法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教师让学生用口算汇报结果后,应该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并请学生把口算的步骤和摆小棒的方法在笔算中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笔算方法,总结得到了算理。最后,通过让学生汇报竖式是怎样体现口算的步骤和摆小棒的,计算的每个步骤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二、体验过程要加上对算理进行抽象与概括,减去只关注过程
案例 “两位数加整十数(北师大版一下)”教学片段
师: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可以怎样列式?
生:56+30。
师:你能想个办法算出56+30的结果吗?
学生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计数器拨。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算出了56+30=86。
生2:我是用计数器拨的,也算出了56+30=86。
生3:我把56分成50和6,50+30=80,80再加上6就等于86。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接下去的学习活动中,大多数学生还是用各自的方法计算。
利用小棒摆、计数器拨和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后,老师让学生用生3的方法完成练习,做了提示,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理解,没体会到生3同学的方法其实是解决此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能把三位同学的方法加以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即都是先用50+30=80,再用80+6=86,并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算理:先把整十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那么,在下一步的练习中,学生肯定会自然而然的运用起来,从而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以指点,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层面上,对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与提炼,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这样就会为算法的优化建构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算理的教学要加上借助练习达到巩固算法的目的,减去以算代学
案例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北师大版四上)”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4×21,并估计结果。接着,让学生尝试,说说想法。汇报口算过程:114×1=114,114×20=2280,114+2280=2394;114×21=114×7×3=2394……。出示114×23,问该怎么算,学生回答。比较、总结: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按照这样的办法请你把这两题列成竖式,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算的是什么?最后,总结、提升(时间已经过了35分钟)。教者出示两道题目:175×24、248×37,学生练习、汇报后,下课铃就响了。
课后笔者查看了教师留下的作业,不是没做好就是错误率比较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新课改中反对计算的机械、单调的重复性大量训练。同样,在计算教学中,只关注算理的理解,忽视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也是要不得的。只象征性地练习几道题对于技能的形成会有多大帮助呢?强调借助练习达到巩固算法的目的,不是鼓励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上,而是基于计算能力的形成要以一定量的积累为基础进行的思考。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认识了一定的算理后,我们要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静下心来,通过安排专项练习、对比练习、改错练习等对单一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并组合形成复合技能,然后安排综合练习,让学生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
四、算用结合要加上生活化与计算味的共同体现,减去盲目整合
案例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北师大版一下)”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小黑兔和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图,让学生猜猜它们分别拔了几个?出示:23个、36个。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如果要求它们一共拔了几个,该怎么算?23+36,你是怎么想的?得多少?59个,如果要求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几个呢?36-23,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又把数量分别改为:75和24、56和23,让学生求总数与求相差数,并说说想法。接着又出示“如果它们一共拔了67个,小黑兔拔了45个,小白兔拔了多少个?”……最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三题应用题,出现了只有小部分学生正确,大部分学生答案错误的现象。
教学中教师努力想体现新课改下计算教学的特色:“算用结合”、“以用促算”。 “应用味”在课堂中尽显,呈现出与旧教材计算教学截然不同的风景。然而,“应用味”的流淌,却忽视了两位数加减算理的体现。从而造成了式子是正确的,可答案却是错误了的现象。这源自于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了“生活化”,却忽视了“计算味”;重视了“计算味”,“生活化”也无了踪迹。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握好一个“度”字,不要“顾此失彼”。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算理,明确了算法后,我们不必马上应用,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及时形成计算技能。有了真正的本领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相信学生的底气会更足,课堂会更活跃。所以,我们不能把“算”“用”盲目整合,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而且也消弱了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五、练习要加上关注难度对理解造成的障碍,减去以量代练
案例 “两位数乘两位数(北师大版三下)”教学片段
在学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算法后,教师就出示了一组练习:
87×36、45×35、65×47、56×38。
课堂中,笔者巡视了班级中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不仅速度慢,而且错误率高,有些后进生连怎么列竖式都不会了。在学生汇报中大都由教师讲解。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学得算理与算法后教师比较关注练习的重要性,想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可是,教师的“好意”却造成了学生的“误入歧途”,明明知道怎么算的,练习过后却造成了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而造成这个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从中可以体现教师对于教学的随意性。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而教师却出示了一组进位乘法,在计算技能没有熟练、巩固的情况下,要解决进位和算法对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挑战。然而,当学生面对两种困难的挑战时,注定了在遇到计算障碍时,难以专注于算法的巩固。因此,对于在算法没有巩固之前,我们要出示一些简单的题目如:14×11、24×12、23×21……,减少计算难度障碍,明确计算方法。在接下去的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出现一、两题进位乘法题,增加计算难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会,让有困难的学生尝试,这样做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明白算法,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信心,为接下去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总之,面对学生的计算现状,我们要善于追问“为什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刨根问底,对症下药,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分析自己的课堂,找到解决之法,才能给课堂带去实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永.为什么要淡化竖式笔算[J].人民教育,2010,(7):31-33
[2] 罗小萍.操作、口算、竖式如何结合[J].新世纪小学数学,2009,(5):34-38
[3] 吕立峰.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不可偏颇[J].小学数学教师,2007,(6):1-12
[4] 阎晓林.对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9,(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