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作者】 彭梦幻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
【正文】 【摘 要】 “双减”政策的落实,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校教育增加作业辅导和学生在校时间,减少学生回家做作业的量和时间,一增一减,让学校教育回归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回归正常的作息和接受知识的正常路径。
【关键词】 双减;提高;课堂;效率
“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双减”之后,我们要朝哪个方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因为“双减”,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又有了更高规格的期待,所以,教师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精神,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切实提升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用更加创新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新的经验方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策略一:精准把握好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有成效。
策略二: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在教的过程是先通过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有的教师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将数学课上成活动,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我认为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不要创设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人。而且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策略三: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为了上好小学数学千克的初步知识,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①随同家长到超市调查,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选1—2种物品买下来,课堂用。②测量出自己的体重,记下爸爸、妈妈的体重分别是多少千克?在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通知同学们晚上把你买的物品准备好,有关数据整理好。我准备的物品已提前放在教室的讲台里,事先保密,谁也不知道。第二天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一响,我快步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都异常兴奋,激动地望着我,好像在说:“张老师,你没讲我都差不多会了。都准备好了,你就问吧。”在课堂上我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好戏上演了:同学们充分利用实物,亲自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算一算,建立了千克、克重量的概念,反复感知重量单位。把2袋500克的精盐放在手上掂一掂,知道1千克=1000克。而最精彩的是每个同学汇报自己的体重。让学生认真听,看看你们组最重的是谁?最轻的是谁?全班又是谁最重?谁最轻?学生情绪高涨。“他还没有我重呢。”“哈!哈!他也太肥了。”不时地传来笑声、惊叹声。结果小胖在班级最重60千克,小梦最轻只有20千克。我让他们俩出来让同学们看一看,再让几个平时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的同学抱一抱小胖,感受一下60千克的重量,当时,他们可高兴了,觉得老师特别喜欢他们。最后我问:“10克和10千克谁重呢?”同学们都抢着发言,“10千克重。”我又搬来一袋10千克的大米,拿来10枚2分硬币,同学们任意到前面来感受一下。毛毛吃力地搬着这袋10千克的大米,说:“10千克比10克可重多了。”这节早已“预谋”好的课,课上没有一个走神的,最让我吃惊的是平时特别贪玩的小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虽然个人在传统备课方面付出很少,但是在学生怎样学方面下了功夫,学生的收获也很多。学生也都全部参与了学习活动,使我体会到: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再也不能纸上谈兵了。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社会,贴近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策略四:合理处理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就会越来越聪明、能力越来越强。学生在交往合作、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有提高,就会有自豪感,更加热爱数学。有效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双减;提高;课堂;效率
“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双减”之后,我们要朝哪个方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因为“双减”,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又有了更高规格的期待,所以,教师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精神,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切实提升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用更加创新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新的经验方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策略一:精准把握好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有成效。
策略二: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在教的过程是先通过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有的教师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将数学课上成活动,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我认为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不要创设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人。而且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策略三: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为了上好小学数学千克的初步知识,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①随同家长到超市调查,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选1—2种物品买下来,课堂用。②测量出自己的体重,记下爸爸、妈妈的体重分别是多少千克?在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通知同学们晚上把你买的物品准备好,有关数据整理好。我准备的物品已提前放在教室的讲台里,事先保密,谁也不知道。第二天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一响,我快步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都异常兴奋,激动地望着我,好像在说:“张老师,你没讲我都差不多会了。都准备好了,你就问吧。”在课堂上我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好戏上演了:同学们充分利用实物,亲自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算一算,建立了千克、克重量的概念,反复感知重量单位。把2袋500克的精盐放在手上掂一掂,知道1千克=1000克。而最精彩的是每个同学汇报自己的体重。让学生认真听,看看你们组最重的是谁?最轻的是谁?全班又是谁最重?谁最轻?学生情绪高涨。“他还没有我重呢。”“哈!哈!他也太肥了。”不时地传来笑声、惊叹声。结果小胖在班级最重60千克,小梦最轻只有20千克。我让他们俩出来让同学们看一看,再让几个平时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的同学抱一抱小胖,感受一下60千克的重量,当时,他们可高兴了,觉得老师特别喜欢他们。最后我问:“10克和10千克谁重呢?”同学们都抢着发言,“10千克重。”我又搬来一袋10千克的大米,拿来10枚2分硬币,同学们任意到前面来感受一下。毛毛吃力地搬着这袋10千克的大米,说:“10千克比10克可重多了。”这节早已“预谋”好的课,课上没有一个走神的,最让我吃惊的是平时特别贪玩的小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虽然个人在传统备课方面付出很少,但是在学生怎样学方面下了功夫,学生的收获也很多。学生也都全部参与了学习活动,使我体会到: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再也不能纸上谈兵了。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社会,贴近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策略四:合理处理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就会越来越聪明、能力越来越强。学生在交往合作、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有提高,就会有自豪感,更加热爱数学。有效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渠道。